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 另一個時代之眼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提供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舉辦的「2013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是國內第一個以新聞攝影為主體的獎項比賽,不僅是新聞影像從業者,彼此觀摩、交流、研討、對話的最佳平台,透過比賽的檢視過程,也能讓新聞攝影的專業度,產生向上提升的正面影響力。

 

「年度最佳新聞照片」得主林振義以旗津海水浴場內堆滿消波塊的影像,喚起更多人重視海岸生態環境。

  新聞攝影工作是一項專業,也是一項志業。「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係由台灣攝影記者自發組成的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T P P A),自2007年起,每年以公開評審及比賽分類的方式,為台灣量身訂做的第一個專業新聞攝影比賽,希望鼓勵台灣新聞攝影從業人員,持續提升台灣新聞攝影水平。同時也向國際宣示台灣具有世界級的專業新聞攝影水準,並且破除新聞攝影只是新聞事件的實況紀錄之狹隘觀念,讓一般大眾明確了解新聞攝影不僅是結合新聞素養與技術的攝影工作,好的新聞攝影作品更是影像創作與攝影者詮釋觀點內涵的極致表現。


年度最佳新聞照片引發國人重視海岸生態問題

  「201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共計1,530張作品報名參賽,角逐「系列照片」及單張照片「突發新聞類」、「一般新聞類」、「體育新聞類」、「新聞人物類」、「肖像類」、「自然環境與科技類」、「圖文特寫類」、「藝術與娛樂新聞類」九大類獎項;並由評審團選出「年度最佳新聞照片」及「年度最佳新聞攝影記者」。今年邀請蕭嘉慶、張照堂、黃子明、沈昭良及溫禾5 位資深媒體攝影工作者及攝影家擔任比賽評審。

 

杭大鵬以有趣的對比影像,摘下「圖文特寫類」第一名。

  在眾多獎項中,備受矚目的單張「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由「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一名《蘋果日報》林振義獲得殊榮。此件作品描述,受到高雄港的擴建、南星計畫以及旗津海岸的開發影響,使得旗津海岸線侵蝕現象相當嚴重,為了保護海岸線日漸縮減,海岸沿線堆起了消波塊,連旗津海水浴場內也出現了消波塊小山。家住高雄的林振義表示,長久以來,旗津沙灘就像是自家後花園一樣,從小玩到大;如今,沙灘急遽退縮, 海岸景象也被消波塊取代,美麗風光不再。他希望,透過照片喚起更多人重視海岸生態環境,如果肇災原因沒有根除, 投放消波塊的護岸工程,依然會造成旗津海岸美景逐步消失殆盡。評審黃子明指出,有別於單一的新聞事件陳述,林振義的作品呈現的是目前台灣所面對的環境衝突問題,可以引發社會的反思,除了新聞性及議題性,「年度最佳新聞照片」應該蘊含時代的象徵意涵與視野。

「系列照片」第一名杭大鵬,拍攝日本311 地震與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大自然震撼性摧毀後的場景與災後重建一「系列照片」第一名杭大鵬,拍攝日本311 地震與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大自然震撼性摧毀後的場景與災後重建一「系列照片」第一名杭大鵬,拍攝日本311 地震與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大自然震撼性摧毀後的場景與災後重建一「系列照片」第一名杭大鵬,拍攝日本311 地震與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大自然震撼性摧毀後的場景與災後重建一














杭大鵬重返311災區現場奪系列照片第一名

  同樣關注自然環境,以多張影像作品構成的「系列照片」,則由《蘋果日報》杭大鵬的「海嘯過後」摘下第一名。這組作品是他在日本311地震與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屆滿周年,重返災區現場所拍攝的黑白全景照片。其實,早在311發生隔日,杭大鵬即被報社派往日本出任務,當時他所看到的場景,是一片災難過後的毀滅景象;去年3月初,再度被指派到災區,讓杭大鵬有了更震撼的體會。事隔一年,天災摧毀後的場景與重建家園的畫面並存,讓彼此間的對話更顯衝突,也反映出渺小的人類終究敵不過大自然反撲的力量。


  同時,杭大鵬也提到,一般人在處理巨災後所拍攝的影像,通常會以高反差、粗粒子的強烈技法,來凸顯災難的張力,但他選擇以中低反差,讓訊息的細節透過影像自己說話。


  而杭大鵬另一張雲門舞集推廣「九歌」公演,於東區街頭現場演出的照片,也讓他榮獲「圖文特寫類」第一名,畫面中舞者雲中君的丁字褲與一旁穿著西裝褲的人士恰成對比,可說是趣味性十足。而杭大鵬與林振義兩人的得獎作品也因「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投件未必要見報的比賽模式,使得這些好照片可以被更多人看見。這也是比賽力求改革,擺脫市場導向以新聞攝影的專業角度,鼓勵影像工作者透過作品的觀摩、交流,持續向上提升的正面力量。

 

單張照片展現不同領域的新聞專業

「突發新聞類」第一名高彬原,以敏銳的觀察力,拍攝到總統馬英九參加世界人權日活動,被民眾嗆聲丟擲運動鞋,維安人員眼明手快,將鞋子拍掉的精彩畫面。

  在單張照片部分,還包括「突發新聞類」第一名《聯合報》的高彬原,拍攝到總統馬英九參加世界人權日活動,被民眾嗆聲丟擲運動鞋,維安人員眼明手快,將鞋子拍掉的精彩畫面。這也是少數以新聞攝影為主角,由文字配合照片採訪的頭版頭新聞。高彬原以敏銳的觀察力,事先察覺維安警力戒備比以往嚴密,在其他記者選擇將鏡頭對準嗆聲的民眾時,他選擇逆向操作,將焦點對向馬英九,在決定性的瞬間按下快門。


  而在眾多類別中,「肖像類」作品整體表現廣受好評,第一名《中央社》吳翊寧,拍攝作家蔣勳在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為視障者說書談美學,描述他在法國巴黎羅浮宮內近距離觀看畫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真跡後的感官衝擊。她說,會拍下這張肖像是因為蔣勳當時說,老子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才是真正的障礙。吳翊寧也表示,一直以來,《中央社》給予充分的信任,不會刻意指定拍攝角度,也不會任意刪改、挑選發稿照片,希望攝影記者能對自己的照片負責,將拍攝影像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肖像類」第一名吳翊寧,拍攝作家蔣勳為視障者說書談美學,描述自己近距離觀看「蒙娜麗莎的微笑」真跡畫作後的感官衝擊。

  同樣也任職於《中央社》的徐肇昌則奪得「體育新聞類」第一名。被波蘭譽為「桌壇維納斯」的帕提卡(Natalia Partyka),是史上第一位同時參加奧運及帕運的桌球選手,年紀輕的她,已經擁有多項國際賽事冠軍成績。照片中徐肇昌成功捕捉到帕提卡在2012年倫敦奧運時,用殘而不缺的手臂拋出桌球的專注神情,獲得評審肯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媒體工作的攝影記者,今年也有自由攝影工作者加入比賽。其中,李府翰分別拿下「藝術與娛樂新聞類」第一名及「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三名。過去曾任職自由時報、民生報及聯合報長達15年的李府翰,雖然已從媒體退役,但仍鍾情於新聞攝影,不同的是現在他多以抓拍呈現作品內容,不論是在牯嶺街劇場拍攝表演者,上場前5分鐘流動俐落而迅速的光影,或是與家人出遊時,拍下野生猴子的照片,皆可端倪到李府翰不受拘束的攝影風格。


透過比賽逐步建立新聞攝影的專業系統

  針對台灣新聞攝影的發展現況,評審黃子明也提出重點建議,他表示,面對國內媒體環境的惡化,攝影記者必須不斷自我提升,才能持續成長;以華文報業為例,近年來,中國大陸媒體轉變非常快速,新聞攝影同業積極參與比賽,並經常舉辦研討會及交流活動,建立專業的媒體制度;相形之下,台灣媒體雖然擁有較開放的先天條件,但在新知識與新觀念的追求上,不禁令人感到汗顏;希望透過「台灣新聞攝影大賽」持續建立同業的認同感及參與感,並藉由比賽的觀摩交流及相關研習的教學刺激,提升台灣新聞攝影的專業度與權威性。

 

李府翰抓拍到牯嶺街劇場的表演者,在上場前5 分鐘流動俐落而迅速的光影,拿下「藝術與娛樂新聞類」第一名。「體育新聞類」第一名徐肇昌的作品,呈現出帕提卡(Natalia Partyka)即使手臂有部分缺陷,也能在2012年倫敦奧運賽場上有精彩的表現。












  同時,黃子明也再三強調,建立系統性專業與關注讀者閱讀趨勢的重要性,他說,長久以來,台灣媒體很少去分析、注意媒體整個大結構的改變問題,往往僅憑自己過去的經驗累積,用感覺去判斷什麼是專業?這種現象不斷重複上演;反觀歐美國家,報紙、雜誌的版面構成,必須以嚴謹的調查及研究作為基礎,而不是依據個人感受決定讀者的閱讀需求,未來期以透過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一棒接一棒的傳承,為台灣的新聞攝影建立良好的專業制度。(201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相關得獎作品,請上網瀏覽h t t p s://picasaweb.google.com/112357514659972648960)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