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演進,現代的校園圖書館不僅僅是校內師生尋找知識和資訊的重要場所,同時透過多元且創新的經營策略,持續將高品質的圖書資源與書香文化傳播到我們的生活中。

持續為師生提供優質軟硬體服務,並長期擔任臺灣學術電子書與資料庫聯盟召集單位,支持全國高等教育學術研究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下簡稱臺師大)圖書館,以及透過多元的閱讀活動,串聯校內師生、校友與社區居民間的情感,讓閱讀種子深植學生心中的國立新竹高級中學(以下簡稱竹中)圖書館,皆在2023年底獲得第2屆標竿圖書館獎。學校圖書館的館藏資源與設備並不亞於在地的公共圖書館,不僅提供學生資源、學習場域,也因應數位時代擴增便捷的設施,讓進到圖書館內的師生享有全方位的多元圖書服務。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 建構美好第三空間
臺師大圖書館作為一座歷史悠久、長期致力於臺灣師資培育的學術圖書館,不僅擁有全國最豐富的教育類藏書,以支援師生教學研究和學習,近年來更積極擴展服務範疇,依照使用者需求為核心,為臺師大的師生、周圍社區的居民,以及臺灣高等教育做出卓越貢獻。

以學生為核心 打造多元創意場域
走進臺師大圖書館總館,宏偉的半圓挑空8層樓建築令人讚嘆。臺師大圖書館館長廖學誠指出,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圖書館不再僅限於收藏實體書籍,而是逐步推動電子化館藏,以迎合讀者隨時隨地取得資訊的需求。同時,考量現代學生重視互動討論、交流分享的合作式學習特性,自2018年起,臺師大圖書館啟動了一連串的空間改造計畫,將原本用來置放圖書的書架空間轉化為更適合使用者的協作空間,提供更舒適的使用體驗。
首先,臺師大圖書館進行2樓SMILE多元學習區的改造,調整視聽、檢索區座位和參考諮詢櫃檯的位置,提供讀者更彈性寬敞的使用空間,並新增了輕聲討論區,方便學生在查找多媒體資訊後進行相關議題的討論與學習。
接著,臺師大圖書館陸續改造了1樓與3樓的空間。3樓期刊閱覽區以活潑鮮明的色彩為主色調,打破過去書架區和閱覽區分開的模式,讓期刊架與座位交錯擺放,拉近讀者與期刊書籍的距離。同時,在3樓增加了團體討論室、半開放式的小團體使用空間及條狀座位組成的多元共學區等區域,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而1樓不僅增設多功能室和自助取書區,還設有新書展示區、校史展示廳以及提供可插入耳機練習的平台式鋼琴之藝文空間。這些改變讓讀者進入圖書館時,能夠快速瀏覽最新書籍資訊和臺師大的發展歷程;同時,提供有練習鋼琴需求的學生,舒適安靜的練習空間,讓他們盡情享受演奏音樂的樂趣。

發揮藝文能量 彰顯臺師大品牌
除了進行空間改造,臺師大圖書館轄下的「出版中心」也積極與人文藝術相關領域的師生和校友合作,以臺師大特藏文物和校園建築為靈感,推出一系列的文創禮品和出版品,包括擁有「師大大師」意象的「大獅兄」吉祥物玩偶、NTNU系列服飾,及以臺師大前身—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為題材的漫畫《芭蕉的芽》與《蕉兵戰時記》等。同時,提供校內教師學術著作完整的出版服務,像是針對中學生撰寫的AI參考書籍《AI輕鬆讀》和教授外國人學臺語的教科書《SUPERB TAIWANESE PRIMER》等。為了推廣這些商品,出版中心在臺師大圖書館1樓打造禮品旗艦店,不僅為臺師大圖書館總館注入不一樣的風采,也讓臺師大的多元品牌形象被更多人認識。
此外,臺師大圖書館在6樓及8樓分別設有「高行健資料中心」和「臺北高等學校資料室」,完整典藏諾貝爾文學大師的相關重要文獻,同時梳理了臺師大豐富悠久的歷史脈絡。
對此,廖學誠分享:「臺師大在人文藝術領域的評比一直名列前茅,圖書館不僅扮演著鼓勵大家閱讀的角色,也期待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讓大家深刻體驗臺師大濃厚的文藝底蘊。」

投入電子資料採購業務 為高教學術研究盡心力
臺師大圖書館更長期擔任臺灣學術電子書與資料庫聯盟召集單位,透過合作共購共享的策略,協助全國大專校院採購相關的電子書、資料庫以及「Turnitin」論文比對系統。多年來,已引進了中外文學術電子書達22.5萬冊,為各校節省新臺幣511億元的經費,豐富我國大學圖書館的學術資源,提升臺灣高等學校的學研發展競爭力。
臺師大不僅持續站在校內師生的使用者角度,思考如何提供更優質的閱讀服務,也藉由多元創新的經營策略,將寶貴的資源分享到館外。正如廖學誠所言:「我們是校園圖書館,同時也具備公共圖書館的精神與內涵,除了希望為師生建構美好的第三空間,也期待藉由更多樣化的方式,將臺師大豐厚的資源和美好的藝文氛圍分享給社會大眾。」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圖書館 凝聚竹中人的記憶與情感
坐落於新竹中學最深處,緊鄰十八尖山及辛園的竹中圖書館,於2021年成功集結全球竹中校友與校內師生的力量,完成了全館翻修工程。這座歷經50年的老建築不僅蛻變為一個更舒適的閱讀空間,更為了延續辛志平校長在竹中服務30年的「五育並進,自由學習」教育理念,特別冠名為「辛志平校長紀念圖書館」,為竹中圖書館的改造創新計畫迎來關鍵的第一步。
竹中圖書館主任黃大展分享:「我們希望將圖書館打造為竹中的人文沃土,成為學生通往世界的知識寶庫,同時也是開啟關懷社會的起點。」為了實現這樣的理念,竹中圖書館多年來結合閱讀、電影欣賞、講座和展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竹中人建立更緊密的連結。
在電影欣賞方面,竹中圖書館積極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全國自主勞工聯盟、臺灣民族誌影像學會等單位合作,引領學生參與臺灣人權影展、社會公義影展、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等活動,透過不同主題的電影激發學生對社會議題的思考,也透過映後座談會將一些較為複雜的議題引入學校討論。黃大展舉例,2022年10月底,竹中圖書館帶領學生前往新竹大遠百威秀影城包場欣賞周美玲導演執導的《麻流溝十五號》。電影結束後,竹中圖書館邀請學生書寫觀影心得學習單,分享至竹中圖書館Facebook粉絲專頁。2個月後,周美玲導演應邀到校舉辦座談會,深入探討臺灣戒嚴時期的歷史以及對「自由」的思考,為許多學生開啟更寬廣的視野。

成立「竹中人文庫」 讓作者與讀者產生不同連結
主題廣泛的閱讀活動也是竹中圖書館的一大特色。黃大展笑著表示:「我一直覺得一本書有沒有作者的簽名,感覺不一樣!好像簽名之後,那本書就變得更有溫度,讀者在閱讀那本書時似乎也可以和作者產生不一樣的互動關係。」為此,竹中圖書館除了積極邀請具知名度的作家到校分享,舉辦新書座談會,也讓作家留下寶貴的簽名,竹中圖書館便收藏一整套金漫獎得主阮光明的簽名書,成為珍貴的館藏之一。
2016年,竹中圖書館更進一步成立「竹中人文庫」,邀請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的校友捐增自己的著作簽名書給竹中典藏,作為在校師生與社區居民的學習典範,並與各科老師合作辦理「竹中經典」選書活動,同時透過Facebook和Instagram粉絲專頁進行社交媒體推廣,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竹中圖書館豐富的閱讀資源。

打破地域限制 與各界進行交流
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竹中圖書館不僅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及國立陽明交大圖書館合作,藉由舉辦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以及館際合作的機會,讓竹中師生能夠打破地域限制,取得更多元的圖書資源,也陸續採購凌網電子書(HyRead ebook)以及自製竹中電子書。無論是在校師生或是竹中校友,只要有新竹高中數位圖書館的帳號密碼,就可以隨時觀看各類的電子書,黃大展笑著表示:「翻閱率最高的就是畢業紀念冊和漫畫書了!」
回顧這些年的努力,黃大展坦言,在喧囂的時代經營圖書館並不容易,特別是中學階段的學生在追求考取好大學的壓力下,圖書館推動的課外活動和課外閱讀不見得每次都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甚至許多學生會進到圖書館也只是想要有一個舒適的自習空間。「但我們努力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圖書館的資源與師生、校友甚至是社區居民產生連結,因為有了連結就會有故事,而這些故事也許在某些時刻會幫助正在歷經徬徨的學生找到新的方向。我會希望每個同學或讀者都能在圖書館裡找到他喜歡的位子,並透過閱讀,成為他喜歡的樣子。」竹中圖書館這片人文沃土尚在撒種耕耘,期待未來繼續與校內師生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