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向來是各縣市鄉鎮最佳的宣傳利器之一。而在宜蘭縣員山鄉,招牌美食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魚丸米粉,在大骨熬的高湯裡面,米粉加上魚丸和幾塊的油豆腐,那滋味令人回味無窮。而現在就連9月1日剛重新啟用的員山鄉立圖書館也看得到魚丸米粉的蹤跡,設計師將員山的美食特產加上在地古老歌謠<相褒歌>一起融入公共藝術中,搭配照明燈光,一根根的「米粉」在夜晚裡閃閃動人,成為圖書館最獨特的入口意象。
員山鄉立圖書館正好位於員山公園對面,也是通往福山植物園的中繼站,除了做為當地居民終身學習的據點外,還結合在地產業作為提供資訊交流的窗口,同時向外地人展現員山鄉除了美食之外的文化軟實力。
獲教育部補助 改善空間
宜蘭縣員山鄉立圖書館自79年落成開館至今,內外部的硬體設施皆無太大變動,不但動線不良、設備老舊,更有漏水、室內昏暗等問題,使得行政及服務效率均大打折扣。於是向教育部申請「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通過,共斥資450萬元整修,將原來的閒置空間有效利用,營造更體貼親近讀者的氣氛。
館長廖金花也在改建工程結束後,從鄉公所調過來正式接掌煥然一新的圖書館。早在十幾年前,廖金花就曾擔任員山鄉立圖書館的館員,她的兩個兒子也從小在圖書館成長。這次圖書館正在改建,他們也二話不說利用暑假時間回來義務幫忙。
廖金花笑著說:「又再次回到圖書館工作,有種像是回到家中的熟悉感。看到圖書館全新的面貌,真的十分開心,也督促自己要做得更好。」
凸顯在地人文特色
經過多次專家會勘建議與室內設計師的巧手改造下,員山鄉立圖書館將經常閒置的視聽室及一般閱覽室重新調整,使其兼具多樣用途;原有呆板生硬的服務台,則改以單一窗口設計,如此可以使館員擁有較全面視野,以改善人力不足的困境。以前大門進來就是館員辦公室,現在則跟期刊室調換,大廳內設置鄉土文物、產業活動展示櫃,並規劃為藝文走廊,向讀者推薦各項藝文創作,也提供在地產業資訊,現在不但視野變得開闊,也能凸顯員山鄉的鄉土文化氣息。
張麗明館員表示,以前即便是白天,館內都必須開燈,因為格局不良與書架會遮蔽到陽光,所以室內很昏暗。因此這次改造特別開了好幾個天窗,將自然光導入館內,而在通往頂樓的階梯則鋪上溫潤的木頭成為現成閱覽座椅,搭配天窗與米色布幔,不但解決了採光問題也營造出一種柔和的閱讀氛圍,成為讀者最喜愛的角落之一。
圖書館的地下一樓原本有個加蓋封閉的天井,拿來當成儲藏間,結果造成地下層通風、採光均不佳,嚴重影響讀者使用意願,現在則將鐵皮加蓋拆除,回復原有天井的風貌,並增設座椅與種植花草,成為讀者休憩的半戶外空間。另外,圖書館也將原本兒童室與書庫之間的牆壁打通,改用玻璃,讓家長與館員較容易觀察孩子的動態,也讓書庫區感覺變得不再那麼擁擠。兒童閱覽室的設計活潑,用色大膽,特別著重孩子的活動空間,將書架做成階梯式,增進閱讀和休閒樂趣。
愛上圖書館的真誠告白
廖金花館長還找來一堆布娃娃,放在兒童閱覽區,陪伴小朋友看書、寫功課,她說:「有個鄰居專門在做娃娃,有許多賣不掉的娃娃都堆放在倉庫內,心想何不拿來給圖書館的孩子玩呢?鄰居也很大方地免費提供出來給我們,小朋友都很開心。」只見孩子們人手一隻布娃娃,走到哪抱到哪。陳顗方小妹妹看見有人來參觀,還大聲宣告她對圖書館的喜愛:「我最喜歡圖書館了!這裡很涼,有小熊陪我,還有我喜歡的書。」這席真誠、可愛的告白,也令大夥笑開懷。
為了讓圖書館受到更多民眾的喜愛,除了硬體設施的改善以外,圖書館也將開館時間從原本的早上8點到下午5點半,調整為早上9點一直到晚上7點,中午也不午休,以符合上班族群的生活作息。也由於員山鄉立圖書館鄰近員山國小、國中,在重新開館後,還增加「兒童自修班」的貼心服務,把圖書館視聽室提供出來,每週二到週五的下午4點到7點,當成學童溫習功課的場所,還安排館員伴讀,一直到晚上7點,等家長把孩子全部接走。廖金花強調,此舉不是要與民爭利,只是想給還沒下班或趕不及接孩子放學的家長圖個方便。
在圖書館的牆上,掛滿許多員山的老照片,正好與歷史文學、鄉土研究的特色館藏相互輝映,廖金花指出:「圖書館最基本的就是作為在地文化的保存者,我們圖書館除了保存外,還曾出版過有關員山鄉歷史、文學的專書,如《話說員山》、《員山相褒歌》及《員山百年人物》都充分展現出員山的古樸豐實的人文特色,希望藉圖書館的推廣,引領更多鄉親一同來深度學習。」
員山鄉立圖書館在9月下旬閱讀起步走的活動告一個段落之後,10月還將舉辦童書閱讀的活動。廖金花表示,未來圖書館將結合學校與社區開辦各類藝文活動,增加圖書館的功能性,也朝著親子閱讀的方向來努力,並持續增加其特色館藏的深度與廣度,讓圖書館成為開拓心靈的殿堂,文化傳承的重要據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