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臉譜─創意加熱忱 吳密察忙得不亦樂乎

文:陳雅莉 照片提供:侯聰慧

  卸下文建會副主委一職後,吳密察回到台大歷史系,繼續擔任教授工作、作育英才。不過,最近在短短不到半年內,他再度接下官職,包括去年12月1日接任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簡稱台史博)籌備處主任、今年3月10日接下國家台灣文學館代理館長職務。雖然事情繁多,他卻忙得不亦樂乎。

台灣史研究學者從政

台史博籌備處主任吳密察  長期研究台灣史的吳密察,從學者轉換跑道,擔任政務官以來,對於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經營,始終有自己的創意和理想。

  儘管台灣史現在已成為顯學,但吳密察當初會一頭栽進台灣史,「是為了解決自己identity的問題,」他回憶說,鄉下小孩上台北讀大學,「我發現當時的社會氣氛和正規教育是歧視本土文化,在台北說北京話、喝咖啡是蓋高尚,講閩南語沒有水準,文化也有高低之分。」

  本來適應不良,遇到很大的挫折感,但吳密察卻在台大圖書館找到有關台灣、台南文化的雜誌和文獻資料,一看發現內容都是描寫故鄉台南,覺得就像回到家鄉一樣很有親切感。在大三那一年,他從圖書館系順利轉入夢寐以求的歷史系,開始認真地面對台灣歷史,拚命閱讀台灣史料,最後也就走上研究台灣史這條路。

經營圖書館 眼光獨到

  在擔任文建會副主委時,吳密察也身兼文建會中部辦公室主任,專門負責受到九二一震災影響的重建區內圖書館修復工作。

  當時他提出公共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可以是網咖、安親班、書店、老人聯誼會,讓圖書館也能像誠品書店一樣有質感與舒適的口號。

  「我的想法是圖書館的空間要解放與改造,可以是多用途的,作為老人活動中心、托嬰或托兒所、安親班、咖啡店,絕對要讓人眼睛一亮,覺得圖書館也可以很有趣。」吳密察解釋說,過去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都是冷冰冰、很固定且僵化,經活化及改頭換面後,可吸引民眾多停留、多閱讀,前一陣子香港電視台還派人來台拍攝,介紹台灣有趣的圖書館。

  此外,針對國立台中圖書館最近要蓋新館,他的構想是現代的圖書館不必太大,只要做都會圖書館,不過蒐藏要豐富,但可不必全放在館內。

  根據三年前調查,全國156所大學中,圖書館藏書量超過30萬冊,僅26所大學。「現代的圖書館應該作為資源交換中心,在鄉下找個閒置倉庫,改成大型書庫,民眾只要有身分證、戶籍,就可以上網查詢書目,然後透過物流系統把書送到家裡或住家附近的便利商店,免去奔波之苦。」吳密察建議。

期待台史博有趣味

  也由於吳密察在身兼文建會中部辦公室主任期間,思考災區公共圖書館的重建,如何在有限的能量與資源間做最有效的利用?進而引發他在文化力即等於國家競爭力的趨勢下,公共圖書館應從「應不應該做?有沒有能力做?該如何去做?」等不同層次靜心思考本身定位的問題。

  吳密察也將相同的思考模式,帶進台史博。位於台南市的台史博歷經8年籌備,預定今年底完工,先開放博物館園區,明年正式對外開館、營運。這個訴說台灣人歷史故事的博物館,目前已循序漸進地朝蒐集、整理、保存、典藏、研究、展示、推廣台灣相關民俗文物及史料準備。其中,令他感到弔詭的是,「多數人的歷史知識來自於文字,但卻都傾向於從文物中了解台灣過去歷史。」也因為如此,台史博將跨領域與地方文史團體或多媒體科技公司合作,並重視台灣文化的知識性與趣味性,要讓內行人看到門道,也要讓外行人看到熱鬧!

  為了使台史博成為吸引人的博物館,吳密察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想出各種方法,比方說要有源源不絕的文物展覽,例如18世紀的古都模型、平面圖和三D動畫,以及不斷對台灣史進行研究。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台史博變得更熱鬧、有趣,老少咸宜,都愛來參觀,同時也富含內容與知識性,滿足懂門道的內行人。」吳密察深具信心的說。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