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堪稱當前最夯的產業,每天都有業界訊息迸出,業者摩拳擦掌,準備爭取未來的市場大餅,但消費者還在霧裡看花,到底電子書未來將對閱讀環境產生何等衝擊?出版業準備好了嗎?在在都受到高度關注。
電子書硬體商機 台灣具優勢
時間回到今年8月,中國移動通信總裁王建宙來台,拜訪多家台灣業者,下單採購電子書閱讀器,緊湊的行程中,再抽空與台灣的數位內容業者、作家和出版社會面,就適合華人市場的電子書營運模式,進行意見交換。
顯然,就硬體產業而言,台灣的電子業技術具有全球優勢,這一部分的商機也最明顯。但「內容為王」(content is the king)是所有科技產品熱銷的定律,拓墣產研分析師柏德葳認為,台灣廠商瘋電子書,消費者手上有電子書閱讀器,但找不到讓他們覺得夠有趣、更值得的內容可以下載,還是「白搭」。
電子書的軟體部分,例如內容,加密機制以及規格問題,台灣固然無法稱霸外文市場,但在華文市場中,卻仍大有可為。尤其是作為華文市場的重鎮,台灣與中國出版業者紛紛展開合縱連橫,試圖取得主導地位。
閱讀格式 保留華文之美也與世界接軌
要當華文市場的亞馬遜,不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麼簡單而已。首先,是尚未建立閱讀格式標準的問題。雖然台灣採用的是國際通用的E-Pub,但E-Pub並沒有華文標準,而且大陸電子書市場的內容文件格式更分歧,有E-Pub、pdb、BeBB以及Adobe Content Server 4等不勝枚舉。工業局電子資訊組資訊科科長謝戎峰表示,兩岸需就華文的若干標準進行磋商,今年7月的烏魯木齊會議上已經先形成共識,明年上半年會再進行第二次會議,同時舉辦搭橋計畫,讓兩岸廠商進一步討論合作計畫與方向。
但是E-Pub還有一個缺點,威迪恩策略長莊健煌分析,E-Pub的中文排版「很單調」,只能橫排、系統字型變化又少,無法呈現東方文字的藝術之美,而且台灣的圖書設計,從內文版面安排與字型挑選,到紙張、印刷、封面等整體設計的精緻細膩程度,就算不看內容也教人愛不釋手,「少了視覺美感的電子書,誘因在哪裡?」
但是,由於E-Pub在國際上普遍採用,因此經濟部數位內容產業推動辦公室曾於10月初邀請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協會及數位出版聯盟以及出版業界,共同討論取得共識,希望一致採用E-Pub格式,以順利與世界接軌。
版權版稅千頭萬緒 版權保護力求滴水不漏
出版業者的另一個疑慮,是出版社如何跟作家談電子版權?版稅的簽訂,繁簡體版要分開,而為了增加銷售通路,到了不同的發行載具,利潤分配怎麼談?已經出版的作品,要進行轉檔,出版社可以擁有的執行或使用權利與年限是到哪裡?這些問題牽動著出版界未來的成功與否,然而到目前為止,仍然千頭萬緒。「版權、收費方式都還不能讓人放心,數位內容製作能力薄弱的出版商,會不會任人宰割啊?」一位出版界的老前輩說出他的焦慮。
因此儘管「知識有價」的觀念仍未深植於使用者,但廠商已不斷研發加密機制,期盼做到滴水不漏,電子書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今年9月,美國暢銷作家丹布朗的新書《失落的符號》(The Lost Symbol)上市,電子書也同步在網路書店開賣,然而才沒幾天,赫然發現這本電子書竟然可以在大陸的分享互聯網上免費下載閱讀。
這是數位文化產業必然會碰觸到的議題,就像以前的唱片界與MP3一樣,當出版界迎向電子書時代來臨的曙光,卻也開始擔憂如何面對光明背後的黑暗,特別是在華人世界,廣大網友對「免費吃到飽」的認同度,遠比「知識有價」這件事還來得高。
而亞馬遜的Kindle是如何做到電子書版權保護(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亞馬遜的營運模式是從電子書製作、銷售、遞送到閱讀平台全部一手包辦,讀者在Amazon網站購買電子書後,Amazon免費將電子書傳送到讀者的Kindle中,讀者在整個過程中不能直接接觸電子書的檔案,無法透過USB複製出來,保護愈做到滴水不漏,書商才可能放心將電子書交給Amazon販售。
威迪恩策略長莊健煌認為,電子書時代,觀念思維必須要轉換,加密技術會推陳出新愈來愈高明,如果讀者的合理使用權利因此而變得大不如前,還是會影響使用意願。
電子書革命 會是出版界的春天?
「電子書絕不等於圖書電子化。」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錫東說,「華文出版界的產業鏈出現斷層,數位出版又沒有相關法源依據,無法合理管理數位版權。更現實的是,閱讀人口減少,電子書市場版圖一樣會向上成長嗎?在各種知識數位化充斥市場,我們都擔心台灣出版產業新的立足點會在哪裡?」
這場因電子書而起的新版古騰堡革命,在華文出版圈投下一顆震撼彈,可以想見,未來它的發展絕對不會是一條正常的曲線;其間必然出現更多個未知的轉折,苦等春天的出版界,寄予厚望,希望電子書要成就一項創新或者創舉,而非只是光大了這些要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