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台灣視覺藝術年鑑 鑑往知來接軌國際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文建會

  由文建會策劃、藝術家出版社編輯執行的《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以2006年在台灣地區出現、或是以台灣視覺藝術為對象的藝術事件為範疇作整理,希望藉由對台灣視覺藝術軌跡的理解,建立起台灣藝術與文化的國際座標。

《台灣視覺藝術年鑑》出版,建立起台灣藝術與文化的國際座標。  第二個年度的台灣藝術視覺年鑑,承續了2005年年鑑的編輯方向,以現況、趨勢、便覽三個篇章為基本架構;紀事、分析文章與資訊條列為撰寫方法,在彩色圖文對照下,呈現2006一年台灣視覺藝術的巨微面向。而主委翁金珠也在新書發表當天表示:「台灣的視覺藝術在政府與民間推動的各項藝術活動中,已逐漸發展出以台灣為主體的藝術方向及與國際藝壇接軌的語言。」

紀事、析理雙管齊下

  在《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的〈趨勢篇〉邀集了黃才郎、倪再沁、石瑞仁、蕭瓊瑞、陳長華五位藝術相關領域的專家,分別就博物館運作、整體生態、展覽、評論和媒體各層面,析理出以經驗為基礎的趨勢與討論。

  而在〈現況篇〉除了年度十大新聞、大事紀、十大展覽與博物館與美術館特展列表的總結整理外,也在四位專家李俊賢、簡子傑、胡永芬、吳介祥針對展覽、產業、市場的觀察下,提陳2006年的視覺藝術焦點。同時也透過四篇由陳泰松、林志明、高千惠、王嘉驥執筆的藝評文選,顯現台灣視覺藝術評論的方向與潛力。

  最後一個基本架構〈便覽篇〉,則經由公私立藝術機構、團體與出版圖書的資訊條列,提供2006年視覺藝術運作情況的實際依據。全書以紀錄和討論、綜觀與細察的交叉理路,提挈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的發展概況與議題指向。

由點而線 建構台灣視覺藝術的理解

  隨著國內藝術環境的大幅變動,今日為數眾多的展覽、活動,以及與國際藝壇的頻繁接觸,在在顯示出國內的政府與民間藝術團體,對各種跨領域的規劃與運作形態,逐漸朝向國際化發展。翁主委從與藝術家的對談中發現,「台灣的視覺藝術在政府與民間推動的各項藝術活動中,已逐漸發展出以台灣為主體的藝術方向及與國際藝壇接軌的語言。」

  文建會自2005年開始策劃的「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計畫,經過第二年對台灣視覺藝術整體的檢視,已階段性地提出分別代表縱向與橫向、實踐與理論的討論方向,以及它們和回顧與前瞻的對應關係。在《2006年台灣視覺藝術年鑑》的趨勢、現況和便覽篇裡,各項的紀事、分析和資訊,都可以透過與往年年鑑的對照,析理出一條變化的軸線。無論是作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或是理解台灣視覺藝術演變,都足以建構為台灣藝術與文化的國際座標。

  除此之外,《台灣視覺藝術年鑑》以「年」為範圍的紀事與討論,有助於透過實踐與理論的詮釋座標來理解。在實踐上,此書不僅提醒追求展覽與活動的數量與規模之餘,也有其藝術創作、展覽組織和整體運作品質向上提升的需要;而在理論上,年鑑則提醒在吸納國際資訊、本地文化符號的運用之間,對於台灣視覺藝術與文化身分思考的重要性。

左起為成功大學蕭教授瓊瑞、藝術家雜誌社長何政廣、文建會翁金珠主委、台北縣忠義國小鍾校長明盛、台北藝術大學石教授瑞仁出席2006 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記者會。  雖然視覺藝術家通常將過去自身的經驗、對人的感情,或是生活中所看到的瑣事,以視覺的形式呈現、運用想像力和創作技巧來傳達內心的想法,卻有助於在觀察、體會與實踐的循環過程中,對週遭生活的回應。

  文建會與藝術家出版社第二度編輯執行的「台灣視覺藝術年鑑」計畫,便是希望藉由多面向的討論方向與陳述方式,為台灣視覺藝術截取一基於時間範疇的階段性意義。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