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秋惠文庫 宛如台灣文物寶殿

文:耿詩婷、李宛儒 照片提供:耿詩婷、李宛儒

  政治人物常說:「歷史不能遺忘,經驗必須記取。」但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命運多舛的台灣,曾經歷被殖民、統治,歷史的定義始終由當權者來詮釋,直到自由民主的今天,許多歷史事件才逐漸被還原。「當年不對的事情,現在變成對的,或者當年不變的信念,如今成了笑話。這種矛盾、強烈對比的情節,是吸引我開始收藏台灣古文物的誘因,台灣的歷史應該由我們自己來解讀。」秋惠文庫的經營者林于昉說。

樂此不疲收藏古文物

秋惠文庫隱身在熱鬧的台北市永康街商圈裡。(謝益芸攝)  今年6月才正式對外開放的秋惠文庫,隱身在熱鬧的台北市永康街商圈裡,裡頭展示林于昉花了近10年收羅到的台灣古文物,包括史料文獻、古地圖、民俗藝品、真跡字畫,乃至工商百業的傳統文物,藉此展現台灣歷經荷蘭、南鄭、清廷、日本,乃至國民政府遷台等各個時期的多元文化樣貌。

  林于昉從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攻讀完博士學位後,民國87年回台後,偶然到台北重新橋下的跳蚤市場,找回小時後蒐集郵票的樂趣,也開啟了他對於台灣古文物的動機。「以前在學校課本裡看不到台灣歷史,逐漸藉由這些文物拼湊出一幅幅悲傷、歡樂、質樸,甚至矛盾等各種面向的在地文化,不理解的人覺得這些都是垃圾,但對我而言每件文物都是珍寶,其背後都有則故事,訴說著台灣歷史的真相。」本業為牙醫生的林于昉脫下醫生袍,變身成用文物訴說台灣故事的人。

  秋惠文庫原本只是林于昉自己的藏寶庫,並沒有對外開放,直到最近他有感於時常有外國友人向他抱怨,即使在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博物館等國家級博物館,也看不見台灣的歷史文物,或是有論述在地文化的場域,加上其實自己的收藏也時常出借給博物館做展出,林于昉念頭一轉:「何不就將秋惠文庫開放給一般大眾來參觀呢?」

  為了不讓這種分享的美意變質,林于昉不另覓場地避免造成營運的壓力,只是重新裝潢設計,直接將秋惠文庫轉型為咖啡館,也不收取門票,只要進來喝杯咖啡,就能盡情與這些珍貴文物近距離接觸,與精采的導覽服務。

  秋惠文庫在空間設計上也極具巧思,例如將走廊布置為古早味的巷弄,宛如進入時光隧道,洗手間則分別掛有有妓女戶與警察局的標誌,來暗喻男女有別,令人莞爾,而咖啡吧台有台灣早期的瓷磚來點綴,還有許許多多絕版的書籍,供民眾翻閱。文庫現階段展示的文物以工藝品為主,那是因為藝術品具有實體,便於向民眾介紹,不過目前展出的文件僅僅占他收藏品的十分之一不到,未來將以不定期換展的方式,增加書信手稿的展示,深化館藏厚度,也將改善參觀動線,可以有系統地與民眾分享台灣歷史文物。

秋惠文庫除了文物也提供許多絕版好書供人翻閱。林于昉收集許多台灣早期農村意象的文物。秋惠文庫展現台灣歷經荷蘭至國民政府遷台等各個時期的多元文化樣貌。

跟文物博感情 非金錢可衡量

  收藏文物經驗豐富的林于昉發現,這是一份博感情、靠緣分的嗜好,很難用金錢價值來衡量,他的鎮館之寶是「番社采風圖」,那是最早關於台灣平埔族的生活形態紀錄,彌足珍貴。但他自己最喜歡的卻是有台灣早期農村意象的紀念品,林于昉笑著說:「幾棵檳榔樹,小男孩拉著牛車走在鄉間小路上,這種感覺很好,莫名吸引著我。所以這畫面也特別印在秋惠文庫的名片上。」

  秋惠文庫是有別於國家級博物館的給人嚴肅、只可遠觀的距離感,民眾可以放慢腳步,啜飲杯咖啡,聆聽黑膠唱片,靜靜欣賞文物;而又能與近期興起的懷舊餐廳,有所區隔,這些懷舊餐廳多半以「柑仔店」雜貨風格為取向的,歷史文化內涵較難兼顧。林于昉希望民眾可以從精緻的文物與庶民的生活用品中看見台灣的發展史,他強調,若自己無法了解其生長地方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就也無法建構出健全的社會文化。

  林于昉在蒐羅歷史文物的過程,讓他逐漸對台灣歷史,乃至東亞近代史有更為深刻的認識,也理解到歷史文物無法永久保存,他打算在退休後更有系統地經營這些珍貴的文物,尤其文字、影像資料的數位化工作。他也呼籲台灣政府可以更有遠見,而不是光砸大錢蓋漂亮的館舍,而是能充實各博物館的軟體,畢竟有豐富的內涵才能真正吸引人。

  目前秋惠文庫也開始利用網路的力量,希望能夠架構一個平台,讓許多同好可以有專屬的討論平台。若是未來Facebook粉絲能夠突破千人,就不排除可以辦理演講或分享聚會等,傳承台灣文物的美好。

  台灣的歷史寶藏何其豐盛,林于昉希望藉由文物的角度、精緻的展示空間,讓民眾可以用輕鬆且緩慢的心情來品味歷史。下次你若來到永康商圈,吃完小籠包或芒果冰,也可以到秋惠文庫來聽一聽屬於我們台灣的老故事。

本業為牙科醫生的林于昉,把收藏文物當成一生志業。日治時期台灣小學所設的二宮金次郎銅像,面貌如佛像與日本的有所區別。在秋惠文庫可以品嘗咖啡、欣賞台灣歷史文物。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