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老幹映新枝 文學雜誌眾聲喧嘩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在眾聲喧嘩的雜誌市場,文學雜誌持續發光。(易繼中攝)  作家源自於讀者、書寫來自於閱讀,於是,文學雜誌便扮演作家與讀者間文學交流的角色。雖然台灣文學雜誌目前處於相對弱勢的處境,不過卻也可以同時見到有五十三年歷史的《皇冠》、二十二年歷史的《聯合文學》、還有新生代的文學雜誌《鹽分地帶文學》與《印刻文學生活誌》…等,不禁令人好奇,有的甚至相差達半世紀之久的文學雜誌,如何在不利文學發展的大環境下,滋養文學創作,並走出各自的特色?

與出版社具高度依存性

  六○年代最流行的一句話是,「想害人就教他辦雜誌。」這句話經過幾十年的洗鍊,也確實在某些情況下應驗。然而,當我們站在書店看到琳瑯滿目的雜誌,從電腦雜誌到婦女雜誌,從財經、時事雜誌到八卦雜誌…,雖然看來炫耀奪目,但事實上從解嚴至今,有許多雜誌因各自不同的因素宣告停刊。最常見的情形是因理想而創辦,卻因現實而停刊,原因是無法在理想與現實的平衡桿上,找到可以停止擺晃的著力點。

  不過,從目前文學雜誌的出版市場可以發現,文學雜誌與出版社之間關係像車的雙輪、鳥的雙翼,缺一不可。以《皇冠》、《聯合文學》與《印刻文學生活誌》三家文學雜誌來說,分別也經營鑫濤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與印刻文學生活雜誌社有限公司。

  《皇冠》主編莊瓊花表示,「皇冠以雜誌起家,八○年代以前因書籍出版的種類少,所以多以刊養書。發展至今,雜誌與出版社兩者間已無法分割。」原因有二,一是出版社為降低出版的風險,常先讓文學家們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再視市場的反應決定出書與否。例如:侯文詠與三毛的作品,就是先透過此初試啼聲的方式,再予以出版。另一則是,出版社決定要出版的書籍,就先在雜誌上刊登,讓讀者先睹為快。例如:幾年前,出版社為推薦香港作家張小嫺的作品給台灣的讀者,就是以雜誌作為引薦的媒介。

  從《皇冠》雜誌與出版社之間的關係看來,文學雜誌不僅是探測出版書籍的市場風向,同時也是出版書籍最佳的宣傳管道。

  在雜誌與出版銷售成績都足以維持小康形態的《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認為,「出版社如果沒有文學雜誌作為平台,就展現不出特色。」出版社最大的特色,正在於有文學雜誌作為公共文學的論壇,因而才得以讓新生代與中生代的名家,無論是在雜誌或書籍上都有展現身手的機會。

  雖然文學雜誌與出版社之間具共生共存的關係,不過,《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初安民則正視市場的現實環境指出,「只要是好作品,就應該加以出版。」與《皇冠》、《聯合文學》不一樣的是,他以先著力於出版為目標,等到讀者對出版社品牌的長期認可後,才接續創辦文學雜誌的大夢。

發行通路專注在世界華人地區

  當出版市場處於山窮水惡的荒年時,《皇冠》、《聯合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還有去年底才剛創刊的《鹽分地帶文學》卻在台灣的文學雜誌市場突破重圍,對社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雖然上述文學雜誌的發行通路都以世界華人地區為版圖,不過,在不分國度、不受距離、時間限制的文學世界中,值得令人深思的是,閱讀人口在哪裡?消費者願意再花錢買雜誌嗎?廣告客戶在哪裡?雜誌的定位呢?種種問題都顯示,文學雜誌如果沒有充分的物質基礎,將難以生存。

《皇冠》自詡為雜誌界的HBO

皇冠構成過去台灣半世紀大眾文學史,在去年接受台北市政府表揚。(皇冠雜誌提供)  文學雜誌的發展,往往需要有成熟的文化環境,才有蓬勃的前途。對於已走過五十三個年頭的《皇冠》來說,以一般大眾為主要讀者,所以廣告的收益應是在廣大的文學雜誌市場中首屈一指的。但事實並非如此,莊瓊花指出,「五年前,出版市場環境的大幅改變,接連也影響廣告大餅的切割。於是,因考量到發掘好作品的初衷與維持閱讀的流暢性,宛如有HBO一樣,決定全面拿掉廣告。」取而代之的是,全面刊登公益廣告與皇冠出版的書籍資料為主。

  全面拿掉廣告的《皇冠》因在出版界有長久的歷史而頗負盛名,再加上雜誌與書籍內容符合廣大讀者的胃口,所以,專注在編輯事務、出版與發行,為長久經營的構想。

  從《皇冠》培植出的本土作家,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包括早期的瓊瑤;中期的侯文詠、三毛、張曼娟;還引薦了國外作家的翻譯作品,例如米蘭昆德拉的系列作品…等。莊瓊花面對現今文學雜誌發展的困局表示,「大眾的口味在變,而她選擇以不變應萬變。」她相信,只要謹守選稿的堅持,文學的人口還是會以行動表達支持的。

活動累積《聯合文學》的品牌價值

聯合文學總編輯許悔之(易繼中攝)  《聯合文學》於西元1984年創刊,二十二年來隨時代變化也衍生、對應出階段性的任務,總編輯許悔之表示,「聯合文學的不可替代性在於,絕無僅有的國際性活動、全國文藝營與獨立辦理了二十年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以純文學為定位的《聯合文學》作家群涵蓋所有華人作家,呈現出跨地域、跨國境並與世界文壇交流的企圖。而雜誌的內容不僅重視文學思潮與當代多元的文風,對於文壇新人的栽培與誘發也相當重視。許悔之以從未間斷過全國文藝營與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歷屆得獎人為佐證,說明《聯合文學》能穩定成長的關鍵除了雜誌內容,還有高度的社會參與。

  從辦理國際性的交流活動的企圖來看,也確實為《聯合文學》累積了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包括:在西元2002年邀請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克特到台灣大專院校演講、辦理國際詩歌節,還有王禎和的研討會、朱西甯的研討會…等。雖然刊登好作品、企劃好專題是文學雜誌最本質的工作,不過在刊登作品、蓄積能量之外,《聯合文學》也生產出台灣文學朝多方發展的動能。

  《聯合文學》不僅如同發電機般,讓台灣文學有朝多方發展的可能,由《聯合文學》雜誌主辦的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的限制,也隱約表達出對於刊登老、中、青三代文學作品的重視。在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甄選者的資格上寫著「參加者以未獲省級以上社會性重要文學獎或不曾集結出書者為甄選對象。」許悔之表示,創作需要被鼓勵,所以給新人不一樣的起跑點,以讓他們文學創作的天空能因此而更寬廣。曾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肯定的作家包括,駱以軍、師瓊瑜、郝譽翔、黃國峻、瓦歷斯.諾幹…等。

《印刻文學生活誌》找出文學的大眾

印刻文學生活誌總編輯初安民。(易繼中)  雜誌的封面,向來都是吸引讀者購買雜誌的原因之一,而《印刻文學生活誌》的封面故事可說是變化莫測,曾出現過的有雲門舞集專刊、Marcos蒙面的革命詩篇…。提出「生活就是文學」的總編輯初安民認為,「每一期的封面就是開啟文學大眾接觸文學的機會。」《印刻文學生活誌》介於《皇冠》的大眾與《聯合文學》的純文學間,以不悖離文學專業,但試圖去接近文學大眾的角度出發。

  初安民認為,「文學從生命態度展現的角度來看,就是美學。」也因此,文學常透過不同形式展現出來,或許是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文學的態度。他也提出台灣的文學雜誌是相對邊緣、弱勢的刊物,不過,卻也因為選擇多了,而有更多發展的機會。

  「文學雜誌無所不能,也什麼都不可能。」初安民認為文學提供恆久的喜悅是任何情感都無法替代的;但是,對一個不喜歡文學的人來說,任何的文字都無法引起他的感動。於是,他強調「文學是傲慢的,是大眾要跟上的。」如同陳列在書店雜誌架上的《印刻文學生活誌》正以喬治.克隆尼為封面,希望能吸引不同領域的文學大眾親近文學,並使感受到文學與生活是如此的靠近。

《鹽分地帶文學》放送質樸的文學精神

鹽分地帶文學總編輯林佛兒帶動文學創作活力。從右至左為:林佛兒、應鳳凰、李若鶯、郭楓(李欣如攝)  《鹽分地帶文學》總編輯林佛兒是引進推理小說到台灣的始祖,他為延續南瀛文學過去的創作生命力,特別向台南縣縣長蘇煥智與文化局長葉澤山提出,創辦南瀛文學雜誌的構想,之後也在政府單位的支持下付諸實行。雖然以《鹽分地帶文學》為名,不過卻以全國文學的發表園地、交流管道為目標。

  以文學、人文、本土為定位的《鹽分地帶文學》內容包括「小說地帶」、「散文空間」、「現代詩房」與「評論陣地」。在創辦初期,筆陣多以文學界的名家為主,林佛兒以多年與作家交往的情誼,請到已二十多年不動筆的楊青矗,與寫作超過六十年且年已過八十的葉石濤……等,透過文學書寫傳達出動人的故事。

  而在創刊號中,由李昂發表的小說《牛肉麵》同時被選為九歌版九十四年度小說選。在創刊號中得到的殊榮,對作者與雜誌來說,也都成了豐富雜誌內容的動力。林佛兒表示,因為《鹽分地帶文學》是一份政府出資民間籌辦的刊物,為了讓此具有影響力的刊物能長久發行,他提出最好的方法就是訂閱雜誌,讓為數有限的文學雜誌能夠因為訂閱人口增多,而讓政府單位能持續辦理。

文學雜誌以廣度取勝

  在文學傳播媒介中,文學雜誌較諸於副刊,具有更大空間,能夠廣納不同世代、不同樣態的文學;較諸於書籍,更能薈萃群倫,展現不同的書寫風貌或多元的眾聲;較諸於網路,文學雜誌則刻下鮮明的班底印記,並標誌出在歷史長流中,不同年代的文學班底和文學運動的軌跡。

  從《皇冠》、《聯合文學》、《印刻文學生活誌》與《鹽分地帶文學》在文學雜誌市場中各自發展出的定位看見,它們正不停地繁衍文學創作的枝節。此情此景,仿如晨曦中一座草木歡欣生長的森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生存元素,無論處於寒帶、溫帶或熱帶氣候,不同樹種的樹木,還是能因應環境,長成一片蓊鬱的森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