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電子資源對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的挑戰

文:王梅玲(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摘要】

  1990年代開始,電腦通訊科技進步神速,網際網路普及,以及電子出版與電子圖書館計畫推波助瀾,使得電子資源快速發展,網路資源大增。資訊媒體形式多元,除圖書與期刊之外,尚包括CD-ROM資料庫、線上資料庫與系統、電傳視訊、音樂、錄音資料、光碟資料、隨選視訊系統、多媒體、與網路資源等。電子資源數量龐大且形式多元,對於傳統圖書館的資訊組織帶來莫大的挑戰,本文主要探討電子資源的發展與意義、電子資源的範圍與特色、電子資源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與電子資源組織的現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Abstract】

  Since 1990, computer, communication, Internet, electronic publishing and digital libary projects make a lot progress, so that electronic resources are growing rapidly and vastly. Electronic resources are huge with various formats, convering CD-ROM publications, online retrieval systems, teletex, video data, audio data, video-on-demand systems,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resources etc. In addition, they have vast impact on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library.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electronic resources, including their definition, coverage,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impact on library services, organization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and future prospect.

關鍵字:電子資源;網路資源;電子資源的組織;資訊組織;分類與編目

Keywords: Electronic Resources;Internet Resouces;Electronic Resources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Organization;Classification and Cataloging

壹、前言

  圖書館是人類歷史文化保存的社會機構,也是資訊傳播的重要管道。其價值在於保存與提供人類過去的智慧結晶,並提供後代人類可在前人累積的知識與智慧成就上,創造新的知識、制度與活動。圖書館為達到上述任務,主要功能包括資訊的徵集、資訊的組織、以及資訊傳播與利用。資訊組織工作是配合使用者資訊需求而對各種資訊媒體進行分析與組織。傳統圖書館館藏以印刷資料為主,資訊組織工作的核心是將館藏書目紀錄以圖書館目錄呈現而提供使用者查詢利用。

  1990年代開始,電腦通訊科技進步神速,網際網路普及,以及電子出版與電子圖書館計劃推波助瀾,使得電子資源快速發展,網路資源大增。資訊媒體形式多元,除圖書與期刊之外,尚包括:CD-ROM資料庫、線上資料庫與系統、電傳視訊、音樂、錄音資料、光碟資料、隨選視訊系統、多媒體與網路資源等。

  電子資源改變了學術傳播的方式,學者專家預測未來十年中會產生更多的電子文件,印刷出版品將會逐漸減少,許多使用者直接透過電腦與網路檢索引擎查檢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取用資訊,無需親自到圖書館來,因此有人質疑圖書館的價值與目錄的功能。究竟電子資源對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與挑戰,將是本文主要探討的主題。

貳、電子資源的發展與意義

  電子資源(Electronic resources)隨著電腦與通訊技術進步而開始發展,其同義名稱有多種,包括:數位化館藏(Digital collections)、電子資訊(Electronic information)、電子館藏(Electronic collections)、電子出版品(Electronic publications)、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與數位資源(Digital resources)等。電子資源對於圖書館圖書資訊徵集與組織影響很大。

  電子資源的定義根據「LC Draft Interim Guidelines for Cataloging Electronic Resources」係指藉由電腦操作而呈現的作品,其利用方式包括直接取用或遠端利用。而有些電子資源還需要利用與電腦相連的周邊設備,例如CD-ROM光碟機。

  促成電子資源發展的原因可歸納為五方面:

  1. 電子出版:作者逐漸習慣採用桌上排版軟體鍵入文件;出版社加速編輯排版與出版的速度,並停止出版紙本式書刊,改以電子形式出版;以及便於電子文件傳輸等。
  2. 電子圖書館發展:透過網路的連接,可以不出門,立即查檢圖書館的館藏資料,十分便捷,電子圖書館的發展可說是數位化館藏發展的觸媒劑。
  3. 書刊經費增加與圖書館經費削減:傳統紙本式圖書與期刊的經費隨著物價指數上漲而調漲,尤其以西文期刊為甚,大學校院圖書館的採購經費近年來已逐年下降,圖書館的經費勢必要有效的運用,因而助長數位化館藏的發展。
  4. 科技進展:由於個人電腦風行,排版軟體方便使用。加上紙本式文件可經由掃描機轉換為數位化資訊,以及網際網路普及,資料上網務需以電子形式,且便於資料交換。
  5. 讀者使用習慣:有些書目資料庫已完全自紙本式進展到電子形式(如光碟),多年來讀者使用電子版資料庫,與由電子圖書館的環境查檢資料。網際網路普遍,愈來愈多的讀者習慣於使用網路資訊(註1)。

  網路電子資源的發展令人目不暇給。根據統計,網際網路主機在1998年已突破29,000,000台(註2),1999年約有3,600,000個網站,較1998年增加了1,600,000個網站,成長率為80%,十分驚人(註3)。此外,全球網路文件的數量據說已高達8億餘件(註4)。電子期刊從1990年發展迄今已有8,000餘種,線上資料庫約有1萬種,包括了約10,757,000,000餘筆紀錄。反觀現代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的成績,已有200年歷史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號稱館藏超過1億件,圖書庋藏約2,000餘萬種,全世界最大的書目共用中心OCLC的「世界圖書館目錄」(WorldCat)收錄的資料也不過4,300餘萬種書目紀錄(註5),我國全國圖書資訊系統(NBINet)收錄的圖書館書目紀錄約130餘萬種。相較之下,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的產生成果輝煌。

參、電子資源的範圍與特色

  電子資源的種類繁多,例如:CD-ROM資料庫、線上資料庫、電傳視訊、電子期刊、電子報、電子圖書、電子圖書館、多媒體、隨選視訊、網路資源等。根據「國際標準書目描述編目--電子資源」(ISBD--ER),將電子資源分為下列三大類:(註6)

  1. 電腦資料(Computer data)包括:(1)電腦數據資料:電腦人口普查資料、電腦調查資料;(2)電腦文件資料:電腦書目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通訊、電子文件(電子信函、電子論文);(3)電腦圖像資料;(4)電腦表述資料;(5)電腦音訊資料;(6)電腦視訊資料。
  2. 電腦程式(Computer programs)包括:(1)電腦公用程式;(2)電腦應用程式:電腦輔助設計程式、電腦試算程式、電腦文字處理程式、電腦排版出版程式、電腦遊戲;(3)電腦系統程式:電腦作業系統程式、電腦程式語言、電腦檢索程式。
  3. 電腦資料與程式(Computer data and program)包括:(1)互動式多媒體;(2)電腦線上服務:如電子布告欄、電子論壇、全球資訊網站等。

  電子資源與文字資料不同,具有下列特色:(1)以多種形式出現;(2)提供全文式的資訊;(3)具有超文件或超媒體的能力,可以連結相關電子文件或其他電子資源;(4)互動式多媒體形式:(5)電腦與網路通訊、資訊內容業結合將促進多媒體業的發展;(6)資訊以多層次方式提供;(7)電子資源採用各種電子文件編碼標準,如TEI、SGML、HTML、XML等。(8)電子資源有些在本地電腦可直接取用,有些是透過遠端取用;(9)電子資源的組織與資訊系統的檢索功能密切關連。

肆、電子資源對於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電子資源創造了虛擬空間與館藏,改變了圖書館服務的方式與作業型態,也顛覆了傳統圖書館的意義與價值。讀者服務與資訊檢索應用資訊科技始自1960年代線上資訊檢索的設計,1970年代開始資料庫檢索服務系統,1980年代發展光碟資料庫與全文資料庫提供讀者查詢。1990年代期刊目次系統與電子文件傳遞系統普及,電子期刊在1990年代末期發展蓬勃,藉由網路提供閱讀期刊全文服務。

  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歷經科技與經濟變革,也影響館員在文化、社會、經濟結構中扮演的角色。圖書館新服務、互動式媒體、資訊傳播網路均考驗著圖書館未來的角色。數位化與互動式網路科技、線上服務蓬勃、電子資訊媒體形成新資訊服務典範,這些造成虛擬式、互動式、多媒體、數位文化社會的形成,圖書館在面臨新電子媒體、新資訊科技與新資訊服務型態,必須重新界定其任務、角色、作業功能與程序。以下從二元圖書館型態、館藏所有與資訊利用、說明電子資源對圖書館服務的影響。

一、二元圖書館服務型態
  蘭開斯特(F. W. Lancaster)有感於資訊科技進步,認為現代圖書館員角色須要調整,從圖書資料保管者改為「網路圖書館員」(cybrarian)與「知識工程師」(knowledge engineer)。電腦與通訊技術改變了圖書館工作方式,一方面在實體圖書館中工作,提供傳統圖書館服務,一方面在網路環境中執行知識工程師的工作,研發新資訊工具與服務並從事電子出版(註7)。所以現代圖書館呈現二元化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形貌。

  無獨有偶的,英國也提出類似的觀念--「二元圖書館」(Hybrid Library),被視為邁向未來數位圖書館的過渡狀態。此名詞是在1996年蘇坦(S. Sutton)提出,認為從傳統圖書館邁向數位圖書館將經歷四種類型:傳統圖書館、自動化圖書館、二元圖書館、以及數位圖書館。傳統圖書館的形式是有固定館藏、具體資訊、並受到地理限制;自動化圖書館是圖書館自動化並整合一起;而二元圖書館是印刷與數位化資訊平衡的圖書館,逐步邁向數位化發展方向,傳統與數位館藏並存,並可查詢本館館藏以及藉網路通道而不受地理限制利用遠距數位資源(註8)。

二、館藏所有與資訊利用
  傳統圖書館館藏以圖書、期刊、視聽資料為主,陳列於圖書館建築的書架上,主要為印刷出版品,使用者需要親自到圖書館查卡片目錄使用這些實體館藏。從前重視「館藏的所有權」,認為擁有愈多館藏的圖書館地位愈重要。電腦與通訊科技進步促進電子出版事業發達與電子媒體多樣化,也對圖書館館藏型態發生衝擊。館藏從印刷媒體轉成電子媒體,成為資訊與檢索的主要形式,並整合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成為多媒體。圖書館發展虛擬館藏,電子資料庫、電子出版品、電子期刊成了重要館藏,使用者不必親自到圖書館,只要藉由電腦與網路與圖書館相連,就可使用電子館藏。虛擬館藏重視的是館藏的「利用權」,可查詢使用的資訊愈多愈好,最好是直接立即讀取全文,讀者不再以獲取豐富的書目資訊為滿足,而是希望即時利用最多的資訊,因此網路資源成了重要的資訊資源。許多圖書館開始建置自己的網站,將該館的電腦館藏目錄、電子資料庫、電子期刊、視訊系統與館外資源結合於同一網際網路平台提供整合服務。

伍、傳統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

  傳統圖書館的資訊組織工作主要分為兩方面:對於有實體包裝的資訊,如圖書與期刊,以分類與編目工作為主,建立圖書資料的書目紀錄與書目資料庫,並利用分類表、標題表、編目規則、機讀編目格式、權威控制等工具輔助工作進行。對於單元資訊,如期刊論文、會議論文集論文等,則以索引與摘要工作為主,建立索引摘要資料庫,並利用索引典、分類表等工具輔助業務進行。

  一般而言,傳統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主要涵蓋下列範圍:

  1. 敘述編目:依據圖書資料編目規則進行對圖書資料的編目工作,相關工具如:AACR2,中國編目規則等。
  2. 主題分析:針對圖書資料內涵與主題進行分析與表述,主要利用分類表與標題表,如LCC、DDC、LCSH、中國圖書分類法、中文圖書標題表、漢語主題詞語表等。
  3. 書目、索引與摘要:針對期刊論文、會議論文集論文、博碩士論文、研究報告論文等的內涵與主題進行分析與表述。
  4. 圖書館目錄:圖書館將圖書資料組織所建立的書目紀錄藉由電腦公用目錄、聯合目錄提供使用者利用題名、作者、主題、關鍵詞等查檢圖書館館藏資料。
  5. 權威控制:針對書目紀錄中的人名、團體名稱、地名、叢書名稱、期刊名稱進行詞彙控制,以提高資訊檢索績效的工作。
  6. 機讀編目格式的研訂與機讀編目紀錄建置。

陸、從資訊組織轉型到知識組織

  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在【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The Digital Economy)認為數位化革命是第二波資訊革命,帶給人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生活層面的挑戰。舊時代體系,資訊流通靠實體的傳輸,但在新的經濟體系之下,所有資訊將數位化,簡化為位元儲存於電腦,並以光的速度,跨越網路相互傳遞,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數位化經濟帶來下列十二項重要課題:(1)知識化:新的經濟體系是知識的經濟網;(2)數位化:新的經濟體系是數位化的經濟網;(3)虛擬化:資訊形態由類比轉變到數位化,具體事物可能成為虛擬的,改變了經濟世界替換代謝作用,改變了體制、組織的形態和可能的關係;(4)分子化:新的經濟體系是分子式經濟網,企業組織不一定會消失,但一定會轉型,經濟及社會生活的所有層面,都已經由多數聚集轉變成分子離散的形式:(5)跨網路化:新經濟體系是網路狀經濟網,整合了分子狀的個體而成了群集狀的型態,並且為了創造財富而彼此交織成網;(6)中介者去除:活動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人,其功能由於數位式網路發展而漸趨式微。中間業務、中間功能、和中間人都必須創造新的價值,否則因中介者角色消失而出局;(7)聚合化:新經濟體系是由電腦業、電信業、和資訊內容業三個聚合的產業所建立;(8)創新化:新經濟體系是以創新為基礎的經濟網;(9)生產及消費合一: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隔閡漸趨模糊;(10)即時性:即時性是經濟活動和企業成功的主要關鍵及變數;(11)全球化:形成全球化經濟;(12)矛盾衝突性:前所未有的社會議論紛紛展開,造成大量的潛在震驁和衝突(註9)。

  數位化經濟將帶來跨網路式企業與科技革新,跨網路式運作將影響企業發展、政府、旅遊業、學習等,並改變圖書館角色,將不再以當資訊傳播過程的保管者與中介者自滿,而是轉型成為知識組織與管理的工程師。傳統圖書資訊工作的重點以印刷出版品為主,著重在資訊形式(format)的組織,是藉由資訊媒體形式的表述與主題替代詞(surrogate)的分析從事資訊形式的組織。電子資源的發展提供了全文文件取用的便利,使用者直接利用電腦與網路利用資訊的新行為也衝擊了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圖書館應該檢討如何從中介者角色改變為資訊加值與資訊創作者的角色。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應該轉為對於資訊媒體知識內容的組織與管理。圖書館配合電子文獻傳遞的有效服務,如何辨識圖書中各章節之書目控制、提供各種資訊媒體內涵資訊與知識的組織與查檢、圖書館館藏與館外資源以及網路資源的整合已成為十分重要的議題。有關新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的組織研究,以及與傳統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的結合已有許多學術的活動與計畫正在進行,大致可歸納出下列發展方向,提供未來規劃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的參考。

一、metadata研究(註10)
  1990年代網際網路Internet與全球資訊網WWW技術成熟,以及電子圖書館發展,促成metadata的研究以及電子文件編碼標準的制訂,圖書資訊組織工作開始擴展到網路資源的組織研究。metadata又稱為「元資料」與「詮釋資料」,係一資源屬性的資料。metadata是網路資源組織的重要基礎,係對於網路資源的描述,以幫助使用者在未看到網路資源之前可知道該資源所在之處,並辨識其特質與內涵,讓使用者可以進一步去做評估與選擇。metadata提供的功能包括:定位、探索、文件記錄、評估、選擇等。

  經過多年研發,已研訂出多種metadata應用在檔案、地理資訊、博物館、圖書館、政府資訊等不同領域。舉其較具體著名之22種metadata大致分為8類,包括:(1)一般普遍應用:如MARC、PICA+;(2)描述科技文獻:如BibTeX、EELS、EEV、RFC1807;(3)描述人文及社會科學資源:ICPSR SGML Codebook Initiative、TEI;(4)描述政府資訊:GILS;(5)描述地理空間性資源:CSDGM又稱FGDC;(6)描述博物館藏品與檔案特藏:CDWA、CIMI、EAD;(7)描述大量網路資源:Dublin Core、IAFA/WHOIS++Templates、LDIF、SOIF、URCs;(8)其他:Warwick Framework等。

二、圖像化資訊的描述與分析(註11)
  圖像(image)在人類文化扮演重要角色,而網路與多媒體技術的革新也引起圖像資訊利用的重視與研究,但圖書館在圖像化資訊的描述與分析仍有待加強。圖像界定為「依某人或某物的外型做成的複製品」,涵蓋動態影像與靜態影像,後者表現形式分為二維平面與三維立體。以內容言包括:照片、圖片、文件影像、電路圖、等高圖、漫畫、人像、美術圖案等。圖像資訊在內容形式多樣,與文字資料不同,多半具有多重學科的性質以及擁有極大的詮釋空間。

  圖像資訊的實體描述著重在圖像作者與作品以及作品之間的關係,圖像資訊內容之主題分析將包括屬於以及關於兩類意義分析。圖書館的標題法不適用於圖像資訊的主題分析,故有些圖像典藏與研究單位發展出描述圖像資訊的索引典,較著名者有:Art and Architecture Thesaurus、ICONCLASS、TELCLASS、Gibbs-Simth等。此外,有關資訊視覺化(visualization of information)研究也積極進行。

三、數位圖書館建置
  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有許多同義詞,如電子圖書館(Electronic Library),數位館藏(Digital Collection),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近來也常與數位博物館(Digital Museum)並提。1992年美國高爾副總統(AlGore)在NII計畫中提出數位圖書館理念。一般對數位圖書館較具體的定義是:「從實體圖書館的延伸、資訊檢索系統的延伸,在多媒體、分散式、及協力網路環境中,提供以使用者為導向的電子資源之儲存、搜尋、處理、瀏覽、檢索、與傳遞等功能。」

  數位圖書館涵蓋各式各樣的數位形式資料,諸如:文件、圖片、音訊、視訊等,並提供使用者在任何地點使用。美國自1995年至2000年進行第一期數位圖書館計畫(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簡稱NDLP),推動許多實驗計畫並有了豐碩的成果,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回憶先導計畫」(American Memory Pilot),選擇該館所藏代表美國文化遺產的歷史性檔案及影像予以數位化,西元2000年適逢該館二百周年館慶,預計將有500萬份數位化資料文件在網路上提供。而伊利諾大學自1971年進行「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將屬於公共版權的文學資料如【愛麗絲夢遊仙境】、【莎士比亞全集】、【羅傑大辭典】等輸入,提供人們藉由電腦與網路來取得資料。此外,全套三十二冊、四千四百萬字的<大英百科全書>也自1999年在網際網路提供利用。我國台灣大學「電子圖書館與博物館計畫」將台灣原住民史料、台灣開拓史、台灣文化遺產等重要史料與研究成果,透過網際網路建立電子圖書館與博物館(註12)。

四、多媒體應用
  數位資訊技術將科技聚合而成新的工學,電腦業(含軟體、硬體、服務)、電信業(含有線通信、人造衛星、無線通信)、資訊內容業(娛樂業、出版業、資訊提供業)將匯聚形成互動式多媒體,結合文字、數據、聲音、影像、圖片、動畫等龐大的資料量。多媒體工作機會成長總值在1992年為7%,預估在2005年將成長二倍以上到16%,這也意味著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市場將持續成長(註13)。

  多媒體定義為「係多種媒體,結合兩種以上的媒體物件之應用,以數位、類比或整合數位類比的方式完成傳播與分享的各種綜合性媒體」。多媒體的應用領域包括:(1)視訊會議;(2)多媒體電子郵件;(3)生活化資訊;(4)線上購物與廣告;(5)數位化圖書館;(6)隨選視訊;(7)教育、醫療應用。多媒體未來應用趨勢包括:(1)出版業、傳播業、通訊業、家電業和電腦業合流發展;(2)以網際網路和寬頻為主軸的發展,將主導未來多媒體應用的潮流;(3)通訊方式將從有線走向無線;(4)為數位媒體而創作的原生性內容,是將來發展的重點;(5)資訊流將帶動物流與娛樂流;(6)電子商務將帶動多媒體的應用(註14)。

五、網路資源的編目
  1990年代起圖書館界與書目共用中心相關機構陸續進行網路資源編目計劃,包括(1)1991-1993年的OCLC Internet Cataloging Resources Project;(2)1992年開始的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Electronic Text Center;(3)1993-1996年的OCLC Cataloging Internet Project;以及(4)1995年開始研究Dublin Core計劃。

  1998年OCLC公司開始進行CORC計劃--Cooperative Online Resource Catalog,發展網路資源目錄,使網路上龐大的資源能夠更有效、更完整的取得,提供圖書館使用者利用。CORC係一整合MARC與metadata的研究計劃,並探索合作編目網際網路資源及取得資源的相關議題,如發展metadata標準、評估各項工作流程、發展自動化的工具、資料庫查詢、以及產生入口網頁。目前已有170個以上圖書館參加,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我國也有政治大學圖書館等參與。

六、電子資源整合檢索(註15)
  多元的資訊世界,由於資訊多元、分散,傳統的圖書館一元化的資訊組織已無法掌握迅速增加的網路資源。於是許多學者專家從事分散式資源的整合查詢與檢索研究,這對於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的組織有關。

  分散式查詢相關標準可幫助分散式電子資源的組織與查詢,目前有五種分散式檢索標準,包括:Z39.50標準、ZLite、史丹佛網際網路檢索與查詢協定STARTS(Standard Protocol for Internet Retrieval and Search);DAP/LDAP(X.500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以及CORBA(OMG's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等。其中Z39.50是1980年代由美國圖書館界為LSP(Linking System Project)計畫而研訂的資訊查詢與檢索協定,後來成為美國國家標準,也是國際標準ISO23950。Z39.50之目的主要在定義Client與Server之間,資料庫查詢與檢索之服務及語法,以便能以一套標準方式存取各種異質電子資源。使用Z39.50標準最大的優點,在於它可讓使用者以一套標準的方式存取各類異質的電子資源。

七、圖書館目錄、網路資源目錄與電子資料庫整合--Metacatalog(註16)
  圖書館目錄提供的是館藏書目紀錄,而使用者在查詢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則需另外透過網際網路檢索引擎或metadata來查檢,需用不同的組織方式與檢索工具。是否可能研發出一套整合圖書館目錄、網路資源目錄、與電子資料庫的「元目錄」(Metacatalog),透過此一目錄即可找到圖書館目錄的資訊資源,也可查詢到電子資料庫、電子期刊、網路論壇、網路新聞、網路資源、網路資料庫。此一目錄也可轉譯與解釋MARC紀錄、TEI標題、SGML、HTML等文字編碼。並且提供內建式語言翻譯機,使檢索者使用通用指令可以譯成自己語言與主題詞彙進行瀏覽。並且有多元索引典可協助跨社群的詞彙控制。

八、電子資源組織的未來趨勢
  電子資源組織未來的發展趨勢可歸納為五方面:(1)電子資源處理對象漸趨多元化:從正式出版到非正式出版、從文字檔到多媒體檔案、從學術性論文到生活休閒資訊。(2)多種詮釋資料(metadata)並行:如Dublin Core,EAD,FDGC,GILS,TEI等,提升資訊檢索可及性,不同詮釋資料之間需要對映,出現超詮釋資料(super-metadata)促進詮釋資料之間的相互操作性,並以資源著錄格式(Resource Description Format,簡稱RDF)提供一致化的資源描述機制,為詮釋資料在網路上的各種應用提供一個基礎架構,使應用程式之間能夠在網路上交換詮釋資料。(3)詮釋資料來自各種不同的來源:包括作者、資源儲存的管理者、以及其他單位的創作者。(4)詮釋資料的功能擴充:不僅可描述數位化物件,還具有網路資源的詮釋資料的管理、描述網路資源、保存網路資源管理資料、描述系統運作功能、描述網路資源的使用層次與類型等功能。(5)三標準的運用:未來網路資源描述的標準--Dublin Core、標示語言的標準--XML、資源描述的標準-RDF三者將會形成國際標準,並大量運用在電子資源的組織上(註17)。

柒、結語

  由於資訊愈來愈電子化,有些學者專家預測,未來十年內許多文獻將會以電子式而非印刷型式傳送,同時許多文件的傳送是到個人的電腦中而不須經過圖書館的電腦。因此有些悲觀者認為應該放棄AACR2和機讀編目格式,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束縛。其實圖書館目錄在過去100年間對於圖書、期刊、視聽資料、音樂、檔案資料、電子檔、地圖等資料組織與資訊檢索具有相當貢獻,其價值不允許抹煞。傳統圖書資料的分類與編目觀念仍可運用在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但需修正部分的做法,以因應網路環境以及網路資訊的特性。

  在面對電子資源與網路資源的蓬勃發展,與滿足使用者直接取用全文資料的資訊需求,圖書館資訊組織工作者應作適當的調整與採取因應之道,下列幾個方向可供思考:

  1. 縮短編目工作流程及簡化編目標準。
  2. 研究與規劃在網路環境中從事電子資訊組織以及知識管理工作。
  3. 圖書館館際間進行合作資訊組織工作。
  4. 以外包簽約的方式取得編目與資訊組織紀錄。
  5. 從專家系統或人工智慧著手進行資訊組織自動化。
  6. 保持分類系統與控制詞彙更新,並適用於各種資訊媒體。
  7. 在線上環境中熟諳各種電子文件編碼格式與電子資源組織標準並善加運用於資訊組織工作。
  8. 發展適合中文電子資源的詮釋資料格式。
  9. 加入世界性制訂標準的組織以及參與研究發展工作。
  10. 圖書資訊學教育與訓練應重新檢討與規劃,除強化核心圖書資訊組織的知識與實務,並增加電子資源組織課程,以及納入電子檔案管理、電子紀錄管理、媒體概論、多媒體製作、與數位圖書館與博物館等內涵。

【附註】

  • 註1:薛理桂,「數位化館藏發展展望」,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5卷第1期(民國88年):7-17頁。
  • 註2:William H. Forrester, The Online Searcher's Companion (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2000),123.
  • 註3:Brian F. Lavoie, "Web Characterization Project Analyzes Net Content, "OCLC Newsletter 242 (Nov./Dec. 1999):22.
  • 註4:Frederick J. Friend, "Keeping Your Head in a Revolution,"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5:3 (March 2000), 2.
  • 註5:Cary Houk, "Cataloging Services Evolve for 2000 and Beyond ,"OCLC Newsletter 242 (Nov./Dec. 1999):27.
  • 註6:ISBD--ER
  • 註7:F. W. Lancaster, "From Custodian to Knowledge Engineer: the Evolution of Librarianship as a Profession,"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4(1995年6月):頁3-8。
  • 註8:Charles Oppenheim and Daniel Smithson, "What is the Hybrid Library?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5:2(1999):99.
  • 註9:唐‧泰普史考特著,卓秀娟譯,數位化經濟時代:全球網路生活新模式(台北:麥格羅希爾,民國86年),頁84-117。
  • 註10:陳雪華,「網路資源與metadata之發展」,圖書館學刊12期(民國86年12月):頁21-37。
  • 註11:張瀚文,「圖像資訊之描述與分析」,大學圖書館3:1(民國88年1月):104-115。
  • 註12:陳萬達,「傳世寶數位化,搭溝通未來的橋樑」,中國時報民國89年1月19日,10版。
  • 註13:同註9,頁36,458-459。
  • 註14:徐文杰,金承慧,「多媒體內容的應用與展望」,電子出版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學系,民國89年),頁103-125。
  • 註15:陳昭珍,「電子資訊整合檢索之需求與模式,」電子圖書館整合檢索之理論與實作(台北:文華,民國89年),頁17-46。
  • 註16:Sherry L. Vellucci, "Options for Organizing Electronic Resources:The Coexistence of Metadat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Oct./Nov.1997):17.
  • 註17: 陳雪華,「數位時代資訊組織之發展趨勢,」圖書資訊組織與教學研討會,民國89年3月24日,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