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繫。本屋」 深耕屏東的文化傳播站

文:袁庭堯 攝影╱袁庭堯 照片提供:繫。本屋
回到屏東開設書店,讓徐孝晴、彭巧如夫婦圓了一個夢想,從承租眷村老屋開始,翻新、結合書與餐飲,再跨足到政府標案、策展、講座等,「繫。本屋」繼續在老屋裡,訴說著歷史與現在,開展著未來。

 

「繫。本屋」是勝利星村少數仍保有原建材的老屋。

  「為什麼要叫獨立書店?哪家書店不獨特?」「什麼叫返鄉青年?我就是想回家工作不行嗎?」對於角色定位,研究客家文化出身的徐孝晴很有主見。回到屏東家鄉開設書店對他來說,縱使挑戰重重,卻是實現人類學研究的最佳方式。


  徐孝晴在研究所鑽研客家文化時,認識了太太彭巧如,兩人皆擁有扎實的田野調查經驗,徐孝晴研究閩客關係、民間信仰,太太則擅長飲食和集體記憶。


  畢業後,徐孝晴先留在臺北從事客家文化策展工作,太太則在高雄從事客家文化學術研究。直到2017年,恰巧遇上屏東縣政府推動老眷村修復招租計畫,兩人才決定回屏東,開設夢想中的獨立書店。


官將家成書店 隨從舍房變餐廳

販售食物的餐廳,也能看見人們閱讀的身影。

  徐孝晴承租的眷村老屋曾經是官將的宿舍,為兩房格局,前方有草皮大庭院,主房格局方正,命名為「本屋」,引用自日文「書房」之意。這座充滿舊時代生活痕跡的老屋,客廳現在被打造為日式風格的書店,放滿各式書籍和一套真空管音響,和室的矮桌和沙發擺設典雅,老餐廳則被改為包廂,牆上可見復古味十足的磁磚;側房格局較小,以前是隨從住所,徐孝晴特地在外牆刷上淡藍色的漆,搭配保留下來的原木裝潢,巧手改造成有吧台、簡易廚房的田園風餐廳,命名為「侍屋」,販售餐飲。

 

  「老舊眷村翻新,最怕過度改建,破壞原本的味道。」徐孝晴慶幸縣府當初礙於經費,只協助修繕屋瓦結構,其餘都是他的團隊自行維護,也因此意外成為勝利星村極少數保有原始建材和格局的老屋,牆壁還是以泥土包裹竹子堆砌而成,屋內的木板仍是綠色原漆,隔壁老屋甚至還保有珍貴的紙門,處處看得到早年生活的痕跡。


客廳改建成書店,以日式風格呈現,擺滿書籍。  店內書籍雖然少量,但相當精緻,鎖定人類學、社會科學、歷史、飲食研究為主,慕名而來的文青客群為大宗。但徐孝晴發現,有一櫃書商寄賣的園藝、食譜、幼童摺紙類的通俗類書籍,反倒最受當地民眾歡迎,這種情況與他當初為店命名「繫。本屋」的「繫」字,不謀而合。「『繫』這一個字有聯繫、牽引的含義。」徐孝晴深知,在地書店最需要強化的就是在地連結。


  來到「繫。本屋」,挑本書、找個合適的角落,靜靜聽著音色圓潤厚實的音樂,配上一杯咖啡,就可沉入體驗舊時代的唯美感受。


創意美食爆紅 警覺回歸初心夢想

  在網購盛行、紙本式微的世代,光靠書店怎麼可能撐得起營運。雖說結合飲品的複合式經營法已是現代書店的營運常態,但徐孝晴不喜歡老套路,想到自己和太太都是客家人,本身喜愛烹飪甚至考有廚師證照的徐孝晴,決定結合兩人專長與興趣,販售「記憶中」的美食。
 

各式具在地特色的創意料理,為「繫。本屋」打響名號。

  客家桔醬結合法式雞排,外省鄰居阿姨的家鄉美食搖身一變成為「甜酒釀拿鐵」、「紹興酒燉牛肉」、「酸豇豆義大利麵」,還有家中印尼移工分享的「巴東牛肉」、「爪哇咖哩」,這些全都經過徐孝晴巧手改良成臺式風味餐,有些還成為高人氣的固定招牌,讓剛開店的「繫。本屋」一炮而紅。

 

  為了烹調美味的餐點,徐孝晴天天清晨4點早起親自採購食材,還找來專業廚師好友助陣。但開業半年後,他發現餐飲部分占據太多心力與成本,優質的評價加上網紅與部落客的推波助瀾,多數客人甚至以為這是家「放了很多書的餐廳」,徐孝晴才警覺,必須讓重心回歸夢想的主體:書店。


執行在地計畫 拓展書店觸角

大學瘋過音樂的徐孝晴,堅持書店隨時要有樂音繚繞。

  為了穩定書店營運、擴大書店在地影響力,徐孝晴精簡菜單、降低餐飲比重,把心力挪往政府標案。


  其實,在開店初期,徐孝晴便利用過去學設計、在臺北與公部門接觸、在屏東做田野調查的斜槓經驗,申請文化部的「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調查屏東當地眷村飲食文化,讓書店的餐飲設計更貼近其特色。


  2019年,他主動出擊,協助策劃「台灣設計展」文化觀光展區,推出屏東私房旅遊路線及故事。此外,夫妻倆更承接泰武鄉刊,採訪兼編輯,結合臺式懷舊報紙與新穎的文青排版風格,找回同樣熱愛家鄉的攝影師好友林科呈協力,讓當地原住民的故事躍於紙上。後來,徐孝晴的團隊更將雜誌製作版圖擴及到來義鄉,讓更多人看見在地刊物也能展現出如此的質感與生命力。


  「出刊前,鄉長信心滿滿,說要發給每人一本。我說萬萬不可,這樣大家反倒不會珍惜。」出刊後,當地人眼睛為之一亮,族人都搶著看。徐孝晴也透過獨立書店聯盟,將刊物散布至臺灣各大獨立書店,利用通路發揮最大傳播效益。

 

凝聚與擴散 開展在地影響力

「繫。本屋」時常舉辦各種講座活動,成為推廣文化的傳播站。

  徐孝晴認為,當代書店有很多可能性,可透過策展、講座、飲食來傳達在地文化及理念,各種管道他都願意去嘗試,「繫。本屋」就辦了不少以音樂、文化為主題的講座。
 

  學生時期瘋過樂團的徐孝晴,對音樂相當癡迷,甚至根據音樂屬性的不同,有專屬搭配的播放器和喇叭。書店內總是流淌著悠揚樂音,這是徐孝晴對場域氛圍的堅持。
 

  不久前,書店才邀請音樂歷史研究者,分享老黑膠唱片透過高端技術轉錄的心得和過程,沒想到因此串聯更多音樂界同好聚集討論。此外,也多次邀請人類學者到書店來分享日本文化。


  徐孝晴觀察,來參加講座的民眾,有追星也有求知者,攝影大師張照堂的講座更曾創下40多人、擠爆「繫。本屋」小小空間的紀錄。4年來,「繫。本屋」已辦過上百場講座,呼應書店重視人類、社會學的風格,著實發揮在地傳播的力量。
 

營運不忘採集 變身屏東文化轉介站

淑蓮的甜酒釀拿鐵

  徐孝晴說,勝利星村因為整修關係,直到2021年初才有了整體樣貌,在屏東仍是塊藝文新場域,當地人不太來,全靠遊客支持。雖然仍待打響在地知名度,但「繫。本屋」的營運終於步上軌道。


  「透過我們的角色、傳遞屏東有趣的文化!」2020年,徐孝晴申請文化部計畫,回到客家聚落學習已中斷3、40年的「三獻禮」,透過影像,將客家傳統文化記錄保存下來。對他來說,除了期待書店能早日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更想讓書店成為屏東的文化傳播站,畢竟這才是他心目中「繫。本屋」真正的定位。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