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大雨後,背對著剛露臉的陽光,眼前一道圓弧形的彩虹逐漸清晰……,望著天空那一頭,躁動的靈魂緩緩地被撫平,時間也似乎靜止下來。環顧初次造訪的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這是個很不錯的開始。
剛結束每天上課前的「晨誦」,校長郭朝清站在陽台訴說著張純淑創辦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學校的經過,與為何受到華德福學校創辦人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人智學Anthroposophy」精神感動的小故事。而她投入教育曾遭遇的挫折,就像雨過天青才會出現的七彩顏色一樣,在追求美好教育圖像的路途中,誰不期待彩虹?
讓孩子活得像孩子 大人也活得像大人
嫁到香港的廖伶潔因受不了忙碌緊張的生活,「3年前,逃離回台。」她用「逃離」如此強烈的字眼並不誇張,因為壓縮的時間與空間讓自己成了一位只會催促孩子快做這個、快做那個的媽媽。為緩和急促的步調與化解緊張的親子關係,不管拎著一只皮箱、帶著兩個孩子,只能先借宿人家家裡,也不管找到房子的前一個月只能暫在客廳搭帳篷,「都沒關係。」因為孩子跟大人一樣都需要喘息。
一旁的新生家長許玉蕾也說,「這裡很多家長都和伶潔一樣,準備好簡單家當就來了。」今年剛從台北搬到宜蘭的她,之前也是一位成天帶著孩子趕上才藝班的媽媽,「快、快、快…」是她對孩子說話最常使用的發語詞,雖然也曾對對立的親子關係感到無助,但自覺還在能承受的飽和點之內,只能安慰自己忍忍就過了。
有一天,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一如往常,孩子忙碌的一天到晚上9點多告一段落卻還沒結束,許玉蕾見他坐在書桌前、拿起本子與筆又動了起來,走近一看,是老師處罰考試成績不理想學生的額外作業。看著邊罰寫邊哭,寫著哭著就睡著了的身影,她告訴自己,「這次,無論如何都要讓孩子來讀慈心華德福學校。」
先前多次與先生到宜蘭旅遊,總會遇見慈心華德福的家長,奇妙的連結發生一次、兩次、三次……,許玉蕾漸漸認同「人智學」所揭櫫的—擁有廣闊世界觀,蘊涵靈性深度完整體系的精神,也很清楚選擇到慈心華德福,「不是為趕上公辦民營學校的流行,而是人智學需要不斷精進的思維。」這回遷居宜蘭,為孩子、也為自己。
「讓孩子活得像孩子,大人也活得像大人。」是許多家長歸結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的最大改變,因為人智學精神不只運用在教育,也相當適用於面對生活的態度。對此,前任家長會長謝東育表示,「慈心華德福不只讓他看見教育的本質,也重新認識身為父母的定位。」這股提升身心靈精神的魅力,鼓勵學生朝「一個完整的個人」走去,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每個家庭的生活方式。
深入生命的學習 培養面對的能力
豐厚的創作潛力在上木工課的教室裡,也隱隱流洩。正為製作泥塑棒奮力不懈的小手握著形狀各異的半成品,一個還在泥塑棒上挖了一個洞的創意讓人驚艷,「因為接近菱形,穿洞也可以掛在脖子上。」五年級男生酷酷地闡述他的設計理念,不禁感受到孩子們無限的創作能量。課堂上沒有應該要奉守的鐵律,只見老師以壓克力板為刀、手臂為木頭提醒學生,只要平均施力就不會削成一根小牙籤,其他的全靠自己慢慢琢磨。
郭朝清強調,「每一門藝術課程的重點不在於傳授技術,關注的是人為操作背後的意涵。」太陽高掛的午後,一行人踩著塑膠雨鞋、扛著鋤頭、戴著帽子直奔校園農田,從整地、播種到秧苗長成,「希望孩子從親近土地的過程中,體會人與天地間的關係。」不一會兒,女孩拿著一包山茼蒿種子問老師怎麼種出自己要吃的菜?於此同時,「土地」正是孩子理解生命這一課的老師。
多變的上課內容 不變的生命節奏
以多種色彩妝點的校園,攀爬在牆上的植物「紫藤」彰顯著不變的學習節奏。郭朝清說明教育的藝術,「變的是上課元素與內容,而不變的是人對於內在節奏的需求。」就像天地間一年四季的變化般,循著一定的律動進行著,穩定的節奏對學習過程很重要。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中小學創辦人張純淑走進秘密基地笑說,「30多年來,孩子最喜歡玩的還是樹葉與樹枝。」身旁「園長奶奶,園長奶奶」的叫聲此起彼落,而手上緊抓著樹枝與樹葉的小男生,讓辦學30多年的她很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