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文學苑─打開心靈 閱讀賴香吟

文:葉益青 照片提供:葉益青

  甫以〈暮色將至〉短篇小說獲得九歌97年度文學獎年度小說獎的小說家賴香吟,早在1987年,即大學一年級時在《聯合文學》發表了第一篇小說〈蛙〉,1995年時以〈翻譯者〉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後再獲得吳濁流文藝獎、台灣文學獎等,成為備受注目的新銳創作者。十餘年來,低調的賴香吟作品量並不多,可以說慢工出細活,篇篇精彩,深得讀者迴響,默默地喜愛她的讀者,一如作者本身的低調地匯聚。

  97年九歌年度小說文選主編、作家季季表示,進行年度小說評選工作時,一再斟酌,擔心有遺珠之憾,她認為,小說是人的生活寫實,如何呈現生活價值觀,是相當考驗作者功力的。季季評〈暮色將至〉這篇文章:「正是一首生命輓歌,場域則是寂然的病房,敘述基調冷靜而溫馨,展現了自我反省、寬恕、包容的人性高度。賴香吟以素樸的寫實手法,書寫一個離婚多年的中年女子罹癌,沒有子女亦無手足,前夫在她生命末期常去醫院探望照顧,直至為她送終,幫她料理後事……。他們曾是學運世代的革命情侶,一起懷抱熱情與理想走過鄭南榕烈火焚身的黨外時代。政黨首次輪替後,少數學運世代活躍於權勢舞台;「且竟有那麼些不知哪裡冒出的小角色,牆頭草,見風轉舵者,以及令他難以置信之聰明伶俐、敢吃敢拿的政治金童。」而他們這對革命情侶,「今昔身分、權力不同」,面對的是慘酷荒寂的生命黃昏。」……。在賴香吟的作品裡,我們可見得其長期累積的時代觀察以及深厚的寫作能量。儘管她寫的是關於大時代的故事,卻是簡單的訴說一件生活的切片、時代的切片。

賴香吟慢工出細活,篇篇精彩。  39歲的賴香吟,出生於府城,北上落腳台北盆地唸書,在台灣大學就讀時念的是經濟,再至日本攻讀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從南至北遊蕩島嶼西半部,飛離島嶼,再歸返故鄉。將近20年間,僅出版散文集《史前生活》,小說集《霧中風景》、《島》、《散步到他方》等等,賴香吟曾在專訪中指出,創作過程曾有幾年因為至日本唸書以及思索是否持續創作而略有停滯,寫作是她以文字來認識世界與人的方式,但卻是以一種質精與緩慢的速度在進行著。

  從賴香吟早年的訪談中可以得知:「我在書裡面有提過,我總覺得它對我來講是一個潘朵拉的盒子,它一開起來就關不上去了,但是那個盒子裡面,我們在引用所謂「潘朵拉盒子」的時候,基本上指的就是這個盒子裡面的東西,可能不是太幸福太美好的,但是它關不回去了。」再從《霧中風景》一書序中可以看到,「內在的箱子」在其作品中隱藏的是種種層次與累藏於中的深邃,可見成熟流暢的文字,內斂的描述了她所見的蒼涼與距離,從〈蛙〉、〈島〉、〈清晨茉莉〉到〈暮色將至〉,似乎都以靜默的心情靜靜地觀看,極少夾雜作者本人的喜惡於中。在紛亂的世間與社會裡,明明她描寫的是九O年代的種種社會變動與學運,卻不帶情緒的紀錄,而閱讀者,也得以伴隨靜謐的書寫,安靜地讀著。在她的作品裡,小說與散文的界線並不是太明確,部分作品讀來似散文,但卻又充滿小說的想像穿插,相當特別。

  「島嶼是這樣荒謬的地區,政治與歷史,足以撕裂原該相愛的人……」,論述及政治與歷史,不少作家筆下滿溢著澎湃吶喊聲、喧嘩與酩酊,意欲與社會相抗衡,也期望自己發出的聲響務必要被注意。但同樣注視著島嶼變化,看著島嶼上的一切,長期關懷社會變化的賴香吟卻能以一貫抒情的慢板,書寫著和眾人相似的議題,卻淡雅地,不帶火氣與情緒,她寫著自己看到的,盤整出來的一篇篇文章,遙遠而細微的飄盪,像是溫火慢燉出來的雞湯,在爐上滾滾熬了數點鐘,有著香氣襲人,但最終得等入口的那一刻,那之中的滋味,化進五臟六腑,從胃裡溫暖地鑽上腦袋裡,再迴響。

  作為一個喜歡賴香吟作品的讀者,或許讀得不夠深入,也未曾想要深究每一個觸及的歷史脈絡,更不想像類似追尋小團圓,蛛絲馬跡地破解。只想靜靜捧著書,在家裡或是咖啡館,以最舒適的姿態,閱讀。在賴香吟書寫的字裡行間,也愉快地被不經意地打動,心情的某一階段的認同。

  從〈翻譯者〉到〈命名者〉,90年代賴香吟「跌撞之中遺落了自己的名字」,在創作的第一個十年,不斷地在尋找名字與逝去的生命。第二個十年,她自述在府城靜心寫作,面對失去父親,「無論如何,就是得活,感謝與盡力」,生命進入另一種歷程。

  「我一直相信,回憶會在我們心上留下什麼,永恆不變的東西,雖然那經常是說不清楚的,就像霧中朦朧的風景,我們只能以心靈的觸覺去看見。」想閱讀賴香吟,就需要打開心靈的觸覺,緩慢尋找進入的門窗。就算在大霧裡,有一方早晚也能抵達的風景。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