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美國公共圖書館奇航記 發現「媒體導師」!

文:宋慧筠(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副教授)
數位時代下,公共圖書館在兒童及其家庭服務推廣上,除了將新科技導入圖書館內,還能提供哪些創新且具意義性的服務?一場美國公共圖書館探索旅程即將啟航。

  在數位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公共圖書館在兒童及其家庭的閱讀、學習服務上,具有滿足使用者數位資訊需求的使命。近年來圖書館紛紛引進各式數位創新科技服務。但你聽過「媒體導師」嗎?
 

  左思、右想,不如立刻起身出發,航向美國公共圖書館一探究竟吧!
 

為家庭建立學習模範 提升兒童數位素養

美國公共圖書館將行動科技融入故事活動中。(翻攝於網路)  根據過去研究顯示,行動科技雖然為閱讀、學習帶來諸多便利與好處,但照護者對於學齡前兒童過度使用行動科技,產生視力受損、專注力不集中、社交發展障礙、科技成癮等顧慮,使得照護者想知道應如何選擇與使用行動科技,來支持兒童學習的渴望。
 

  為了提供媒體、使用與決策相關的指引、協助,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 Foundation)早期教育計畫的Lisa Guernsey 於2014 年提出了「媒體導師」(Media mentor) 一詞; 該詞隔年被引用、闡述於Campbell 等人發表的「兒童及青少年圖書館之媒體導師」(MediaMentorship in Libraries Serving Youth)白皮書,並被美國圖書館兒童服務學會採納。
 

  內容提及媒體導師應於圖書館服務與活動中,主動和兒童及其家庭一起透過數位媒體進行互動,方式可包含:指引兒童正向、有效率的使用科技,及為照護者建立學習模範,以利他們於圖書館外支持兒童的數位素養。本文舉例說明3種在數位時代下,以公共圖書館為媒體導師的實際作法,分別為:App 諮詢服務、數位故事時間、親子科技工作坊。
 

諮詢服務 選用Apps 不困惑

Felt Board 可協助提升兒童玩和說的技能。(翻攝於網路)  兒童照護者面對市面上各式各樣宣稱具教育性的Apps,時常感到困惑,不知如何選用適合兒童的Apps。若圖書館無法提供媒體借閱服務,館員至少可以擔任媒體導師的角色,以提供App 諮詢服務。「兒童及青少年圖書館之媒體導師」白皮書中建議,媒體導師必須具有取得與兒童使用媒體的相關建議與研究管道,這些資訊可能來自不同領域,例如:醫學、教育、心理學等。如此一來,媒體導師才能根據有權威性的實證研究,滿足兒童及其家庭的資訊需求。 另外,Little eLit 是一個美國智庫(think tank),由一群圖書館專業人員組成,致力於發展新媒體融入兒童及家庭圖書館館藏、服務與活動的實務。以兒童、新媒體及圖書館為主題,其網站(https://littleelit.com)分享了不同館員的看法、經驗與報告。國外亦有一些具權威性、免費網站,提供不同Apps 的評論,舉例如下:

「讓我參與」工作坊提升兒童學習,促進親子社會關係。(「讓我參與」研究計畫提供)● Common Sense Media(ht tps: / /www.commonsensemedia.org/): 該網站提供專家評論。照護者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2 ~8 歲)、娛樂類型( 例如: 遊戲、網站、Apps)、裝置(例如:iPad、Android)、價格、種類(例如:教育、模擬遊戲、社群網站)、主題(例如:語言與閱讀、數學、科學)、技能(例如:思考與推理、創造力、情緒發展)等瀏覽相關Apps。該網站亦提供父母推薦的Apps。


● App Playground (http://appsplayground.com):該網站根據年齡、種類(例如:好玩的、具教育性的、創造力)及裝置,建議最好的Apps。


● Moms with Apps (http://blog.momswithapps.com/):該網站提供父母對特定Apps 的評論。


● School Library Journal (http://www.slj.com/reviews/appreviews/):該網站推薦Apps、提供Apps 評論、提供兒童使用科技的相關資訊。
 

數位故事時間 增進互動對話

Robot Lab可以讓兒童建構他們想要的機器人。(翻攝於網路)  公共圖書館除了可以被動地提供媒體借閱服務,更可以主動地設計、規劃並執行數位故事時間。在美國,由紐約29 所公共圖書館組成的聯盟Upper Hudson Library System 已經把iPad融入說故事活動中,以加強Every Child Ready to Read® 所提倡的說、寫、讀、玩、唱5 項技能,以幫助兒童做好閱讀的準備。舉例說明,於故事時間,圖書館使用Felt Board(創造者:Software Smoothie)這個App 產生參與者可以容易看到的毡板,讓參與者探索8 個種類裡的不同物件,並且用手指頭移動這些物件,這個活動鼓勵了兒童玩和說的技能。
 

  另外,Anne Hicks, 一位美國Henrietta Public Library 的兒童圖書館員,也在故事時間使用iPad 及Apps。Hicks 並非用Apps 取代紙本書,而是把與故事主題相關的Apps 作為延伸活動的工具,以增進成人與兒童的對話及互動。在他的部落格(https://anneslibrarylife.wordpress.com/storytime-themes/),Hicks 記錄了如:蘋果、氣球、蜜蜂、雞蛋、機器人等不同主題的故事時間,並說明相關Apps 融入故事時間的作法。以機器人(robots)為例,Hicks 使用Robots Everywhere 繪本(作者:Todd Hoffman與Denny Hebson)說故事,配合Robot Lab(創造者:Toca Boca)進行互動時間,這個App 可以讓兒童建構他們想要的機器人。Hicks 拿著iPad 面對參與故事時間的兒童,並鼓勵他們說出自己想要的機器人的樣子,這個互動產生了很多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對話。
 

辦親子科技工作坊 建立虛擬實務社群

  在臺灣,筆者則於不同公共圖書館設計、規劃、執行及評估「讓我參與」(Involve Me)工作坊,每場工作坊皆包含成人與兒童共用電腦、手持裝置科技的互動時間,工作坊的設計目標包含:展現與學齡前兒童適當地使用科技的價值、示範兒童發展與學習的原則、找出支持成人與兒童互動的Apps 及軟體。在工作坊期間,觀察學習的現象發生頻繁,例如:成人從工作坊主導者學習如何透過專注力集中、行為規範、點子延伸、正面回饋、情感展現等方式和兒童共用科技、不同家庭之間互相分享經驗及需求。考量到有些人可能無法親自到圖書館參與工作坊,筆者建立Facebook 及Youtube 虛擬實務社群,以影片的方式展現親子透過科技互動的典範實務,並提供一個意見交流的平臺。然而,參與的公共圖書館大多僅提供空間及網路,這是屬於比較被動的合作方式,建議真實的產學合作是需要的,例如:確切了解合作圖書館的目標,以此為基礎去發展及執行相關的活動。若有受過訓練的館員或志工來實際執行工作坊,其對參與工作坊的成人和兒童影響層面會更深、更廣。
 

「讓我參與」工作坊以親子科技為執行目標。(「讓我參與」研究計畫提供)   Little eLit 為一個美國智庫(think tank)。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