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社會文化反省的歷史作用空間-北投溫泉博物館

文:陳林頌(北投溫泉博物館督導)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建築本體是日治時期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由當時的臺北州廳於一九一一年興建,一九一三年六月十七日落成開場。除了是改良先前簡陋的露天使用方式外,也是提供有別於溫泉旅社高昂消費的「大眾溫泉浴池」。公共浴場在日治結束後,因使用單位複雜,缺乏統一之養護,加以房舍增改以及溫泉的侵蝕,以致在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使用單位一一遷離後便開始荒廢。一九九四年五、六月間,筆者開始研究公共浴場和北投溫泉地歷史變遷;同年十一月,北投國小 黃桂冠、呂鴻文等老師在帶領學生從事鄉土資源調查及教育課程時,也發現了隱沒於荒煙蔓草中,早已被人遺忘的公共浴場,除了製作科展研究外,同校的蔡麗美老師並展開連署,喚起社區團體和熱心人士的關注;經過國大代表許陽明先生的多方聯繫,獲得市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重大的市政建設之一;一九九六年四月二日的市政會議中通過了古蹟指定,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日經內政部公告為三級古蹟;整修工程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一日開工,在一九九八年十月卅一日開館營運。

溫泉地政經文化的轉變

  本館的籌建開館過程可說是一個歷史保存與文化反省的地方再造運動,而這個精神也在博物館的導覽展示和運作理念中延續。日人離臺後,北投溫泉地的政治經濟體系很快地發生轉變。公共浴場成為國民黨的地方黨部及民眾服務社等諸多單位辦公室,以及臺北縣議會招待所和派出所:日人經營的溫泉旅館大多轉至臺灣人手中;四十年代末期,在韓戰與越戰形塑的國際分工中,臺灣扮演了戰區邊緣觀光消費與次級軍需品提供的角色。鄰近臺北國際機場的北投以其既有的溫泉旅館經濟基礎,很快地成了美軍大兵最佳的度假去處,並迅速擴張。當時許多華僑與新社會權貴看準了這個商機,紛紛投資興建或買斷旅館。最盛期的北投計有四十七間大大小小的旅社飯店,加上陽明山地區則將近九十家,將此地的經濟資源和發展高度集中於旅遊餐飲的提供和再生產;也由於對溫泉的認知、使用方式以及溫泉旅館的經營態度之轉變,造就了艷名遠播的異色北投。

  六十年代末期,臺灣處於風雨飄搖的外交情勢中,為了挽回一些國際顏面,北投的宣告禁娼,讓溫泉地一帶的旅館經濟體系一夕崩盤;社區居民對於未來的想像,僅剩下市長李登輝提出的「興建纜車」之替代方案,以及「如何振興溫泉旅館業」;而市民對北投的想像,卻是語帶雙關的「尋幽攬勝」;也就是說,北投在臺北城市的社會空間中,落入了邊陲的、過渡的和被支配、被消費的角色,以及被扭曲的地方性格。

溫泉文化還是洗澡文化?

  臺灣溫泉地區的溫泉發掘利用,大多始於日本治臺之初的軍事靖平行動,北投 草山一帶的溫泉資源即為日軍追擊抗日人士陳秋菊、簡大獅等時陸續發掘的。日人對溫泉使用的態度既有醫療實用方面的想像,又加上佛教東渡所帶去的沐浴淨身的觀點,在日本島國所具備豐富地熱的地理條件,以及對溫泉長期使用與研究下,發展出其獨特的溫泉文化。當然溫泉區的開發利用,以及公共浴場的設置,還需要被放在殖民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脈絡中作更細緻的檢視,但不可諱言地,它對於資源利用,生活方式及相關產業的影響,豐富了此地的文化涵構。

  解析公共浴場設置的時間、地點和空間形式,以及它與周遭環境互動的關係,我們不難從對於溫泉的使用變遷,看到不同社會文化對待環境和自身的截然差異。公共浴場的建築形式展現在外部的是一種與環境的對話:西面遠眺由溫泉谷地南北山坡圍塑的觀音山、淡水河、關渡平原、新北投火車站和北投公園等,東側展望七星山、紗帽山和蜿蜒的北投溫泉溪,南面一覽溫泉地的諸多溫泉旅社,北面則緊鄰北投神社及其腹地,建築物的每一立面、每一扇窗和每一角隅都因此有著它特殊的意涵。南北長向展開的榻榻米兩側落地廊道充分運用環境特性,讓朝夕的山風與海風在谷地形成的微風穿過榻榻米大廳,符合了浴罷納涼的機能需求;呼應北投溪瀧的「望樓」,陳述了北投溫泉利用之濫觴,並提醒溫泉的天然使用方式對環境維護的積極意義;彩繪玻璃在午後陽光斜照下映射於池面、反照於天井,並渲染了泉煙的流動幻彩實現了羅馬穹拱於天堂的想像;以門窗、柱間等各樣形式框起豐富的地景,特別是每一扇窗戶都因平衡垂而能變化框景的用心等等,都是對環境尊重才能獲致的空間享受。

  展現在建築內部的則是文化的斂合:「公共浴池」除了是對有限的自然資源之公共使用外,其場所的人際尊重、行為約束、文化形塑、知識傳承、公共議論等,正是生活文化得以積累沈澱和擴散發酵的空間機轉,而這竟然也就是現今臺灣號稱民主社會卻最缺乏的公民文化。與公共浴池對應的「個人浴室」,和「我家也要有溫泉」的資源扭曲利用,正是臺灣各地溫泉區異色化和溫泉日益匱乏的空間歷史過程,因為失去了公共性的文化與物質支持,溫泉僅僅成為個人消費娛樂的天然沸水(煮蛋、洗澡等)。百年來本土溫泉的利用,究竟生產了怎樣的溫泉文化?或者,僅僅是一種溫泉的洗澡文化?

不僅是一幢建築物的保存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公共浴場的產權在民國五十八年北投併入臺北市升格為區後,仍然屬於臺北縣政府,部分空間並做為縣議會的招待所。縣政府原本計畫將此建物拆除改建為勞工休閒中心;內政部 陽明山 國家公園管理處為了解決日益嚴重的陽明山交通問題,也規劃了空中纜車系統,並計劃以公共浴場現址為纜車起站。當時這幢荒廢已久的建築物幾乎已經是待宰的羔羊。雖然當時如民俗學者林衡道先生、建築學者李乾朗先生等專業界已經對公共浴場建築有了若干了解和提出保留的建議,市政府也進行了初步的勘驗,但空間背後拆除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雖未檯面化,卻也未曾稍減。

  筆者於一九九四年中開始進行北投溫泉地空間歷史變遷的田野調查和公共浴場研究測繪,九五年完成了「日治時期建築空間地景再利用-以新北投公園及其公共浴場為例」報告書初稿,對北投溫泉地的空間發展史建立初步的分析架構,建構了公共浴場的歷史意義,並提出公園擴展和公共浴場的再利用計畫。鑑於市政府即將決定纜車興建及其路線起站等,九五年九月透過在都市改革組織提案保存公共浴場後,有幸與關心公共浴場存廢及溫泉鄉重建的北投熱心人士結識並合作至今,也對北投國小 黃桂冠、呂鴻文老師及其資源班學生的研究所帶動的公共浴場搶救陳情感動莫名。在筆者提供研究的初步成果,並以此為基礎建議保存公共浴場也必須同時重整北投溫泉溪後,在國大代表許陽明辦公室以及八頭里仁協會,和關心此一議題的所有朋友們積極奔走長期付出、舉辦活動宣揚理念並擴大參與,出版刊物自發地從事研究規劃,更在市政當局全力支持下,公共浴場成功地保存並再利用為溫泉博物館,而北投溫泉溪也同時展現新貌,成為「北投溫泉親水公園」。

  在這個推動過程中,社區也體認到單是保存公共浴場建築是不夠的,因此藉由北投雜誌社一方面持續地報導保存運動的進展和親水公園的規劃,另方面也透過舊史料和相片,持續從事陽明山、北投等地帶之歷史性建築的研究,推動保存並研擬再利用的方式。在公共浴場公告為三級古蹟後,北投地區在兩年內由一處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增加至十處,新增的部分連同其他地區的古蹟陳請案件,均由許陽明先生主持的北投雜誌社所提,筆者也很榮幸地在服役期間參與了部分研究調查的工作。

  這些古蹟的保存研究並非無意識的研究勞動,而是透過北投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溫泉」予以串連。十餘處古蹟及其他歷史性建築地景均與溫泉地的開發利用和社會文化發展相關,它們分佈在溫泉谷地的空間位置都可徒步串連,只需妥善地規劃再利用方式,配合溫泉親水公園與公共浴場再利用的溫泉博物館,這是一幅社區中心的「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之北投再發展文化藍圖。在這幅生活的圖像中,溫泉博物館扮演著核心博物館的角色,負擔起溫泉文化再造、相關研究深化累積、居民終身學習、公共論述生產的功能和責任,而其他衛星博物館或展演空間則各自扮演分項專業展示,以及各該里鄰或社團學校單位的生活學習場所,形成一個動態的生活文化網路。部分的工作已在這幾年間由社區主動開展,諸如前述的古蹟研究、文化資產再利用、北投溪重整、北投石保育等,而博物館將延續這個理念,和社區居民、義工朋友以及其他公私部門一起努力經營一個永續發展的社區社會。

有意識的歷史社會作用

  以往古蹟被保存的「價值」和「意義」多半仍只在於它的獨特性,被保存的空間本身鮮少帶給其所在地域新的社會作用、回應其存處的政經脈絡,或對與該意義有關的史物生產有意識的關連,或至少和使用的人產生互動;也就是說,保存的意義甚少在歷史的層次上操作,空間的歷史文化無能回應社會現實。

  本館未來將在整體周邊環境設施逐步完備後,發展與各教學機構、社團組織、商業團體、公私部門等的合作互動,藉以形塑北投新文化與新產業,邁向永續之社區經營。

分述如下:

一、從溫泉文化重塑到環境再造
  結合相關展示活動、加強本館導覽品質,並與相關團體合作,將導覽能量擴展至外部環境;另以本館對溫泉區文化生活與消費型態之影響力,協同各單位部門或團體組織,營造新的溫泉地文化環境。

二、溫泉地歷史性空間社會研究與再利用
  以本館為溫泉地區之文化資產研究與推展中心,善用既有文化資產,研究具有連絡性的再利用方式,並繼續推動相關重要史蹟建築文物之保存,以豐富溫泉地的文化內涵。

三、以公共性為軸心的社區營造參與
  藉由對各類資源之整合,結合鄰近學術機構或有志從事北投研究的個人團體,深化相關的學術研究或辦理相關合作計畫,以研究為基礎、以活動為展現,並將計畫推動的過程或成果,在本館舉辦特別展示或活動。

四、公共論述生產的基地
  博物館除了擔任地區社會教育機構外,更可以是一個地域公共論述空間;透過活動、展示、導覽、座談會議等,成為本地公共議題的討論場所,以及公共訊息流通的核心,扮演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文化網路的動態聯繫中心。

本館目前運作與服務狀況

  北投溫泉博物館目前維持免費參觀,營運的時間是週二至周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為了保護古蹟並維持參觀品質,博物館採參觀人數限制,同一時間容納一百人在館內參觀,如人數額滿需在館外排隊稍候。本館週二至週五提供每日五場的團體預約導覽,每場廿五至五十人,由一名解說義工帶領大家參觀展示。週六及週日因參觀人潮踴躍,目前僅提供學校團體上午一個場次的解說服務;另三十人以上之團體請先告知本館,以免與已預約之團體衝突而必須排隊等候。

  館內現階段展示主軸區分為「北投歷史文化產業之變遷」(二樓入口層)。「北投溫泉及溫泉軟硬體相關知識」(一樓)、「公共浴場建築本體與環境」等三大主軸,搭配整點播放的幻燈短片「北投的風情與人文」,和循環播放之影片「從公共浴場到北投溫泉博物館」,藉由專業志工導覽串連各區展示主題,讓參觀的遊客浸浴在歷史文化的暖流中,也讓本館的再利用充分符合公共浴場建築其「人際交流」的公共空間精神。本館之義工導覽為經營之一大特色,透過在導覽結束時的徵求,陸續加入了許多對公共浴場建築、古蹟文化關懷、溫泉鄉地方再造、本館未來營運方向等有參與熱忱之義工工作人員,提供遊客最佳的服務品質,並贏得相當高的讚譽和口碑。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位於新北投 地熱谷溫泉谷地內,地址是「北投區中山路二號」,電話○二-二八九三九九八一~五,參觀遊客請儘量搭乘公車或捷運,在捷運新北投站下車後向前直走兩分鐘即可抵達本館,十分方便。參觀完博物館前後,還可以繞行北投公園一周,欣賞北投溪之美,和即將完工的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沿溪尚有北投溫泉旅館鼻祖天狗庵遺址,常民浴洗文化空間「瀧乃湯」、各類老中青溫泉旅社、北投溪發源地「地熱谷」、完整保存的真言宗「普濟寺」、尚待搶救的「臺銀舊宿舍」、館藏豐富的「北投文物館」、充滿傳奇的「不動明王寺」等等,非常值得您利用半天或一天的時間,仔細品味深藏在山水人情中的「文化新北投」。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