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美術館─梅嶺美術館 彩繪朴子文化氣息

文:湯光慧 照片提供:湯光慧

  有人說,嘉義是文化沙漠。嘉義人頗不以為然,因為陳澄波、林玉山和吳梅嶺,台灣三大畫家,全都是嘉義人,這也使得嘉義畫風鼎盛,延續至今。其中,享壽107歲的吳梅嶺,終生奉獻美術教育,桃李滿天下,為了表彰他對台灣藝術工作的貢獻,在學生和地方仕紳的奔走下,以其名字命名的「梅嶺美術館」在他的家鄉朴子成立,繼續承傳嘉義文風。

美術館外觀梅嶺美術館沿革

  根據官方資料,早在1984年,籌建「梅嶺美術館」的工作便已開始進行,同時也成立「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接受各界人士捐助。1987年7月,美術館正式奠基並進行首期建館工程,但因物價波動,後續興建經費無以為繼,建館工程只能暫時停擺。

  之後又幾經波折,才終於在徵得基金會全體董事同意後,將未完成的梅嶺美術館建築物捐贈給嘉義縣政府,納入文化局,由縣府編列三千萬元工程費,增建展示空間,趕在1995年7月11日,梅嶺先生百歲誕辰時,正式落成啟用。2005年,現任縣長陳明文爭取文建會補助經費,加上縣政府配合款重新整修,使得梅嶺美術館更具現代化規模,成為如今樣貌。

全年開放的美術教室

美術館坐落在朴子藝術公園內  還有一種非官方的說法,據吳梅嶺的學生陳宏勉在《百歲‧師表‧吳梅嶺》一書中提及,其實梅嶺美術館的催生,只是肇因於曾受教吳梅嶺「美術教室」的學生們,想要有個地方可以緬懷師恩,並且召開同學會的單純想法。

  吳梅嶺在妻子過世後,一人獨居在東石高中宿舍,全心投入課業和畫作,學生只要有興趣到宿舍來求教,他都隨時展開雙臂歡迎,而且全是免費義務指導,還讓學生住進宿舍,免去通勤之苦,久而久之,宿舍門庭若市,不但求畫者眾,儼然成為全年開放的美術教室。

  曾經是吳梅嶺學生的黃利利,現在是美術館的志工,每天都會到美術館報到,她回憶,老師上美術課熱心,免費教學生出錢出力,所以,「被他教過的人都會很感念他」。不過,當時任職東石中學女子部主任的老師,對於女學生相當嚴格,黃利利不免撒嬌抱怨,感覺上,老師對男學生比較好。

  吳梅嶺退休後,輪流居住在台北和台中兒子處,將宿舍交給學生看管,宿舍便成為美術教室學生們聚會聊天的最佳場所,直至老師要從外地回來前,學生們才趕緊大清掃將宿舍恢復原狀。

  1978年10月,就讀板橋國立藝專的幾位東石高中校友,因為顧慮到老師退休後,將沒有聚會的時間和空間,因此籌設了一個以吳梅嶺師生書畫會為骨幹的「梅嶺美術會」,第一次舉辦,便徵求到5、60人的作品,在朴子金臻圖書館熱鬧展出。此後,每逢過年,回到朴子的各地校友都會提出作品,相互切磋,在金臻圖書館敘舊,就好像回到當年的美術教室開同學會一樣。

  嘉義縣展演藝術中心展演組長侯彥良說,吳老師體力尚好時,每年過年都會回到朴子參加美術會,和學生團聚,直至今日,美術館仍然延續這項傳承,每年過年都會舉辦聯展,而學生們也還是會從各地返鄉參加。為了將這項工作向下扎根,美術館每年都舉辦梅嶺獎繪畫比賽,以往僅限國中小及幼稚園學童參加,去年起還增加了高中組比賽,使得參與畫畫的孩子越來越多。

  但金臻圖書館畢竟不是美術館,每年過年的展覽布置大費周章,於是,開始有人興起「如果有一間美術館……」的念頭,於是,為吳老師蓋一間美術館的想法開始萌芽。

  大家一致認為,蓋座美術館遠比蓋間廟來得有意義,可為後代美術文化扎根,因此到處遊說,得到認同後,先成立「梅嶺美術基金會」,集思廣益為建館覓地聚資,在黃明堂先生的努力下,將位於現在朴子都會公園(日治時期的朴子神社)內駐紮的兵營遷移,找到地點,一步步邁向目標。美術館終於在1995年吳梅嶺一百歲壽誕時在美術館舉辦「吳梅嶺百歲回顧展」,成為開館首展。

民眾正在觀賞當期展出傳播藝術與美的種子

  不過,不管是官方還是非官方說法,「梅嶺美術館」的落成,都是台灣藝壇一件盛事,承續吳梅嶺盡其一生的心願,傳播藝術與美的種子。

  共五百坪的梅嶺美術館,目前設有一、二樓分別為350坪及180坪的展覽室,地下室是研習教室,二樓還有一間典藏吳梅嶺畫作的典藏室。平時除了辦展、藝術講座、創作比賽等,還為個人或團體出版作品集及培訓義工,且成立典藏及展覽審查委員會,提供相關業務之諮詢輔導,為推動藝術文化而努力。

  侯彥良說,館內收藏有吳老師63幅畫作,其中以膠彩畫作〈庭園一隅〉是鎮館典藏,但受限場地規劃,並非常態性展出,只在特殊展期會由典藏室取出,無緣見到吳梅嶺大師的真跡,只能從畫冊窺見他的筆韻之優美。

  今年度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美術館150萬元經費,侯彥良表示,他希望這筆錢,可以足夠利用現有空間策劃出一個老師專屬的展覽室及改善典藏,將來,民眾隨時到美術館來,都可以見得到吳梅嶺老師的作品。

  美術館在公園內開館後,的確改變了朴子人,公園內聊天的叔伯阿姨,因為好奇,有時也會踏進美術館瞧瞧,只要踏進去,就有希望,這是館員們的期盼。而許多外地民眾也都因為梅嶺大師的名氣慕名而來,豐富了朴子地區的文化氣息。

  侯彥良提起幾個有趣的小故事,一次,一位前來參觀吳老師畫作的民眾,駐足良久,看見館員前來,興奮地詢問,是否可以購買吳梅嶺的畫作?館員只得搖搖頭,表示美術館不以營利為目的,他便進一步探詢,哪裡可以買得到?館員很無奈地再度搖搖頭,因為吳老師大部分的畫作都由其長子收藏,其餘散見各學生手中,要出售的人大概不多。

與刺繡文化館相輝映

  除了繪畫事業,早年吳梅嶺還無心插柳地開創朴子地方上另一項手工經濟產業—刺繡。

  1926年,吳梅嶺任教朴子女子公學校,當時學校非常重視家政女紅,要求女學生學習在畫絹上刺繡,便請吳梅嶺繪製刺繡之前的稿本,圖稿畫好,還必須為學生標上顏色、講解,繡出來才不致出錯,這些刺繡圖案多半以花草鳥禽等生活中所見的庭園景色為主,與吳梅嶺早期作品中不謀而合。

  當精於刺繡的女學生一個個畢業,刺繡這門功夫在朴子市成為流行時尚,刺繡的風氣瀰漫大街小巷,當時只要有人出嫁,一定會以刺繡作品陪嫁,甚至結婚後仍以刺繡為業,一時之間,朴子街上大大小小的刺繡莊櫛比鱗次。時至今日,朴子許多家庭的客廳還看得到這些當年阿祖或阿嬤的刺繡,高高懸掛在牆上展示,而其中的圖稿多半都是吳梅嶺先生所畫。

  黃利利就說,小時候,朴子市的刺繡全國有名,「刺繡作品銷售到全國各地」,當時的繡莊集中在媽祖宮(朴子配天宮)附近開元路至五甲尾一帶,是朴子婦女相當重要的產業,舉凡廟裡用的八仙彩、神明廳裡的布幔,或是結婚嫁娶的門簾、繡枕,都在朴子生產,細緻的手工,成為最大的特色,只可惜,隨著生活及經濟形態轉型,這項傳統的技藝不但式微,且幾乎失傳。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藝,讓朴子重新找回「刺繡的故鄉」之美譽,朴子市爭取設立了刺繡文化館,藉此推動刺繡的傳承,而美術館也從旁協助,去年底,在該館舉辦傳統刺繡展,未來,美術館也會協助刺繡文化館定期舉辦研習營及刺繡展,同時招募會員,期待刺繡這項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為朴子帶來新契機,而在找回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緬懷這位「藝術即生活」的一代藝術大師。

美術館開班授課教學生作畫。(翻攝畫面/梅嶺美術館提供)刺繡展吸引許多人參觀。(翻攝畫面/梅嶺美術館提供)民眾賞畫。(翻攝畫面/梅嶺美術館提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