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乳房、購物與死亡-評介伊塔羅.卡爾維諾《帕洛瑪先生》

文:葉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生)

  這本書是時報出版社「大師名作坊」系列之一,卡爾維諾在書中藉「帕洛瑪先生」為主角,敘述他的生活與生命,勾勒他的所見及所聞,同時在描繪的過程間,暗示著者本人的某些思考及心得。

  誠如南方朔先生在本書〈導讀〉所言,《帕洛瑪先生》是一部奇想曲、描述的練習、對變動世界的書寫、深遂而多義的沉思。全書三十六則小故事,情節似跳似接,讀來乍看是一篇中長篇小說,但卻更帶有哲學思索和人類學反省的味道。試看其中幾個標題,如:〈坦露的乳房〉、〈星的沉思〉、〈帕洛瑪先生購物〉、〈乳酪博物館〉、〈模型的模型〉、〈學習死亡〉等等,都是指向吾輩經驗或感覺世界裡的古往今來的一切可能瞬間。我們或許也經歷過,沒有特別去注意,但卡爾維諾注意到了,並用筆記下來了。以下筆者就分成四點來評介此書。

  關於描述-
  首先在〈閱讀海浪〉裡,卡爾維諾教我們要學會「描述」,他說:「你如果不在心裡牢記形成一個個海浪時的複雜特性,以及海浪本身所引發的同樣複雜特性,你就無法觀察一個海浪。」因此當看「一個海浪」時,「為了避免模糊的感覺,他(帕洛瑪先生)替自己的每一個行動設定了一個有限而明確的對象。」指出一位作家提筆之際,若仍能擁有平日冷靜思緒,實為難能可貴,至少最低限度,他的墨水宛如溫熱的火炭,能在寒天裡帶給讀者暖和,而非窟窟空洞的流沙而已。因此在〈坦露的乳房〉中卡爾維諾也寫道:「我(帕洛瑪先生)在我的眼睛及乳房之間,創造了一件心靈的胸罩。」解釋那種「只為看」的「看」。

  關於生活-
  其次在〈乳酪博物館〉裡,卡爾維諾教我們如何去生活,亦即如何說故事,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的背後意義,如何去介入生活哲學的領域,如何提升消費的觀點等。文中卡爾維諾寫道:「問題其實不是選出正確的乳酪,而是被乳酪選上。」「在每一種乳酪背後,都有一片坐落在不同天空底下,呈現著各種各樣綠色的牧草地。」指出作家不只須精準的描述,作家不是儀器,並不需要完全無誤的真實,穿梭在人群間,作家的使命不在「精準」,而在「象徵」。換句話說,正如〈大理石與血〉中所寫:「鐵勾上掛著肢解的肉塊,提醒你所吃的每一小片肉,都是被恣意切割開來的完整生命的一部分。」作家的任務在提醒讀者:生活,其實是所有「象徵」的集合、所有「集合」的象徵。

  關於信仰-
  最後在〈學習死亡〉裡,卡爾維諾教我們要信仰,要相信一切的可能-活著,便要相信在生物與歷史機制裡,有無數瞬間轉變的可能。文中他說:「死亡就意味著放棄自己,停留在一個確切不移的狀態裡,而且不再有改變的希望。」「要學習死亡,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就是:確信自己的生命是一個封閉的整體,完全屬於過去,你再也不能添加些什麼,也無法改變其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係了。」指出作家的靈魂應該夾雜哲學的殘渣,就像是《聖經》裡原本並沒有注釋,只涉及諾亞方舟,巧妙跳過吃水量及超重等瑣碎的現實。因此在〈沙的庭園〉裡,當帕洛瑪先生面對日本龍安寺的枯山水時,漸漸領悟:「拒絕去理解這些石頭沒有展示給我們的東西,也許是表明尊重石頭秘密的唯一方式。」「嘗試去猜想揣度,便是一種放肆,背叛了那個真實的、失落的意義。」

  關於現代人-
  此外,卡爾維諾還注意到現代人的兩大危機:擁擠感與疏離感。在記觀看龍安寺枯山水的那一段,他極反諷寫道:「但是當自我黏附在密實的人群中,幾千雙眼睛一同觀看沙庭,幾千雙腳一起沿著規定好的遊覽路線行走時,很難激發出這種想像。」暗喻人類數量激增的無奈。在記帕洛瑪先生對周遭互動的反省時,卡爾維諾則寫說:「與近鄰之間的問題太多,於是帕洛瑪先生首先嘗試改善他與宇宙的關係。」「帕洛瑪先生並不喜愛自己,總是費心地避免與自己面對面相遇。」指出帕洛瑪先生不只對別人疏離,亦對自己疏離。卡爾維諾寫得沒錯,以上這兩點,雖是強烈的對比,但確是現代人該面對並去思索的兩大問題。作為讀者,或許應該感同身受地去想想帕諾瑪先生的心情。

  著者卡爾維諾在書本最後寫道:「他(帕洛瑪先生)決定著手開始描述自己一生的每個瞬間,而在他能夠完全描述完之前,他將不再想到死亡。就在那個時刻,他死了。」提示一種自傳的暗喻和接受美學的觀點。今日著者也已死,讀者們亦將有死去的那天。可不是?作品寫成後,寫它的那隻手理應自動消滅,剩下的便是另外一隻手及另外一隻手的再次提筆,再次思索,與再次死亡……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