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臺灣念真情》

文:蔣靜文(新竹縣明新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一、如何看待《念真情》二書?

  吳念真著,麥田出版社出版之《臺灣念真情之「尋找臺灣的角落」》及《臺灣念真情之「這些人這些地方」》是旅行在小地方、小人物之間的書籍。它的成書乃緣於近三年來著者參與TVBS「臺灣念真情」節目製作所結集的文字成果。此間,他曾因節目風格的樹立,而被廣告商塑造成正宗鄉土味的代言人。其書《臺灣念真情之「尋找臺灣角落」》亦旋風似地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初版三十四刷;約一年後,第二部《臺灣念真情之「這些地方這些人」》接著出版,並登上暢銷書的金榜。

  然有人以為如此現象,只是讀者對著者的喜愛有加,或因其投合時尚之故。而這或許能合理解釋二書受歡迎的外在因素,惜卻未能切中閱讀所以動人的內在原因。

  在著者轉動著如鏡頭般之文字,營造出平淡而不喧譁的畫面中,土地的親切厚實,草莽而溫柔,如此安適地讓人靜靜地在一旁微笑或憂傷。而這種心情、這些感動,是否是些外緣因素可加以涵蓋解釋的呢﹖若不能,則就事實客觀的理解上,我們應究明二書所羅織的心情,而去了解它們為大眾渴望的緣故,如此才算是能知吳念真《念真情》二書所展示的真正意義。

二、個人與群體生命的真情交會:「搏感情」的內涵

  做為訪遊記錄的《臺灣念真情之「尋找臺灣的角落」》與《臺灣念真情之「這些人這些地方」》。主角不論是地方或者人物,其通常符合鄉土、偏僻、微小、即將湮滅的形象。而著者所以選取此類題材,目的是想通過真正地接觸某些人,和他們面對面的對談,去聽他們講話,而真正去了解他們的內心(是說可見第一部《念真情》<引言>)也就是,他意欲透過一種「和你摶感情」的心理,以情感交融的方式,穿越過各個旅行的地點,與訪遊人物的內心,搭建起「真情」的世界。

  此種追尋真情的意念,實和著者當時的寫作心境有相當大的關聯。於第二部《念真情》<序言>裡,吳念真提到,由於國片市場的蕭條,於是轉向電視發展。這本是不情願的轉業,卻意外地令他從中找到活力。所以他也就在這種意外收穫與被迫轉業的「中年悲愴」中展開旅行寫作。其心情是複雜的,有「希望與失望、歡欣與憂傷、亢奮與抵抗、嘲諷與包容。」然「巧合的是,這心情一如自己面對臺灣的種種,一如自己面對自己有限的未來。」

  此種心理背景使得旅行與寫作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倚賴的唯一性,使著者在行旅中找到存在的價值,而旅行中的事物也因他的觀照而被賦予了真實的意義。以此之故,當捧讀《念真情》二書時,人們便常常感受到吳念真個人生命獨特之感性與理性。

  感性的是,戀鄉、念舊的基調,使時間的座標常往回於過去與現在之間。無論是談泰雅族的黥面傳說、三峽插角里的礦坑、大甲草蓆的滄桑、澎湖 望安的東吉人,或者駐足自己的故鄉,他更是「內舉不避親」如第一部《念真情》<另一個九份:侯硐>,他藉由相類的場景來側寫故鄉九份;第二部裡<臺北縣:瑞芳大小粗坑集福社>談老家樂團的興廢歷史。此一舉動雖有「蔽帚自珍」的意味,但卻也固執地展現出一種最深與最真的鄉土之情。

  理性的是,他儘管涉入鄉愁,卻可以念舊而不沈緬。在距離中,延展範圍,從九份到整個臺灣。以知識分子的良知自省,及一種「人類普遍尋鄉情結」的情懷,持守著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於是,他細心觀察人情物態,歎息嘲諷,批駁時政,思索著臺灣現狀的種種與未來,焦慮於人們對臺灣的無知與不關心。

  但無論是感性或理性,總括地說,著者是以個體生命的存在感受來旅行,採訪、寫作、分析人事,因此他撰此二書不僅僅只是為完成一些人事記錄而已,亦藉此旅行寫作的過程,檢閱他人,反視眾生,透顯自己,由旅行訪遊而找回自我與世界的真實連繫。

  而這種真實的產生,亦使得他觀照的事物多了份血肉情感。如「臺南」,原本只是一地理名詞。但卻因著者瀏覽傳述,填上獮猴爺爺的事蹟、七股 龍山村、舄湖的生態、學甲鎮鴿笭大賽的內涵,遂熱鬧地展現出實相世界的形態。而使人們再面對「臺南」時,不再是冰冷虛幻的名詞,可因此真實體驗而產生較深切的感受,甚或眷戀。

  「真實」既是一種內在價值的彰顯,故也可以是他筆下凡庸人物的高貴品德。如第一部《念真情》<空中花園:天山農場>裡,主人翁在壯年之中毅然離職,為實踐理想而上山種花,其「十幾年的等待,只為一朵花開」,「失敗,就從頭再來」的態度。是以其能力、貢獻而彰顯他存在於世的意義。而這即是一種存在的真實。在宿命之外,因自身的努力,贏得尊重。或如殘障技師楊志裕、撿骨師廖煌柱、高雄阿婆自助餐、臺北末代水肥大隊等,皆是推擴內在價值以定立自我的生命典範。

  如果單就此類抒寫來看,則吳念真撰述小人物的意義,其不但瓦解了傳統偉人傳記的一元思考,另方面,更開啟了「生命存在方式」的多元世界。而這不正是《念真情》二書的世界裡,著者之終極心願嗎!一樣米養百樣人,只要是真誠實在、無愧天地人我,則人人皆可自由地擁有他們最自在的生存方式,無論他們是凡夫俗子與否。

三、從「旅行寫作的真實」到「真情世界」的建立

  總之,「真誠」、「真」、「真實」的產生,是《念真情》二書裡最重要質素!而這一品質的締造,它不僅僅在《念真情》作品裡所提及之芸芸眾生間,或以之為對照而消解憂煩疑惑的讀者中,也當擴及於著者本身對自我生命的理解裡頭。結合了以上幾點的真情閱讀,我們才能深入了解《念真情》二書中所展示的情,與以它為橋樑所築起的有情世界。於是,生命可以因旅行而真實,而旅行之風物亦可藉由訪遊者的追索記錄而得其真實的存在,然此皆「念真情」之故。

  《念真情》兩書內容雜糅了掌故、軼聞、地理等知識,文字上符合小品文簡單篇幅、莊諧並重、閒情逸趣的特色,是故,廣義地說,二書稱得上,是一種包羅了臺灣地方風物的風土筆記,或曰文學版的臺灣方志。既曰「方志」,便有一種歷史的屬性在內。證諸第二部《念真情》之〈序言〉,吳念真表示因「怕遺忘」所以「挺認真地想把一些人的名字變成鉛字,刻在走過的這段路上」。因「怕遺忘」之故,所產生的紀錄,似乎也涵著濃重的歷史意義,不是嗎?

  然而,這樣歷史的、人文的意義,不就是目前臺灣社會所最欠缺的!或許,正因為人們身在繁華,卻富裕得虛無,箇中已常覺知到心靈匱乏所帶來的混亂與憂愁。所以當迎面而來的是《念真情》二書裡藉著旅行而追尋真情的心念,一種不假外求、由內心而發之實在自足的有情世界裡,便深心嚮往著。而因其以真誠一反虛假,以真實取代空名,是現實人生中難能可貴的,所以受大眾青睞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