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李欽賢 追尋台灣的記憶

文:葉益青 照片提供:葉益青、潘小俠

李欽賢照片身兼作家、畫家、美術史研究者及鐵道迷等多重角色
踏著台灣好山好水,
追尋台灣歷史風土之美。
懷抱如同少年仔「追星」的心情,
李欽賢在島嶼上四處走著走著,
不時發現預期之外的驚喜,
歷史似乎活起來了。
在東走走西走走間,
李欽賢記錄下台灣的土地故事。

  一手寫出屬於台灣土地的紀錄,一手畫下台灣歷史的脈動。身兼作家、畫家、美術史研究者和鐵道迷多種角色的李欽賢,愉快的在其間變化遊戲著,更不斷挖掘福爾摩沙被埋藏的眾多記憶。

用文字書寫 以彩筆繪畫

李欽賢照片  李欽賢,前半生可以說是個專職的老師,在國中教工藝課程二十餘年。對他而言,工藝是職業,美術則是樂趣,兩者互相調劑並不衝突。退休後的生活,美術成了正業,文字書則寫成了另一種趣味所在。

  為什麼會想要記錄台灣的土地呢?一開始,只是愛寫生,為了不斷探訪未被破壞的台灣好風景,尋找心中純淨的山水景象,開始接觸台灣土地。從熟悉的北台灣走起,走進自然而逐漸轉往人文風土記事。

圖片  在一趟趟旅程裡,最常搭乘的交通工具即是火車。在車中偶見窗外不同的景象擦身過,李欽賢對於這些過眼景色留了心。不管是外型特殊的火車站、或是已然荒廢的隧道,似乎在訴說著什麼的這些歷史風景,成為他追尋台灣老火車站的緣起。往後,一年三個月的時間,他走訪了四十個老火車站,一站站追尋。文字與圖像互相幫襯。《台灣古老火車站》記載了這段追尋老火車站的歷程。

  好奇心與尋找答案,成為李欽賢的踏查動力。

回到歷史現場

  我們讀歷史,常常覺得所述及的歷史很遙遠,百餘年前的事似乎與我們沒有關連,那是死的歷史。然而,親身走訪書中曾經提到的現場,感受歷史的空氣、氛圍、氣候,和歷史反而容易產生互動。不僅歷史研究者如此,普通人也是一樣。藉著出去走走,撩起歷史情懷。這種感受,老少皆會有。

李欽賢照片  小說創作者分享給讀者的是他的想像、他的創造力,讀者跟著故事遨遊無法自拔。詩人則把澎湃的詩情內化成短短的數十言,讓讀者自己去拆解藏於中的諸多私語。而跟著李欽賢的踏查腳步,如同早有人在前披荊斬棘,我們隨後悠然漫步,實實在在的走訪,依循他的經歷,去找到自己的感受。

  在諸多作品出版或發表後,從讀者處來的迴響也不少。有人手上持著《人文風景一百點》,帶著孩子一一走過,每個地方都留下影像。最後,還送給作者一本照片集作為紀念。也有讀者是跟著《台灣古老火車站》一書攜子而行,每站都蓋下戳印作為紀錄,最後不忘回報一份他的紀錄給原作者留存。

照片  互動與迴響,對文字工作者而言,能知自己付出心力的書寫,並非默默消失在書海或沈溺於文字海中不知所蹤,能影響讀者,讓他們也跟著走出門,這種互動對話,是作者最感欣慰的吧。

出門前作功課

  累積多年來的「閒晃」經驗,李欽賢認為文獻(包含資料)是幫助回到歷史現場的重要方法。因此,出門前先作功課可以讓自己的旅程更有收穫。這些資訊,不管是書籍、雜誌甚至是影音報導,都要用自己的想法先思考加以想像,來到現場如同見面三分情,較易有情感。這種行前小準備,讓人人都是作家,看到自己的土地情感,書寫出自己和土地的互動。

圖片  踏出去的第一步就算只是個「觀光客」吧,只要願意去走走,不管是消磨時光或是只想玩耍一場,歷史的、人文的、土地的,眾多生命史的動線,就會像「狗仔隊」追新聞一般,有一則會有二,滾雪球一般,迷生活、迷人文、迷台灣這個好地方。

  挑個天氣好的時間,讓自己也去拜訪糖廠、水力電廠、火車站這些老建築,或許在風景的某一角,看到有一個靜靜在畫圖或是記些什麼的人,你可以覺得他是位畫家,也可以認為他是位作家。在走訪台灣的旅程裡扮演什麼角色,對李欽賢來講都不算重要,重要的是,或許就在此刻,你倆正相逢在歷史風景裡,愉快的在土地上晃蕩著。

照片李欽賢小檔案
1945 年生,台北人。
國立藝專畢業,
曾任國中工藝教師。
現為畫家、作家、美術史研究者多重身分。
李欽賢著作著作:
《台灣的風景繪葉書》
《大地.牧歌.黃土水》
《台灣古老火車站》
(與洪致文合著)
《台灣人文風景 100 點》
《小市民逛博物館》
《車站四季》等等。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