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被教育部列為重要的推廣政策,2009年開始大力倡導「閱讀起步走」0-3歲嬰幼兒閱讀活動。國中小的兒童,父母親尚可被動性配合校方的閱讀計畫,但0-3歲的幼兒,父母親是孩子的主要窗口,卻有不少家長不知如何著手協助尚未識字的孩子進行閱讀。
一般幼兒的父母不知如何進行親子閱讀,特殊兒童的父母更加不知如何著手。我多年來親臨許多校園,觀察與紀錄校園閱讀推廣的方法與成效,並持續對各公共圖書館的特色經營有所涉略,另外,除了寫作我也同時擔任心智障礙者藝術指導老師,對心智障礙者的情緒表達與引導有較多經驗,為了協助學齡前的家長能夠有效陪伴孩子閱讀,擔任閱讀研習會主講者,我相當期待家長除了學習到與孩子共讀的技巧,更能夠先建立正確的育子觀念。
閱讀,對孩子而言是成長的最大基石,但今日的父母親鮮少有能力在這個部分協助孩子,原因是大多數父母年幼時未被建立閱讀的習慣,沒有正確的方式可以傳承。
臺灣的現象如此,先進的歐美國家也是如此。
1992年,「閱讀起步走」運動創始人溫蒂‧庫琳(Wendy Cooling)以中學校長身分應邀參加一所小學新生的入學典禮,看見一位從來沒有閱讀經驗的孩童面對書本時的迷惘,這個畫面給溫蒂‧庫琳很大的衝擊;即使在英國這樣的國家,依舊有孩子在入學前沒有讀過圖畫書!溫蒂‧庫琳認為上學第一天就讓孩子因書而遭遇挫折是很糟糕的經驗,因此在英國工業大城伯明罕發起贈送圖畫書給一歲以前的嬰幼兒活動。
溫蒂‧庫琳後來轉任英國圖書信託基金(Book Trust)童書部門負責人,開始全面推動「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在後續追蹤調查中發現,獲得贈書的家庭,除了幼兒以外,全家人對閱讀的興趣也都會增加,而且從小就接觸書本的幼兒在就學後,其各項成績也優於其他小孩。
2009年起,教育部也開始推動此活動進入國民小學,國小新生會獲得一份圖書禮袋。臺灣許多公共圖書館也與企業界合作,贈送圖書禮袋給社區幼兒,作為開啟生命中閱讀的第一本書。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所有先進國家對兒童最珍貴的投資,因為大家都相信,閱讀能力就是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但不是手捧一本書就能有好的成效,尤其是0-3歲幼兒,父母親如何選擇適當的書籍,如何引領孩子閱讀,都是重要的課題。
建立正確態度
父母親的行為態度會對孩子的未來人格造成絕對性影響,沒有專業訓練基礎,貿然引領孩子進行所謂的閱讀,未必有好的成效。很可惜的是,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有訂定一門必修課,強迫所有父母在生兒育女前必先通過學習與評量,因此,孩子一出生就處在冒險的狀態中。
在研習會中,我舉了一個例子:
小孩子常常用餐時間邊吃邊玩,有時不小心打破了碗正處於驚恐中,多數的父母當下不是立即安撫,而是憤怒的情緒在瞬間引爆,斥責孩子從不安分吃飯,有的父母親甚至會說出:下次再打破碗就把你打死……。
面對孩子摔破碗的恐慌,父母親不是安撫而是指責,當下,孩子心裡頭的反應是:「在父母親眼中,我的份量比不上一個碗。」這種感受情何以堪。
事實上,父母所引爆的情緒有很複雜的層面,包含擔憂孩子作事不專心的習慣繼續延續,包含惋惜孩子尚未能建立良好的規矩等等,但絕對不會是捨不得失去一個碗,可是,他們卻拿一個最無關緊要的事來表現內在的情緒,這種言不由衷的慣性造成親子間的隔閡,甚至影響到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由這個例子,我們了解正確傳達與溝通的重要性。
但「正確溝通」看似簡單卻極其困難。
在許多演講場合中,我喜歡運用繪畫治療的手法,讓聽眾透過即席的簡單繪畫體驗隱藏在自我內心底層的情感與情緒。其中一項有效的繪畫項目方法是:兩人一組,由甲方口述內心最想望擁有的住屋,乙方扮演實現夢想者,透過聆聽鉅細靡遺的描述,將甲方夢想中的房屋畫在圖畫紙上。
完成之後,乙方所繪製的圖案和甲方腦子裡面所呈現的房屋樣貌,兩者之間往往有著極大的差異。
兩個人如此緊靠;甲方用盡一切方式陳訴內心的想法,乙方全心全意要實現另一方的願望,但結果卻很殘酷的展現出落差。——這就是真實的人生;我們自以為了解他人,或者懊惱為何別人無法理解我們。透過這個遊戲,父母親有很深的領悟,了解了溝通的重要性與困難度,也能夠省思:我給的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嗎?
善用資源
建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後,研習會進入第二階段,如何選擇適合的書籍。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好的溝通媒介,但切記:父母必須蹲下身來,從孩子角度看世界!
藉由繪本的故事,孩子能夠從故事中的主角經驗碰觸到自己類似的經驗與感受,得到一種同理,或是被啟發,這就是閱讀的功用。因此,父母親必須有目的性的選擇書本。
目前,市面上針對0-3歲幼兒出版的書籍種類非常多,不只益智性或趣味性,甚至很多繪本還具有療效性,孩子太膽小,或是缺乏分享的性格,或是愛哭愛吵鬧,甚至父母分手或是面對死亡的課題,都能藉由繪本故事進行療癒。
面對眾多的出版品,未必要花大錢樣樣購買,若能善用資源,即使沒有購書預算也能進行閱讀。
圖書館當然是最好的免費資源,尤其多數圖書館在假日都有安排說故事時間,有志工爸爸、志工媽媽現場生動演說故事。父母親帶孩子參加,還能順便學習說故事的技巧。沒時間到圖書館看書、找書的父母,可以透過通閱服務(臺北市、新北市、臺中、臺南、高雄皆有通閱服務),在網路上登記,可選擇離家最近的圖書館取書。
網路也是很好運用的資源,除了教育部、文化部及各縣市公共圖書館之外,還有許多童書出版公司將繪本電子化,父母可以輕易選擇適合的書籍,網站上甚至還傳授如何導讀、延伸閱讀……。父母可以和孩子在電腦前共讀,或是將畫面連結到電視螢幕,透過電視的大畫面,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親子閱讀的技巧
對幼兒而言,坐在膝蓋上的搖籃,是最安穩的閱讀方法。
韓國李賢教授的《在圖書館培養比爾蓋茲》書中提到的一個名詞「膝蓋學校」。他建議父母把年幼孩子抱坐在膝蓋上一起閱讀。和父母、書本都在同一直線上,孩子可以清楚感受到被父母、書本包圍的喜悅,而且這樣的姿勢閱讀,孩子會更集中精神看書,再加上耳邊有父母的呼吸聲以及唸書聲,幸福洋溢的感覺更加充足。
物色到適合的書,也找到舒適的閱讀方式,但父母親還有很多的困擾:孩子沒興趣看父母挑選的書、閱讀時容易分心等等。
幼兒期專注力大概有10幾分鐘的時間,所以閱讀的過程,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的讀唸,必須加入很多互動,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參與、提供意見的機會。
至於孩子不喜歡父母挑選的書,我建議選書的過程也讓孩子參與。父母親可以先過濾出3-5本,向孩子簡訴每本書的內容,由孩子決定要閱讀哪一本。當然「簡訴」的內容,可以加入孩子有興趣的話題做為誘因。
另外,安排孩子喜歡的玩偶一起共讀也有加分的功效。若孩子有非常喜歡的玩偶,父母可以安排一些情節,塑造出這個玩偶喜歡閱讀的形象,孩子被賦予「伴讀」的責任,亦能提升閱讀的熱度。
導讀與分享的過程形式很廣泛,畫圖、角色扮演都可運用。總之,父母導讀之前要先做點功課,設計一套流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者的閱讀的形式有所差異,這些都得要靠著經驗累積來做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