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讀台灣─雲林社區PK賽 彩繪城鄉未來

文:方原

  這一天,位於雲林縣古坑荷苞山的年輕老闆劉易騰,娓娓訴說著家族與古坑咖啡的淵源,現在回到家鄉開起「谷泉咖啡莊園」,嘗試為農民的未來,找到一條新路。

  沒多久,來自虎尾眷村長大的魯紜湘,隻身從虎尾騎著機車上山,為的是闡述保存虎尾眷村的重要性,她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雲林這個極具代表性的眷村聚落。

  來自台灣各地的藝文工作者,正在聆聽雲林子弟對於雲林的想望與願景,這些雲林子弟為家鄉的努力還沒有看到成果,但無論過程如何艱辛,緣於對土地的熱愛以及對家鄉的感情,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形塑雲林更美好的未來。

雲林縣府城鄉發展處處長陳章賢(左)與大埔社區阿嬤蕭張翠碧。(張詠捷攝)  雲林,一個在台灣非常不起眼的縣市,她,沒有阿里山及日月潭的好山好水,有的只是無數默默耕耘的「賺食人」;她,像是經常被人遺忘的地方,中央政府或台灣人民似乎都把它放在「板凳區」,讓它苦無先發表現的機會。

  現在,它準備好了,隨時準備出場大展身手了!從去年進行到今年的一場社區PK賽,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由雲林縣政府城鄉發展處推動的社區綠美化PK賽,顛覆傳統官方以「計畫書」甄選社區補助的方式,而是大膽地直接發給社區小額補助款,讓社區居民以「僱工購料」的方式來共同參與,並採用進階的擂台方式相互競爭與學習,藉此激發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共同營造屬於社區想要的生活空間。

走過風華的來惠社區

  在社區綠美化PK賽中,獲得前20名的二崙來惠社區,可說是社區綠美化的最佳代言社區之一。來惠社區是台灣「詔安客」群集的主要聚落,開發甚早,因此保留許多傳統建築,這些三合院夥房成了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了傳承客家文化,社區協會理事長賴十全結合居民力量與來惠國小,在社區打造一條獨特的客家步道,將詔安客一年四季生活方式及問候語,以彩繪呈現,營造無所不在的學習空間。

  不只如此,結合藝術設計的環境美化,完全讓農村的印象大為改觀,而完成這些無數瑣碎工作的就是居民的參與,集眾人之力的社造成果不但在來惠社區看得見,居民播下的社區意識也逐步凝聚大家的認同,讓鄰居不只是鄰居,而是一起打拚的「共同體」。

保存菸樓的大埔社區

  沒有來到古坑的大埔社區,不可能知道這裡也曾經有過菸業風華。只有40餘住戶的大埔社區,算是個「微型」社區,但也許因為人數少,認同感特別強。因此當社區老阿嬤蕭張翠碧為了完成亡夫蕭南的遺願,想要重建老菸樓時,社區居民幾乎都動了起來,三分之一的民眾無私地投入重建工作。現在菸樓整修已大致完成,靜靜矗立在這寂寥的小山城中,它像是社區的文化館,也像大埔的新地標。

創造奇蹟的石壁社區

大壁社區的竹製涼亭。(林榮一攝)  偌大的古坑鄉土地面積占了雲林縣的八分之一,坐擁山林美景,成了發展觀光與農業的重要資源。如果來到古坑的極東點石壁社區,也令人不禁讚嘆台灣處處皆有的旺盛生命力。

  走在別有意境的孟宗竹棧道,石壁發展協會理事長郭守發說這些建材都是就地取材,再下山處理,然後運上山再一根一根施工,當問起他申請了多少經費,會懷疑如何在有限的財源下完成這種「不可能的任務」,他笑笑說,「根本不夠工錢!」

  不只有竹棧道,再往上走,竹林邊的涼亭可能比觀光旅遊區還精緻舒適,這些全用竹子搭起的涼亭,從3個角、4個角,一直構成到10個面變成圓形,加起來共52個角,因此他們這個區域取了「5塊2涼亭」這個有趣的名字。涼亭旁邊還有純手工精心製作的竹子吊橋以及「豪華公廁」,徹徹底底地落實環保與綠美化,連蘇治芬縣長實地看過後,也大表激賞。

與土地的親密接觸

  今年甫接任縣府城鄉發展處處長的陳章賢表示,他從小在屏東的鄉下長大,經常在田野間打赤腳幫忙農作,跟土地之間有一種非常直接的觸感。但上了高中以後就離開家鄉,一直到現在有機會來到雲林,看見社區與農村的種種,慢慢又喚醒了他曾經有過跟土地之間的親密感覺。接任處長之後,陳章賢非常鼓勵社區自己動手規劃自己的家園,因為社區最為強韌的生命力與複雜多樣的氛圍,往往不是出自政府機關也不是規劃者之手,而是來自居民本身親手的培育。

  來惠、大埔及石壁居民的社區營造,正好印證陳章賢處長所言,當然在雲林縣還有無數這樣的生命力,也正在用其他令人動容的方式,親手打造自己夢想的家園。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