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圖書館 在美景中遨遊書海
傳藝圖書館座落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配合園區整體建築採用南方傳統建築模式,為黑色屋瓦,東西向各有L型迴廊,配合蘭陽地景及特產建材,牆面由紅磚及宜蘭的洗石構成,二樓屋頂以開天窗方式引導自然光線之穿透,一樓則有大片落地窗除加強採光外,在遨遊書海之餘,也能一覽園區自然河岸的美景與湖畔邊野薑花隨風恣意的擺動。



館藏圖書均植有RFID數位晶片
圖書館建築物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館舍總面積約732坪,公共空間分為讀者閱覽區、參考期刊區、開放式書架區、開放式視聽區、研究小間、小視聽室、e化教室及密集式書庫區等,開館時間為早上九點至下午五點,僅國定假日及週一早上休館,一般民眾或遊客均可直接入館參觀。
本館為國內重要之傳統藝術專業圖書館,以提供讀者查詢線上資料庫、借閱傳統藝術類別出版品、瀏覽影音資料及典藏相關研究成果與文獻等功能,現有館藏圖書4萬餘冊,影音資料3千多種,電子書約3千種、期刊約170種,電子資料庫27種,館藏所有圖書均植有RFID數位晶片,作為圖書電子數位身分證,以便有效進行圖書流通、整架、資訊管理與紀錄等,亦提供無線上網服務,可供專業學術研究與一般民眾的知性需求。
館藏珍貴之一手資料
館內設有特殊資料室保存與管理有關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工藝、傳統舞蹈、傳統雜技等相當珍貴之一手資料,內容包括劇本、鑼鼓經、曲譜、照片、幻燈片、演出影帶、教學影像、訪談錄音、傳習日誌等,資料類型涵蓋紙本、錄音帶、幻燈片、CD、MD、DAT、MP3、VCD、Digi、Betacam等皆集中保存典藏。
為發展成為具有傳統藝術特色之數位圖書館,除蒐集、典藏、推廣珍貴的傳統藝術之研究、保存與傳習資訊為主要目標,並致力文化資產之數位保存與建置完善傳統藝術資訊學習網,開放網際網路讀者共享珍貴數位資源,近年配合行政院「網路文化建設發展計畫」與落實台灣數位文化政策(eCulture),以傳藝中心原有的「傳統藝術資料庫」作為基礎,建置「傳統藝術主題知識網」,呈現出具整合性與單一切入的數位知識庫,成為進入傳統藝術的重要數位窗口。



逐年建置具代表性專題網站
「傳統藝術主題知識網」係整合本中心數位典藏、數位學習、圖書書目、電子資源、影音資料、出版品、傳統藝術月刊、學術論文等,逐年建置具代表性專題網站,經過94-96年的建置與後續擴充,建置完成五大主題知識網,累積資料共計有11,336筆詮釋資料、26,568筆數位檔,分別為:
一、歌仔戲
歌仔戲主題網以呈現其起源、發展、劇本與劇目、音樂唱腔、角色分類、扮像服飾等,內容有日治時期戲曲資料、老唱片、曾仲影的音樂、蕭守梨生命史、陳旺欉宜蘭本地歌仔、廖瓊枝經典歌仔戲、歷史老照片、口述劇本及中心舉辦之內外台匯演記錄等。
二、布袋戲
布袋戲主題網有黃海岱、小西園、新興閣鍾任壁技藝保存、李天祿文物、台灣閣派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屏東縣全樂閣及明興閣掌中劇團技藝保存、亦宛然布袋戲傳習等。
三、南北管音樂
南北管音樂主題網內容有南北管種類、樂曲、曲調、樂器、樂隊、唱唸法等,以及南聲社、雅正齋、清雅樂府、梨春園、總蘭社、福蘭社等館閣的介紹。
四、傳統工藝
傳統工藝數位博物館以本中心歷年來所規劃之展覽與出版之圖錄為主,內容有傳統工藝獎作品、名師〝手路〞(台語)、天工四藝、傳藝典藏菁華展、北管文物風華、大吉祥文物展、驅邪納福、文房珍玩等展出作品,除整理與回顧展覽外,並供向隅觀眾觀賞。
五、台灣雜技
台灣雜技主題網介紹民間雜技分類如遊藝性、體育性、特技性、宗教性、音樂性等雜技,內容有舞龍、舞獅、高蹺陣、布馬陣、宋江陣、扯鈴、八家將、車鼓陣等介紹。
透過主題知識網的建置,除具備實體圖書館的借閱、瀏覽功能外,也相對增加讀者整合查詢、欣賞與研究等的服務,在教育推廣方面也選定暑假期間辦理傳統藝術相關研習營或民俗文化講座等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