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鄉是彰化縣典型的農業鄉,主要生產稻作與蔬菜,過去在彰化的能見度偏低,甚至有人不曉得埔鹽正確的地理位置。近年來,埔鹽鄉的藝文活動開始受到重視,主要是鄉長陳慶煌的藝文性格激勵圖書館運作,而真正燃起埔鹽的藝文活動熱潮則是仰賴上百位駐鄉藝術家與文史工作者投入。因此,圖書館以行政資源為後盾,藉藝文團體為媒介的模式,讓圖書館的能量能深入鄉內各社區。
埔鹽圖書館在民國79年完成,民國80年開館,面積約400坪,為三層樓建築,最特別的是,它與鄉民代表會共用一棟建築。目前,埔鹽圖書館藏書量約38,000多冊,藏書量已超過總人口數34,000人,借書證總數6,000多人,辦證人數占人口數的18%。
拆除圍牆 讓人更親近
近年來,埔鹽圖書館的評鑑,92年度是彰化縣績優圖書館第一名、93年度績優圖書館的特優獎。埔鹽圖書館近年的成果是有目共睹,也獲得地方鄉親的肯定。埔鹽圖書館真正的轉型在91年,代表會通過整修議事大樓,連同圖書館一、二樓同併整修,總經費200萬元,奠定埔鹽圖書館的借閱書人潮。
圖書館館長康慧如說:過去,埔鹽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一樣,不管是空間規劃與經營態度都非常守舊,未整修前的圖書館有圍牆及鋪柏油路面。在陳慶煌決定拆除圍牆改種綠籬與景觀美化後,圖書館的容貌改變了,更讓人容易親近。
鄉長陳慶煌是政治大學政治系,由公所祕書轉戰鄉長成功,由於陳慶煌不像一般的地方政治首長,他喜歡閱讀並經常向圖書館借書,大手筆的編列整修圖書館預算,陳慶煌說:現代小家庭很重視閱讀與環境,他認為圖書館就該提供服務,沒想到民眾的需求如此殷切,整容後的圖書館開始出現人潮。
埔鹽鄉是典型務農小鄉,沒有大型書局,只有文具店,圖書館成為最主要的書籍供應者,更成為民眾看書、閱讀期刊書籍的好所在,陳慶煌說:「他看到未來的希望,也看到民眾真正的需求,因此他很多點子都結合圖書館來落實。」
藝文建設是鄉鎮最容易忽略的部分,但是埔鹽鄉公所結合圖書館,讓埔鹽的能見度發光。埔鹽圖書館最大的特色是義工團隊,其義工團隊除傳統的圖書館志工之外,包括上百位駐鄉藝術家都是藝文建設的軍師。
彰化縣美術學會理事長林煒鎮是鄉長陳慶煌的國中老師,林煒鎮曾向鄉長提出建議案獲得尊重,開啟埔鹽鄉駐鄉藝術家的熱潮,陳慶煌對藝文尊重及藝術團體的人脈聯結,再透過圖書館的運作,短期內埔鹽鄉的藝文活絡,以圖書館為中心將藝文推向社區。
咖啡伴書香 輕音樂全天播放
進入埔鹽圖書館,一樓是咖啡書香閱讀區,柔合的燈光與簡潔古典的桌椅相襯,極適合休閒的書報、期刊閱讀。由於埔鹽圖書館與代表會共用,這裡還附設專業咖啡吧,提供咖啡、茶飲與點心,書架上有報紙與各式期刊,享受閱讀也可品嘗咖啡,更添浪漫。
陳慶煌很滿意咖啡吧的設置,一樓開放的期刊室除了一般讀者之外,陳情民眾也可共用,讓代表會都成為有氣質的地方。圖書館長康慧如說:咖啡書香閱讀區全天播放輕音樂,全館無線上網,它不僅是休閒閱讀的場所,更是藝文活動的場地,周六下午開放成小型音樂表演場。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向圖書館申請場地,現場備有鋼琴供彈唱,愛好者帶著提琴等樂器表演,只要你願意都可以來段現場演出,埔鹽圖書館就是如此親近與隨性。康慧如說,埔鹽圖書館不走制式化的管理,它只是單純提供喜好藝文的活動空間。
圖書館樓梯是藝文走廊,以學生繪畫作品與創作為主,二樓為書庫、一般閱讀區、親子閱讀區、多媒體視聽室與電腦室,館長康慧如說:根據統計,圖書館的借書以知名暢銷書與漫畫書、繪本的借閱率最高,要怎麼吸引更多的讀者進入圖書館,利用漫畫、繪本的圖像特色來引導讀者閱讀,成為埔鹽圖書館館藏特色首選。
親子閱讀區是圓幅狀的木質地板,設置有低矮書櫃,童書與繪本都在此區,經常有父母親帶著孩童在此讀書,拉近親子間的情感,由於埔鹽鄉沒有專業書局,因此親子閱讀區是熱鬧的場地,附近的學童放學都直接到此處挑選自己喜歡的讀本。
要表演、要看電影 都來這裡
三樓的演藝廳是埔鹽圖書館的特色,舞台置有一部鋼琴,適合小型舞台劇表演,康慧如說,演藝廳的整建是文建會補助350萬元,委請藝術家設計布置,舞台後方是花崗石板拼貼,駐鄉藝術家陳正隆以壓克力彩繪,命名為「四季之歌」。
四季之歌的彩繪創作,是融入抽象派大師蒙德里安表現風格,用色彩的音樂性與色塊的大小、長短,虛實呼應音樂曲調變化,呈現四季音樂之美,埔鹽圖書館的演藝舞台經常有團體來參訪,獲得很棒的評價與肯定,周圍的牆與空間做為藝術家作品展覽區,上百位駐鄉藝術家的作品在此處都可看到。
三樓演藝廳也是埔鹽鄉的電影院,館長康慧如說:埔鹽沒有電影院,要看電影只能到圖書館,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圖書館播放電影欣賞,影片都是埔鹽圖書館向國立台中圖書館暫借的「公播版」電影,很受到家長與學童的歡迎。
藝文氣息 延伸至社區
另外,駐鄉藝術家的作品,固定安排展次,不但吸引埔鹽鄉民眾,其它鄉鎮與中部藝文人士都會來此造訪,埔鹽圖書館最大的社會資源就是駐鄉藝術家,藝文氣息從圖書館延伸到社區活動,進入埔鹽到處可見到裝置藝術或藝術彩繪,帶動藝文的社區總體營造。
台十九線進入埔鹽即有火車造型的裝置藝術,各社區依地方產業不同,由藝術家設計社區入口裝置藝術,例如埔鹽社區是糯米產量最多,入口意象設計成糯米、三省社區產石蓮花、天盛社區舊名「蕃薯庄」、豐澤社區以製香與雞毛撢子聞名,以地方產業為藝術裝置的主題,重覓社區產業的驕傲,凝聚社區的原生力量。
不只是社區入口的意象,社區到處可見到牆上彩繪,也都是圖書館義工駐鄉藝術家的傑作。埔鹽圖書館每年從9月上旬至11月上旬,都舉辦大型藝文社區活動──糯米文化藝術季,駐鄉藝術家也投入藝文推廣工作,其中國小學童的斗笠創作,將務農的斗笠拼湊彩繪,轉化成各種造型與各自發揮創意,得獎的作品布置在樓梯藝廊與咖啡書香閱讀區。
館長康慧如說:圖書館設立「文化捐款」,鼓勵民眾小額捐款,至今已募得捐款50多萬元,除了解決圖書館經費窘境外,主要是凝聚鄉民認同感,增進民眾重視與支持藝文推廣,捐款人都有紅單貼在公布欄徵信,此舉讓熱愛閱讀與文化的民眾更貼近圖書館。
發行文史刊物 舉辦常態研習
由於重視藝文,埔鹽圖書館發行的多本刊物,包括埔鹽文史專輯共有7冊,,埔鹽鄉駐鄉藝術家專輯、埔鹽鄉藝術家作品聯展專輯共4冊、大家來說俗語、埔鹽藝文視窗期刊共七期,發行的書籍都是文史工作者、駐鄉藝術家執筆,描繪埔鹽鄉的大小事。
圖書館除舉辦古箏、拉丁舞、瑜珈、有氧舞蹈等常態研習課程外,學童部分以夏令營與冬令營最吸引小朋友,每年寒、暑假舉辦各式的短期研習營,例如,小小記者研習營、美感經驗探索藝術家之旅、自然科學研習營、氣球造型藝術基礎班等。
小小藝術家作品展覽以鄉內國小學生為主,每年分四季舉辦甄選,得獎的作品,布置在鄉公所及圖書館展覽。另外,埔鹽圖書館成立「生活家讀書會」,每周三晚上固定在圖書館召開,藉由讀書會的引導,進入文化藝術殿堂,盡情彩繪心靈,享受讀書帶來的滿足與喜悅。
埔鹽鄉是務農的小鄉,它與其他小聚落相同,現有的文化資源缺乏,沒有專業書局、電影院等,在台灣各小鄉鎮比比皆是,但是,埔鹽圖書館在鄉長陳慶煌與圖書館長康慧如的帶領下,讓文化資產貧瘠的小鄉,也可以開出美麗的文化花朵,當然,圖書館引進駐鄉藝術家的策略有加乘效果,只要用心,書香的花朵可以四處綻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