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興盛與城市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1723年彰化建縣,古稱「半線」,又稱「磺溪」。翻開彰化史料,歷經三百餘年的歷史,文風鼎盛與人文薈萃,留下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不管是政府有系統的出版與整理,或是民間文學新生的延伸,彰化的文學與閱讀在全國舉足輕重。
彰化最有名的文學家是日治時期的彰化醫生賴和,他除了醫病之外,倡導白話文學,小說、散文、詩歌反映民生與抗暴,留下的寫作風格與文學作品,後人稱他為「台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紀念館 最具代表性
彰化的民間力倡台灣文學與保存,就屬賴和文教基金會最受到注目,基金會設置賴和紀念館,館內保留賴和文字作品並進行e化,並透過網路與其它國際抗暴文學聯結。
賴和紀念館搜集全台的文學書藉,只要有關台灣的書籍都列為典藏之列,其中以彰化縣的文學作家或創作背景,在賴和紀念館的書庫專區都找的到。賴和紀念館在彰化已開館15年,為改善台灣人文環境,默默進行文化札根工作。
賴和紀念館「種子落地」系列講座,已辦理11屆,以關心社會的民眾、婦女團體、社區讀書會與在學學生為對象,以台灣文學為主題的創作與研究出版「種子落地-台灣文學評論集」、「文學落地-台灣詩歌專集」、「文學落地-台灣小說專集」、「文學落地-台灣散文集」。
1996年開始舉辦賴和文學營,包括「賴和教師營」提供台灣本土多元化資訊、「賴和高中營」讓高中生對台灣文學、歷史深入瞭解,也安排耆老口述訪問、田野調查與參與公共事務討論等。
2001年至今舉辦「全國高中台灣人文獎」,鼓勵全國高中老師指導學生團隊參賽,人文獎重視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及實際操作的研究成果,第一屆得獎團隊還獲得總統召見。
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呂興忠指出,台灣文學來自民間,走向民間,才是賴和的文學精神,受到賴和的影響,不管是政府機關與文史工作團隊,致力推廣彰化文學,希望文學可以融入生活,文史工作者康原曾任賴和紀念館館長,出版的作品都以彰化為題材,實地的田野調查與訪問。
「大家寫村史」獲好評
彰化文學創作力旺盛,經常與行政單位文化局結合,有系統整理彰化各項文史資料,例如,從事文學與田野調查的康原,尋找志同道合的文史工作室結合文化局等單位,全國首創「大家來寫村史」活動,出版多套彰化社區的村史,這些珍貴的史料保存與作法,影響到其它縣市的文化局與文史工作者前來取經,文化局也為其出版村史書籍。
文化局推動大家來寫村史已邁入第5年,目前完成記錄片共有6部,文字記錄已出版21本,涵蓋有埔心、二林、永靖、二水、伸港、北斗、芳苑、員林、花壇、大村、彰化、鹿港等鄉鎮市,並獲得政府優良出版品獎項、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文獻獎。
與彰師大合作 推動「彰化學」
而在校園方面,彰化師範大學也啟動彰化學研究,彰師大接受文化局委託,承辦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其中「文學」列入重要研究議題,透過研究生作田野訪查經驗交流,挖掘彰化人文底蘊,累積人文資源,共同推動「彰化學」,預計五年內出版60本相關叢書,此是「大家來寫村史」的延伸,也是彰化文壇從文學、文史工作者進入學術研究的領域。
文化局為了讓彰化學術能永續發展,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與人文學者投入彰化的研究與重視,持續五年舉辦「彰化學」學術研討會,促進國內外學界從事「彰化學」研究交流,建構「彰化學」紮實的基礎,讓出版品作為「彰化學」啟動的集思廣益。
文學獎與文學步道
另外,文化局舉辦「磺溪文學獎──彰化縣作家作品集」徵集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十屆,此是彰化縣文學界的盛事,為彰化文壇注入了一股新活水,歷年來有更多文學新秀參加,共同耕耘彰化縣文學這一塊園地,讓彰化縣的文風長存得以蓬勃發展。
文化局首創全國的文學步道,文化局通往八卦山上的小徑,建置於彰化文學步道,學術界邀請陳芳明、施懿琳、楊翠教授、詩人吳晟與文史工作者康原,組成工作小組討論文學步道的作家及作品,尋找彰化文人的精神,文學步道有賴和、楊守愚等作品。彰化的行政單位結合民間力量,正在生根彰化文學與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