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慾望之心-了解賭徒心理》《獨身》等介紹

文:陳祖輝(國立中正大學法學)

書 名:慾望之心—了解賭徒心理
著 者:保羅‧貝靈格
譯 者:廣梅芳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民國九十一年二月

  近來全臺灣國民的「新生活運動」莫過於每週二、五等待「樂透彩」的開獎活動了!這聽起來有些諷刺,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本書正好選擇在此時此刻出書,其目的除了帶有警世醒人的意味外﹔更深層的重要意涵乃說明「賭博」心理的產生,實與整體社會投機心理、不安全感有著密切的關連。而當整體社會功利價值取代精神層次的反省時,人性所帶來的貪婪與焦慮,便牽動整體道德秩序的瓦解。

  本書共分為十四章,其編排的順序係從鉅觀的賭博文化與歷史做開場白介紹,讓讀者輕易地對賭博的歷史有著初步的了解。隨即在往後的幾個章節(第三章至第六章)說明了賭博對個人的影響部分,包括:家庭與賭博,一種從小模仿及學習的歷程,對後天沾染賭博習性的影響。亦有青少年同儕朋友的引導進入賭博世界,以致逐漸成癮,愈陷愈深,終致不可自拔。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主要提供對賭博成癮時如何尋求資源求助,以及國外對賭博成癮的「戒賭」矯治過程有著清楚的介紹。因此,當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我會被它描述賭博成癮的描繪歷程感到吸引,或許基於一種好奇心使然,就如同賭徒走向賭博生涯一樣,被一種好奇心的驅力驅使著,一步一步走向無底深淵。不過,不同際遇是,這本書最後讓我感到點燃希望之光—如何克制賭癮,學會理性看待賭博這件事﹔但賭徒們恐怕永遠都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出口吧!因為,利字當頭,利慾薰心,人性面早已在道德面上成了脫韁野馬,要重新拴住,恐怕需要花上更高的社會成本才可以做得到。想想臺灣從停止發行愛國獎券用以抑制大家樂歪風,如今樂透彩風靡全臺的盛況又再度上演,樂透彩的公然賭博牽動地下化的非法賭博,我們的新生活運動竟是一場賭博秀的歷史重演﹔讀完本書後,或許你會和我一樣發出這樣的驚歎號:我們的「明天」到底是寄託運氣呢?還是承認宿命?而人到底是役於「賭博」?還是到頭來「賭博」在役人呢?


書 名:獨身
著 者:伊莉莎白‧艾寶特(Elizabeth Abbott)
譯 者:邱維珍、薛芸如
出版者:商周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十月

  在父權社會裡,對於女性常有一種說法即:「三十歲拉警報」!換言之,女性面臨擇偶與婚姻而言,其實是有時間限制的。倘若時間一過,她被整體父權社會的評價就可能是「老處女」諸如此類的負面評價了!更有甚者,對她的殺傷力就是:「不結婚的女人是心理有問題的!」這番無情的莫須有罪名。不過,「獨身」在本書的界定而言,未必是探討不婚的問題。它其實是探討各階段歷史當中,人類對於禁慾主義的文化基礎為何?而這文化背景所醞釀出的性觀與性別觀有何殊異之處?更深層地,面對人性愛慾試煉的同時,整體文化信念乃至於政治干預如何箝制人性的自然面,進而被迫選擇獨身。著者試圖從歷史脈絡裡找尋獨身的理由與答案,當現今女權時代講究兩性平權的價值意義時,「獨身」將不再是有問題的一件事,應該是回歸尊重人性上的一種選擇。「獨身」將不再與「結婚」、「生育」劃上任何可能的關連性﹔換言之,「獨身」也不代表全然沒有性慾機會的可能。就解放情慾的角度而言,本書提供給現今女性相當多的機會思考。「獨身」或許可以享受自由不受傳統家庭束縛,也或許可以同時在情慾上有更多重的選擇機會﹔這對傳統結婚組成家庭「目的論」者而言,本書有許多挑釁的意味,值得玩味!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它依循歷史時間脈絡及各地方文化國情做個案分析,它分析到各階段「獨身」的原因與社會制度性的壓迫力量,如:宗教儀式、貞操帶發明、中共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禁慾背景等描述。著者似乎意指過去的「獨身」目的是違反人性自由、違反情慾自主的一個時代。如今,二十一世紀處在文化昌明與思想開放的時空背景中,女性或男性依個人意願選擇「獨身」,似乎那傳統父權歧視的眼光卻處處打擊「獨身」主義者。如此相異交錯的時代洪流中,著者始終期待「獨身」是不具有任何價值判斷的,不管過去「獨身」基於什麼理由﹔乃至未來「獨身」是基於何種目的?「獨身」只不過是一種單純的生活狀態,不須添加各種性別歧視與負面價值判準來規範它。藉歷史鑑往知來,本書只希望在兩性平權的理念下,能夠開創出各種多元的生活模式,這包括:異性戀的、同性戀的,當然還包括獨身主義這一類。讀完本書後,應當以更包容的心胸去接納人性情慾的自由選擇,制度化型態的兩性生活將使得兩性矛盾、衝突增加。就這一點,大概也是本書所要傳達的重要意旨之一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