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北市圖館員沈宗霖 回顧歷史、仰望未來,走出不同的路

文:鄭宇庭 照片提供:鄭宇庭

圖書館角色功能不斷在演變。(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陳怡妏提供)  從臺中北上,和臺北市立圖書館推廣課館員沈宗霖見面的第一天,天色有點晚,外頭春雨綿綿下著,從推廣課辦公室走出來的他,有著高大的身形與自信的笑容,熱情的說:「我到總館這裡服務還不到1 年耶,帶你到圖書館內走走。」沈宗霖細數自己畢業後跟圖書館的淵源,畢業後歷經科技業的洗禮,繞了一圈又重新回到圖書館工作的12 年服務歷程。從剛開始在花蓮縣萬榮鄉立圖書館開始入行當起小館員,在北市圖南港區龍華分館服務時遇見把圖書館當成第二個家的孩子,他們往往因為家人做生意的關係,成為圖書館的常客,時不時就往圖書館裡跑,在這裡寫功課、也在這裡遊戲,與館員建立起關係緊密的連結,甚至連生活問題都會詢問館員,他笑說:「孩子們跟我相處的時間,都快要比跟家人在一起還要多了。」
 

  翻閱沈宗霖的臉書動態,發現他不但經常分享在圖書館服務的經驗、趣聞,也關注著各地圖書館的發展外,還有一個部分是沈宗霖常走訪各地圖書館的足跡,每到一個地方去旅行,他都會撥空去當地的圖書館看看,足跡已遍及130 多間了。問起沈宗霖有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他提到各間圖書館都有他們自己的特色,有很多可以去學習的地方,「特別像是雲林的斗六市立繪本圖書館,屏東的萬巒鄉立圖書館,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安分館等,都是非常好的典範,他們走出自己的特色,與社區還有在地文化相結合,有非常活躍的館長與願意熱情投入的館員,長久處在這樣的氛圍下圖書館就可以變得不一樣了」,臺灣有非常多的鄉鎮市圖書館,「不見得都要制式化,每個圖書館都可以走出自己的風格與價值,就可以有更多不一樣的圖書館經營策略跟使用方式。」


  沒有離題太遠,沈宗霖用誠懇的眼神說:「我覺得每個圖書館都有適合去經營的特色,關鍵是你要怎麼去定位」,傳統我們會認為圖書館是個提供書籍和資料典藏、流通與利用的場所,但在數位時代中,「書籍對每個人的運用性是越來越降低,使用者要查找資料未必一定要到圖書館來使用,很多資訊在網路上都可以查找到,雖然我們現在談到圖書館的角色,依然是以書籍的保存與利用為主,但未來我們在定義圖書館時應該可以把領域放寬,譬如可以去整理知識或協助民眾獲取與典藏知識。以圖書館經常被提及的活動來說,像是『真人圖書館』或是『作家與讀者有約』之類的講座,這些活動展示的其實是人不是書,經由圖書館的協助後,讓我們把知識重新組裝了,參加者從參與的過程中去認識這個人身上擷取出來的知識,然後去閱讀、學習與應用。」
 

時代在變 圖書館角色功能也在變

沈宗霖回顧圖書館精彩歷史故事。  回到主題,圖書館的歷史演變一路走向數位時代,「回應使用者需求是促成圖書館改變最大的動力」,圖書館是被典藏及利用的地方,為了配合使用者不同的需求而做改變,並非只是閱讀推廣,是跟著歷史而有些變化的。或許是知道筆者是經營書店,沈宗霖對我說:「雖然在臺灣可以發現圖書館與書店被認為是競爭關係,但在國外有不少書店及圖書館是積極地在做整合,一起把閱讀的市場做大,譬如像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或是舊金山圖書館等,這些圖書館在館內都有附設書店,而書店本身的經營也會與圖書館做一些配合,比如說合辦一些書展,共同辦理一些講座、分享活動等,讀者在館內看到本好書、聽到場好的講座,覺得吸引他的話,會去圖書館的書店購買。」而圖書館員在閱讀專業上也有被重視、肯定及發揮影響力的必要性,「特別是在閱讀指引上,館員必須要彰顯出他們所具備的專業,可以推薦給使用者他們所需要的書。像是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或是一些以書評為主的社群媒體如「Booklist、Publishers Weekly」、「American Libraries」,也都有圖書館員所撰寫跟推薦的書評,這些都是在閱讀文化上很重要的環節。就行銷學來說,圖書館是一個品牌,而館員的專業知識及社會影響力代表的是品牌往外的延伸。」
 

  若從使用者出發,就可以稍微談一下目前歐美盛行的新型態圖書館,比如服裝/ 時尚圖書館,工具/ 器材圖書館,廚房/ 廚具圖書館等等另類圖書館,沈宗霖覺得:「這些圖書館的出現,是我們對於圖書館空間的重新定義。在臺灣,我們會把圖書館跟書做一個很直覺式的聯想,對於圖書館的服務我們會想到的也是書籍的流通、書庫區、自修區、資訊檢索區等,都是跟書和資訊有關。但是在國外,他們眼中的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圖書館實際上是被當成了社區中心,這有很大的關鍵是在於臺灣跟國外的交通環境不太一樣,像是我們鄉鎮市之間的交通可能1~2 小時就會到,但在歐美可能要長達半天甚至更久的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圖書館對地方而言可能得肩負了非常多的使命。提供閱讀資源這部分就不用說了,圖書館可能還是提供居民報稅、來打疫苗、申請就業服務或救濟金的窗口,圖書館結合了一部分政府部門的服務,居民到圖書館來可以一次滿足很多的需求。」他也說到,上面所提到的工具圖書館、服裝圖書館,甚至是種子圖書館,其實都是美國幾個州公共圖書館系統的服務項目,而不是單純的商店。「傳統我們會認為,院子裡草長了或是需要裝個什麼東西,就得要去買一套除草機或是電鑽,但現在圖書館不只是典藏書的地方,也是典藏資源的地方,民眾需要什麼東西可以嘗試到圖書館裡去付費借用,這是一個結合『共享經濟』的概念。」這是在數位時代早晚會發生的事情,當圖書館跟社區中心與共享經濟做結合後,「圖書館可以把服務變得更多元,去思考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供服裝、工具與廚具等更多的資源供民眾去借用,而這些器具如何操作?服裝如何搭配?館員則可以引導民眾到圖書館裡面去借書、去諮詢或是上網去找資料,館員可以將使用者的需求引導到圖書館的服務資源裡,讓這些生活的種種能更接近閱讀。」
 

漫談歷史 閱讀精采故事

在閱讀指引上,館員必須要彰顯出他們所具備的專業,可以推薦給使用者他們所需要的書。  再從使用者的觀點出發,沈宗霖提及:「我本身讀的是中古文化史跟古典文獻學,一直以來對圖書館的議題就非常關注,要講最早具有影響力的圖書館可能得要從西元前3 世紀的埃及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始講起,只是那時候要進去圖書館的資格是被限定的,只有祭司、貴族還有一些被特許的學者才能夠入內。館員本身也是身兼學者的角色,負責圖書文獻的蒐集、標記、分類與整理研究的角色。經過了很久,圖書館的被使用範圍才終於擴大了,不再限制為少部分人服務,但書一直以來都被視作一種財富,甚至最後衍生成一種藏書癖。」
 

  這裡有兩種不同的圖書館利用方式可以提供我們好好思考,「傳統中國的圖書館可以區分為皇家圖書館和私人圖書館兩種。皇家圖書館僅提供給皇室及被授予職權的高階官吏使用,而私人圖書館往往是在個人有了財富後,想透過『囤積書本』滿足自己的蒐集癖,或是藉此以壟斷部分知識的方式,像是宋朝丁顗的8,000 卷樓、明朝范欽的天一閣、清朝楊以增的海源閣、陸心源的皕宋樓等。這類型圖書館多半不是對公眾開放,只有極少部分的人才能獲許進入,能夠獲得入內閱讀或參觀的門票也是極具殊榮。譬如藏書主人認為你博學多聞,有機會中狀元、獨佔鰲頭;或是你出身門第高貴,是千金之子,都有機會獲得入內使用的機會,但對他們而言,私人藏書彌足珍貴,普遍是『書不出閣』的,整個圖書館相對地處於靜止和封閉的狀態,無論如何書是不能帶出館外的。」
 

  和傳統中國相較起來,歐美的知識傳播向來以貴族階級及教士團體為主,特別是「在那個公共圖書館未普及的年代,知識跟閱讀行為是貴族奢侈的專屬品,一本書的價格可能是中產階級近月的薪水,在無法負擔自行購買書籍,又想要擁有閱讀行為的情況下,提供公共圖書館服務又打破階級觀念的『會員制的公共圖書館』於是產生。你只要加入該圖書館的會員,並且繳納不等的年費、通過審核,就可以『有限度』取閱或外借圖書館所典藏的書籍及使用空間。當然,對於使用及外借書籍,自然也需肩負起保管責任,對於遺失或毀損,賠償的費用與罰則更是出奇的驚人。會員制的公共圖書館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每位會員的權利不是相同的,會員權利的大小取決於你所繳交的會費多寡,以及加入會員的資歷,最低的會費只能限定在館內閱覽,無法將圖書攜出,但如果繳交了最高的會費,並擁有了穩定的資歷,則會有如『入股』般,甚至可以參與到館藏方向的擬定及採購與審核。大概到了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公共圖書館才逐漸開始轉型,不像早期圖書館會去篩選使用者。」關於這些圖書館歷史的有趣故事,沈宗霖建議直接搜尋網路上的「Library x Thinking 圖書館思考」粉絲專頁,那裡有更多精采的故事可看。
 

「Library x Thinking 圖書館思考」粉絲專頁。  細說完圖書館歷史,問沈宗霖有沒有想要告訴讀者一些屬於館員有趣的圖書館故事?他指指桌上特地帶來的一本名叫《意外的管書人生:監獄圖書館員歷險記》的小說,說:「這本書借閱率不高,可是內容真的很精采,如果能夠在監獄裡當圖書館員也是種特別的經歷,他得處理各式各樣的人和情況,是真實的故事,他還得輔導男女犯人們談戀愛,甚至還得接生,因為圖書館員給人的形象就是書讀得多也懂得多囉,醫生來不了就圖書館員上去接生了。」


  採訪完,走出臺北市立圖書館,感覺上了一堂精采的圖書館史,轉眼看圖書館,感受與想像也更多了。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