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響應新讀書運動

文:歐宗智(臺北縣三重市清傳高商教師)

  政府解嚴迄今,人民已享有空前的自由和民主,但也因社會環境的變遷,傳統倫理道德日漸淪喪,社會瀰漫著濃厚的功利色彩,人人汲汲於追名逐利,不擇手段地惡性競爭,對於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標為何?反而造成迷惑,久而久之,心靈在追求聲色之娛和感官刺激之餘,益發顯得空虛不安,許多社會問題乃層出不窮,造成生存的重大危機。有鑑於此,李總統指示,要解決此一問題,必須從重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平衡發展著手。

  由於經濟的飛速發展,臺灣正享受中國有史以來最富庶的物質生活,當今要務則是加強精神文明的發展及內在心靈的提升,以導正社會風氣;而倡導讀書風氣,建立書香社會,正是達成此一目標的最佳途徑。是以文建會宣布推動「書香滿寶島」的文化植根計畫,對於這一新讀書運動,我們自當樂觀其成,並應全力響應。

  古有明訓,積金千兩,不如明解經書;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有田不耕倉庫虛,有書不讀子孫愚。讀書的功用,殆無疑義。書是經驗的紀錄,它能開啟學習的門徑,使人學有所成。躋身社會,利用書本的知識來應付處世做事的需要,也可以怡情養性,進而指引人生的方向,所以讀書等於是在貯存知識的力量,同時也是一種人生的修養,足可增進我們生命的智慧。

  事實上,讀書的境界有高低之分,一般人往往為了應付升學、就業、升等考試而讀書,把讀書視為追求功名利祿的踏腳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正是此一價值觀的產物,這屬於實用的範疇,境界低矣!畢竟讀書不只是為了求取知識、功名,更為了變化氣質,提升生活品質,追尋生命的智慧,如果我們少看電視多讀書,而且不是那些應付考試的教科書、參考書,而是修心養性、人文素養的書,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到讀書的樂趣,此則境界高矣!

  臺灣讀書風氣不振,其主因在於大人不愛讀書(書市消費的主力往往是青年學子)。據新聞局調查顯示,國人每戶每年平均支出,在書報雜誌文具部分只占百分之零點八七,可說是非常之少,同時,讀書組織的風氣也不興盛,師大成人教育研究中心統計指出,國內相關的讀書組織不到一千個,而光是人口不到九百萬的瑞典就有三十五萬個讀書組織或俱樂部,比起來,臺灣的讀書風氣差之甚遠。但以出版量看,臺灣雖小,每年出版的新書卻高達二萬種以上,這與日本的四萬種,美國的五萬四千種相較毫不遜色,可是問題在於,出書量大而銷售量低,難怪出版業長期陷於不景氣的困境。所以說,如何帶動國內的讀書風氣,是亟待改進的。

  我們發現,許多人從學校畢了業,也就不再去碰觸書本,平時頂多翻翻書報雜誌,其實這不能算是讀書,只勉強算是補充知識罷了。大人交談的話題,很少是自己最近讀了什麼好書。當父母的,急於為子女購買書本,自己卻守著電視而不去閱讀,又如何令子女心悅誠服?

  一生致力精緻文化推廣的張繼高先生曾為文列出九種人不太讀書,包括居高位攬大權、自覺有錢、名氣聲勢大過實質、紅袍學者專家、豐豔仕女、媒體寵兒、不細讀報刊、不求甚解、知能漠然等。沒有讀書的朋友。如果以上的公眾人物能夠帶頭響應新讀書運動,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並且樂於以最近讀到什麼好書做為話題,與大家共同分享閱讀的經驗,如此上行下效,推波助瀾,書香社會必不難達成!就像歐洲人常說的,每日不讀書則出門簡直不能開口,這是歐洲文化的驕傲。希望我們有朝一日也能達到「一日不讀書,則感面目可憎,言語無味。」的境界,這樣溫馨祥和的社會令人神往!

  讀書風氣不興,的確是當前文化發展的隱憂,如今既有書香植根計畫,我們除全力響應支持外,也寄望政府應有長期推動計畫,畢竟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有關單位不必急於要求效果,重要的是扎根的深度及廣度,好好營造更好的讀書環境,以求持續性的效應,否則熱鬧過後,一切歸於沈寂,先前的努力及心血就付諸東流了,豈不可惜。

  閱讀是腦力激盪,是心智鍛鍊,是性格涵養,是人生最最方便可得的享受,何樂而不為?請大家一起來,和書本做永遠的朋友,投入新讀書運動,從事心靈改革,提升文化素質,促成社會風氣的真正改變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