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剝皮寮影像記憶展 穿越時空再對話

文:范晏萍 照片提供:范晏萍

  在當今的年代,常民生活的老照片,常喚醒人們的許多追憶。一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於7月16日開展,展出由當地多位原住戶、文史工作者及攝影家提供超過160張老照片,並於剝皮寮歷史街區規劃6個主題影像展區,除了重現昔日艋舺古老風情,也進一步探索老街的蛻變歷程。當日開幕現場還邀請到多位影中人物現身,和現場民眾與老朋友一同講古、回味舊時光。

重現街道之美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右三)致贈感謝狀給原住戶。  剝皮寮為台北市萬華區碩果僅存的古街,位於萬華區老松國小南側,保有清領時期所留下街道遺跡,並擁有獨特的閩南式騎樓建築。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推廣及保存一直是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所重視,剝皮寮開放至今年8月剛好屆滿周年,於是藉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單位從旁協助,讓剝皮寮歷史街區完整再現其建築、歷史之美。

重現生活樣貌

  人與土地的價值,並不因時間的流逝而雲淡風清,因電影《艋舺》的拍攝,帶動萬華龍山寺的觀光人潮,幫助萬華與剝皮寮歷史街區進行成功的城市行銷,相對的也讓當地居民體認到土地文物保存價值的重要。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表示,此特展希望藉由人、土地、老照片的故事,共同交織重現昔日風情,執行單位台灣水企劃整合公司總監曾文邦表示,剝皮寮歷史街區成立至今,雖陸續舉辦多次藝文展覽,但對於將當地原住戶生活樣貌與文史及街區作結合,則是第一次。

  萬華區區長王鴻裕表示:「照片文物是最輕便的留影」,利用不同時空演變的變化,來一趟光陰的影像故事,便是剝皮寮影像特展的特色。由主辦單位規劃的6大主題影區,分別為「成長記憶」、「時空對話」、「艋舺風情」、「常民生活」、「街巷人生」、「鐘聲響起」,透過剝皮寮的老舊特色建築與古老照片所營造出的氣氛,讓觀賞的民眾彷彿置身一條物換星移的時空隧道。

  從小生長在艋舺的楊沿讚先生也是此次影像展的照片提供者,便對於現在社會的冷漠感慨,他表示當時因為家家戶戶挨近,所以鄰居大多相識且團結感情好,楊阿公的父親,當時便以賣炭維生,也因為必須送炭至每一位客人家中,於是與鄰居們都相當熟識,尤其是當時電視尚未普及,常常鄰居街坊便相邀相聚一起觀看電視,享受樂趣。他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的古蹟藝文展覽,讓現代年輕一輩的孩子了解歷史過往,唯有了解過去,才會體認珍惜對於現在土地的愛。楊先生也表示,自己熱愛拍照,當時經濟雖不足夠買相機,但會自己到相館給專業攝影師拍照。

重現花樣年華

  兩旁相依的閩南式古老剝皮寮建築,阻隔了對外的北市萬華現代繁榮。一同前往觀展的原住戶居民中,長壽號茶店的女兒陳碧霞幾乎為每一張照片,熱心的解說著當時的情況與故事,並與自己於1960年與當時罕有的自家電視機合影,她開心的表示,從小就很喜愛拍照,拍了不少照片,也為他的少時花樣歲月留存紀錄。

  剝皮寮影像記憶展,也結合現代科技運用電子數位相框及捲軸式概念,利用各種裝置藝術表達出不同的主題影區,觀者可以藉由現代影像呈現老照片風貌,重新回味,且不再只有義氣,而是團結、純樸、真摯的街巷風情與台灣特有的氣味。

剝皮寮原住戶陳美菊(右)與陳碧雲(左)姐妹回到長壽號舊宅。(台北市文化局提供)展場一隅重現小學教室的布置。剝皮寮原住戶陳金春擺出與半世紀前影像同樣的姿勢。(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