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評書介─二林的美國媽祖 喜樂歡笑滿人間

文:康原 照片提供:康原

  做為一個文學創作者,最高興的事莫過於發現好的寫作題材,或有意去建構時代的歷史,當然這些都會有值得書寫的事件與人物,有令人感動的事實。大文豪托爾斯泰曾說:「藝術就是把你感動的情感,用你的方式去感動別人。」近幾年來,我盡心盡力的為地方撰寫常民生活史,每次走向土地去做訪查,都會發現一些默默為台灣奉獻的人,他們雖然都卑微,大部分兼具強韌的草根性,足以做為人間的典範、文化的標竿。

  2001年我為教育部的中華兒童叢書寫《賴和與八卦山》,2006年為玉山社撰寫《八卦山下的詩人林亨泰》,這兩本書最主要的目的,是把作家的作品與他生活的空間做結合,以傳記的報導形式去呈現作家與土地的關係,讓半線的子民了解磺溪的文化精神,進而去傳承這種公理與正義,心中只有價值而沒有價格的高尚品格,使閱讀者的智能與情緒一起成長,涵養寬闊的胸襟與浩然正氣。

瑪喜樂的愛心,向為彰化人津津樂道。  2003年我為全興集團寫《總裁的故事》是記錄這位成功企業家的生命史,同時把這位也是民間文學傳承者所熟悉的俗語,如何運用在生活中,做了呈現與紀錄,書出版之後彰化師大教授林明德安排我到系上的「民間文學」課程中,做一場專題演講,學生以此書做專題報告,撰寫出40篇論文,結集出版《照見人生─總裁的故事的迴響》。現在這本《總裁的故事》列入彰化師大建構的「彰化學」叢書第二號,以《人間典範全興總裁》再次印行,傳遞著民間文化資產與彰化人克勤克儉的精神。

  2006年我開始進行《二林的美國媽祖》書寫,這位從美國來台灣的外國人瑪喜樂夫人,賣掉美國的家產,來到沿海地區二林,設立喜樂保育院,收容小兒麻痺的孩子,不僅在生活上照顧他們,還教育他們成為有用的人,院童畢業後走入社會,憑著自己的奮鬥,有的去開醫院、成立庇護工廠、開鐘錶店、喜樂麵包店、樂透彩卷行,台灣社會中如果以喜樂為名的店家,幾乎都是二林保育院畢業的院童創辦的,還有許多人從事各種工作,或唱歌、繪畫、廣告設計……等,在生活中發展出許多專長,獲得了社會肯定。

訪談院童 他們都流下感動的眼淚

彰化縣文化局舉辦《二林的美國媽祖》新書發表會。。  書寫這本書前,我訪談了許多院童,每個人談到在保育院的那些日子,幾乎都流下感動的淚,講出對阿嬤的感恩與懷念,院童們都認為瑪喜樂是扭轉他們命運的手,算是讓他們獲得重生的母親,找回了生命的光源。他們把保育院看做自己的家,阿嬤就是他們的大家長,畢業後到社會去工作,只要保育院有慶典活動或年節,他們都會回到家中,來擁抱阿嬤,共同回憶那些相聚的日子,相互傾聽別後生活的甜、酸、苦、澀。晚年的阿嬤雖然失去了記憶,院童們仍然圍繞在阿嬤的身邊呼喚,希望喚醒過去的記憶。

  當然也訪問目前在保育院工作的教師與行政人員,這些員工並沒有把喜樂保育院當成一個職場,而是把保育院當成一個大家庭,從院童到工作人員都是一家人,大家互相扶持成長,擁抱著共同的理想,為了「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整個院區充滿著溫馨的氣氛。另外還訪問到保育院的義工,這些人是受到阿嬤的精神感召,投入參與社會工作,大部分人都抱著「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有許多贊助者,談到因受阿嬤精神的感召,而做了奉獻,有一些藝術家為阿嬤畫像、書寫故事書,甚至於義賣作品捐助保育院,我都盡量去訪查做了紀錄,這些溫暖人間的義舉是值得書寫的。

緬懷義舉 要讓地方人知道地方事

新書發表會中,作者康原分享寫作經驗。  在這科技發達的現實功利社會中,阿嬤帶給台灣滿人間的喜樂,當我在撰寫這些故事時,輔導地方文化館的文化局,希望我的文章能在《彰化藝文》發表,讓地方的人知道地方的事,為什麼一位外國人能毫無所求的奉獻她的家產與生命,投入救助弱勢者而不追求回饋?如今,阿嬤揮一揮手走了,微笑著邁向神的天堂,沒有帶走任何東西,只是她的善行,使喜樂歡笑滿人間,數不清的義舉令人緬懷與感恩。

  阿嬤是上帝留給世間的符號,賜給彰化悲憫的印記。當瑪喜樂的生命園區成立後,文化局的局長林田富、副局長曾能汀,都希望能出版《二林的美國媽祖》,來闡揚瑪喜樂生命教育的「大愛精神」,身為一個作家能為瑪喜樂做見證,也是一種光榮與責任。(特別感謝文化局承辦人員參與出版事務、接受訪者人員與保育院提供資料的陳金秀秘書,所提供的心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