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題書店─書店不只是書店 玩出社區新活力

文:葉益青 照片提供:葉益青

  獨立書店和大型書店差異最大的一點,就在於「人」。獨立書店的店主人是書店風格的關鍵者,從所進的書、店裡擺設、配置,都在獨立書店主人的運籌帷幄中,有誰能比他們更瞭解所創辦的書店呢?就像是台灣傳統柑仔店模式,店主人就是唯一。直接了當地說,獨立書店沒有個性鮮明、充滿熱忱的老闆,即難以打造出書店的個性,沒有他們,書店也不會出現。台北縣永和的小小書房、嘉義市的洪雅書店,在劉虹風、余國信兩人的手中,讓書店成為磁鐵吸納來自各方的活力,各自用不同方式來與社區連結。

開放的空間,隨時歡迎愛書人。素樸的地板,店貓自在的散步。挑本書,選個座椅,悠閒享受午后時光。

小小書房 以藝文主題豐富社區

  捷運頂溪站幾乎在任何時刻,都有著滿滿的人擠著,浪一般,眾人以這裡為集散地,漫向永和各處,也從鄰近各處奔來,永和,是個多元有機混合的城市。離開捷運右轉,有著一個小小的洞,穿越。超商、賣蔬菜水果的攤子、粽子店,傳統社區景象出現。而小小書房,就在這一條巷子上,一分鐘後即可抵達,和傳統社區融合在一起。

  「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

  在俄羅斯唸文學碩士、在永和社大教書、在誠品書店、台北書展基金會服務過的劉虹風,在網路上以「沙浮貓」、「沙貓」、「沙沙貓」為名,和書長年相處,2006年6月,她實現自己的想像,在永和市竹林路開了「小小書房」,第一個店面有著素樸的木質地板、可愛的店貓散步、自在的空間,小小的店面,小小的書房,從籌備期開始,小小的部落格紀錄,就在網路上引起討論,「理想中的書房」,不只是劉虹風的私我夢想,也是網友們夢想的空間,也獲得網友熱烈的協助分享。房子不大,可以倘佯的空間卻無限。

  永和區域不大,但組成卻是複雜的。沙貓說起她長期居住、觀察到的永和,有中國各省,山東韓裔、外省金門、新移民,再加上諸多外地移入租屋的上班族,小小書房對所謂的社區概念,是以「藝文」為主題的廣泛社區概念,包含中永和、鄰近的板橋、新店、公館一帶,希望把藝文人口找出來,這種社區的概念,和傳統地理上的分類大不相同。

  2008年11月,小小書房搬到現址,對鄰近的住戶而言,這間書房,讓有些原本即使用書店的人多了一種選擇,像是市場賣豬肉的先生會帶著女兒來找繪本,而敞開的大門,讓買菜的媽媽也可隨意進來逛逛。推著推娃娃車的媽媽,輕鬆走進小小書房,坐下。也有人來了,看到認識的人打招呼。也有人拿起手機寒暄,我們在小小啦。大量的天光,灑進,天氣的節奏,也帶動這個空間的變化。外頭的摩托車呼嘯過、後窗外傳來女子:「五分鐘到家」的聲、小孩吵鬧嘻笑過,都融進了小小的開闊裡。但小小書房也不特別多為社區做什麼事。沙貓說,小小的出現是豐富了一個社區,而不是去打造一個社區。和社區之間的距離,又近又遠。

  從閱讀開始,堅守藝文的主題,「閱讀、寫作、分享」,小小書房成為平台,引來台北的資源,也成為永和藝文愛好者親近的地方,在藝文為主題的溫暖包裹中,走進小小。多達二百多場的活動與課程,數年來的慢慢地推廣,總是有那麼一些小小的改變會發生。

  夜裡十一點,巷子幽黑了,小小書房的燈還亮著,是點亮藝文的光,也是社區人們穿越所見,安心的光。

被稱為濁水溪以南最具特色書局。嘉義洪雅書房 九年未倒、十年邁進

  在台灣獨立書店的隊伍裡,「洪雅書房」可以說是最具代表性之一。位於嘉義市,並非熱鬧的府城、高雄兩地,如何能在嘉義這個地方弄出個書店,而且還能撐了九年,即將邁向十年?店主人余國信說,當時資本額很小,所以就算玩不起來,也是虧小錢,二十一歲的年輕人,完全外行人。他,抱著一股傻勁,當作做中學,碰壁了也學到經驗,每一個過程都有興味。從黑手變頭家,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就發生在余國信身上。

  余國信老家在雲林,國中畢業後唸了嘉義高工,之後到台南讀崑山工專汽修科,出社會後,他反而回到嘉義開書店,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老市場旁邊:西榮街開了十坪不到的「洪雅書房」。余國信說,當時租金七千元,門口租給人賣粿,收到三千元,樓上還可以住,規格小、壓力就小,然而因為沒有足夠資本,再加上選書全然是余國信有興趣的,例如台灣歷史、文化、鐵道、自然環境、原住民等,這些書是相對冷門的,因此要維持書店生存並不容易。但洪雅還每週三晚上固定舉辦講座,更不定期舉辦各種主題的文化導覽,忙碌得很。幾年來,余國信靠著打零工、演講等來支援書店。獨立書店的書籍價格、類型、廣度,甚至空間的書是度都比不上一般書店,但洪雅提供的格局,是讓人馬上願意打招呼,人和人之間的熱情連結。

  2005年時洪雅書房搬到現在的地址:長榮街,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房主自己在滿九年之際,寫下了一段文字:『砂石廠的兄弟說:「他認為這家書店一定來歷不小!一定有重量級支持,否則怎可以搞那麼久還不會倒?另外,好友說:「怪了!書店開門期間,明明每三小時平均不到一人來逛、也很少人來買書,難道書免成本、是硬撐嗎?可是房主很快樂阿!這家店真的很怪,怪到讓人認同與供其房主隨叫隨到!』

讀者都可以在洪雅書局裡悠閒閱讀。  一路走來,從一個外地人變得比嘉義人還要懂得嘉義;從專科生考上研究所,深入研讀文化資產,九年多,余國信投入參加各類的社會運動與文化資產保存,從嘉義稅務出張所、嘉義舊監獄的搶救、反湖山水庫、到近期投入的玉山旅社保存營運等等,他讓自己先從廣泛地參與各式運動。

  從一個處處抗爭處處可得見的余國信,對嘉義一般人而言,總是弄不清楚他是誰?書店老闆之外,到底在做什麼的他,經過將近十年在地經營,嘉義許多傳統社區也開始瞭解他的努力,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辦活動?可以找洪雅書房幫忙外,也邀請他去演講,分享對社區、文化的理解,書店的經營與營造,而余國信也從外張的範疇,逐漸慢慢的回到鄰近區域,和里長、地方派系等也較熟悉,義工的運作也成熟,洪雅書房的「老朋友方案」,讓義工自己拿鑰匙、泡咖啡、處理、看店,甚至想睡就睡,開放的空間,開放的心,成熟的義工間接說明,洪雅書房由余國信個人化的風格起始,加入了更多人的參與。

  近期,房主余國信大動作投入玉山旅社的協力修屋與規劃未來的經營,這間老旅社位於書店後方不遠,是阿里山森林鐵道進出古蹟北門驛站時重要的印象。余國信希望保存後,老房子可以是背包洪雅書局珍藏許多電影海報。客落腳的地方,也可提供公平貿易咖啡等,把眾多想法在玉山旅社裡落實。書店、旅店、社區、腳踏車、小吃,有機小農業、產業,都能在這裡發芽茁壯。以前的重心理想化多些,現在是生命關連的連結。

  從一家十坪的書店開始,到一肩扛起玉山旅社的未來,就在一股莫名其妙的堅持下,余國信和洪雅書房,邁向十年。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