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今天不是讀書天─臺中市黎明讀書會戶外活動側記

文:熊智銳(黎明讀書會會長)

  黎明讀書會半年一次的戶外讀書活動,重點在「顛覆」新竹客家文物,讓雙手雙腳五官四肢來一次豐富的饗宴。這不是讀書,而是看看近年來新竹客家文物有多少改變。

  秋後的竹塹風猶帶幾分溫馴,雨也泠泠霏霏地不傷衣襟,一車男女老少四十八人不多也不少,準九時到達第一站竹北登元陶瓷廠,董事長詹輝煌、新竹社教館長賴世烈陪著、解說著。走進陶藝教室,有些老頑童和小玩家就忙不迭地下場捏陶、拉坯、畫盤;參觀到二樓展示場,剎時眾目閃亮,眾口咋舌,好一個詩意畫情的瓶瓶罐罐,碗碗盤盤的陶藝大觀園!令人狐疑的是,那裡來的這許多各具慧心巧思、伶華俐手的陶藝家?儘管時限緊迫,很多人的腳仍不自主地走走停停,舉步維艱。詹輝煌是教師出身,是企業家也是玩家。臺灣企業遇上很多瓶頸後,就到東南亞、泰國去開疆闢土,目前已有六個廠在那邊生產,產品回流到臺灣展售,這也算「根留臺灣」吧。他的作品所以多彩多姿,於此亦有了答案。作品多彩多姿是源頭有活水,開辦陶藝教室及展示推廣是為了回饋與哺育;這在二十幾年前,都是想都沒人想也不敢想的。

  第二站是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忠骸塚為「雄牛睏地穴」,視野開闊,景色秀拔,四下阡陌縱橫,稻穀已垂下,象徵成熟的穗,隨著秋後的竹塹風婆娑起舞。管理者說,他們無須效尤宋七力就有豐富的香油資,五十年前即以八十餘公頃的廟產創辦義民中學,培植人才;每年定時濟貧恤孤;不遺餘資,不飽私囊,不出書蠱眾。賴館長說,閩南客家族群心結難解,當地閩南人不膜拜義民,以為他們是助滿人抑制閩南人的「判徒」。蓋棺二百餘年,功過猶未定,誰謂歷史有定評。

  既到新竹,自當一嘗客家餐,上半年在苗栗飽口腹,至今朵頤仍留餘香。車子拐到新埔一家不起眼的「涼亭」路邊小館前停下,雖免令人失望;但走進去卻別有洞天,出得菜來更客味十足、風味絕佳,招牌膳炒板條,我們這群饕客一道不足再加一道;紅燒蹄膀擋不住的色香味,臨時外加白飯裹脅下肚才大呼過癮。看似地面小,但裡裡外外十餘桌,洋洋灑灑十幾道菜,老板進進出出都面帶笑容,顯示游刃有餘。這樣的路旁小館,二十幾年前試問何處尋?大夥兒祭足五臟廟後,一位媽媽對身邊的小女生說,回去趕快跑黎明社區三圈,明早再加兩圈,以消除體內超載的熱量。這樣的親暱調侃或告誡,二十幾年前會有嗎?

  第三站和第四站都很藝術,走訪竹東藝術村和名冠藝術館。看起來新竹人真的想在「術建縣」上搞出點名堂。藝術村占地不過五千坪,迆邐飛鳳山,俯瞰頭前溪,建成一百二十六戶歐式小別墅,在李奇茂先生領銜帶動下,已有專業藝術家潘朝森、李龍泉、謝保成、陳金成及藝術愛好者六十幾人進駐,已辦過一百五十餘人的大型名家書畫展。執行秘書周正男引導參觀藝術村各項設施,電信電線全部地下化是一項突出,提出十六戶作為藝術家居留所及作品展示中心是另一項突出;展示中心在地下,八戶打通開放集體展覽,地面一樓個別展覽,二樓以上免費供藝術家臨時棲息、工作、歇腳、小駐。此外,藝術家如在此置產定居,除象徵性的訂金付現外,銀行貸款可採作品抵換方式,每月提出一件作品作為償還本息之資,可謂名符其實的雅人雅事。周君說,藝術家多是風骨嶙峋之士,若想免費送一棟房子給他們住,真是「門都沒有」。這其間固然有生意經,但畢竟也滿詩意的。

  名冠藝術館與藝術村毗鄰,一幢三樓古老建築,原本也是陶瓷廠,產業外移後,原地改建擴充,專事收藏展示民間珍貴的家具、器物、藝品及供當代書畫展之用。當天國畫家陳合成的馬祖風物專輯正在二樓展出,他以西畫素描寫生手法作國畫,淋漓生動,筆觸細膩,別具風格。藝術村與名冠館,加上附近的李澤藩美術館、古奇峰文物館,無形中已珠聯成一藝術園區,與新竹科學園區相輝相映,為新竹地區客家文化點燃起另一盞燈。新竹號稱風城,這裡更是山區,二十幾年前人們還在為衣食掙扎,而今居然很藝術了,真是走樣太多了。

  巡禮的最後一站是省立新竹社教館。一路陪到底的賴館長首先帶大家參觀王菁華先生的水彩畫展,妙的是,他是以國畫筆法寫西畫,更有幾幅以黃山為題材的中西合壁寫生作,著筆設色玲瓏亮麗。此尚不足為奇,更奇的是一年多前他以二千三百多萬元買下一棟有庭園小徑的四樓建築,一樓免費提供民間藝術團體辦公聚會利用,二樓開辦美術教室,以其收入逐月償還一千六百多萬元的銀行貸款本息,三樓以上才是自己畫室和住處。王君說,等貸款還清有更多餘力時,再建更寬敞的房舍,接納更多的藝術團體,辦更多的藝術活動,那是遠程目標。當年窮困潦倒、自己茅屋被大風吹倒的杜甫,曾發願建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今日王君亦頗有其氣概。他在不久前曾辦過一次百位「名家畫桃園、首展在新竹」的勝事,聽來尤覺逗趣動人。看來新竹人真的變得很荒腔走板了。

  賴館長一邊以道地的炒米粉和摃丸湯饗客,一邊親作簡報:全省四所社教館的年度總預算不及新竹女中一校多,社教貧瘠可見一斑。即使如此,新竹館輔導區北部七縣市年來仍發展了六十個社教站,一百多個讀書會,館本部每年還開辦數以百計的各類藝文研習班,結業生以萬計。賴君亦已年踰六旬,眼前卻面臨三大挑戰:拆建館舍、由教育部門改隸屬文化部門、籌設社區學院。我一向懷疑教育、文化分家的意義,更懷疑社教館今後的角色走向,此事說來話長且會傷感情,還是閉嘴為妙。

  觸及新竹客家文物新貌,便連想到南投藝術大道,一群狂熱的藝術工作者奔走呼號了十餘年,仍未見眉目,所謂德不孤、必有鄰,然乎否邪!

  客家文物巡禮的壓軸戲是為八位十一月份生日的同行夥伴慶生,從高齡七十八的涂敬輗先生到甫滿十歲的廖英凡小妹妹,息燈、唱生日歌、吹蠟燭、切蛋糕,快樂分享,歡聲盈耳。諸事大吉,唱著黎明讀書會會歌打道回臺中。人謂山陰道上目不暇給。這一趟新竹行,可謂耳目口腹身心都應接不暇,累慘了也吃飽喝足樂透了。沒想到荒腔走調的新竹客家人、事、物,竟然如此妖姣纏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