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名劍大集合 道古也論今

文:陳家詡 照片提供:承天古文物館

刀劍展出民族鑄劍師  劍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令人崇敬的,自古以來,劍的生命力即來自於鑄劍師的人格和精神所匯集,經由整個鑄劍過程中把正氣表達在劍身上。

  古時候稱劍為「鋏」,多為平直、細長、尖鋒、兩邊開刃的兵器,一把劍可以直接代表鑄劍師智慧凝結和勇氣淬煉,經由冶劍所賦予劍的能量,所謂劍之有術,如琴之有曲。

  劍的製作由於鑄成不易遂容易被神話,傳說中的名劍,總是在最後關頭遇到瓶頸,也才有莫邪、干將雙雙跳入劍爐,以身煉劍的傳說故事。

  幾千年下來,直至現在社會也是以傳統方法手工打造名劍,為了就是讓這傳統的劍道精神可以延續下來。

承天古文物館館長阮子星館長阮子星 從小習武

  承天古文物館開幕至今有三年餘的時間,館長阮子星本身就從小習武,非常喜愛中國的文物,特別在於劍的部分可說是十分著迷,文物館裡也有珍藏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更棒的是你還可以親手摸到那時期的古董兵器,深刻體會別的文物館體會不到超越歷史的感動。

  館長阮子星對於劍術以及劍的典藏有他獨特眼光和看法,阮子星一語道出劍的精神:「劍道精神除了是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之外,它的精神也可以很生活化、現代化的;劍不只是一種殺人利器,而是一種象徵人格力量乃至文化傳統的表現。」

從劍道到人道

  「日本將劍道當成個人修練的工具,利用劍道體驗生命的最高意義,由劍道了悟人生,日本人講劍道即人道,人可以藉由劍道追求個人生命的最高境界與理想目標。」他說。

吳越戰劍  他補充說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其實就是一種道統的文化延伸,日本人十分重視這種道統,所以當然可以發揚光大;但反觀中國的文化,如果想要發揚劍道精神就還要更努力。

  阮子星說在認識陳天揚師父之後,因緣際會於退伍後開辦「承天古文物館」,文物館除了收藏珍貴的劍之外,還有古玉、青銅器、文玩等,都令人愛不釋手,而且影星成龍也曾請阮館長鑄劍。

  阮子星對於中國文物可說是相當醉心,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收藏古文物,但是他的理念卻相當先進,他覺得文物館只是一種呈現方式,但是可以活用在現在的生活面上。

館長與前情報局武功隊現梅門總教練李鳳山師父合影藝術化方式呈現

  他覺得:「我要把中國傳統文物介紹給大家認識,且要用更雅致、更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給大家,讓文物是可以親近民眾的,而非死板的印象。」

  像現在有很多文物館設立,通常都是單方面的展示為主,缺乏專業的雙向溝通,其實文物不在多,但是要展示出它們所代表的精神和意義,以及賦予新時代的生命力才是最重要,否則供放在那裡毫無意義可言,如果只把東西束之高閣,那文物館的意義為何,所以阮子星很歡迎大家來到這裡可以談天說地,自然而然去接觸欣賞劍身或者古玉等。

多才多藝的館長所繪之扇子重視德性修養 開課多元發展

  但這種類型的文物館在台灣是不多見的,也不是一種流行的展示,有些人會覺得劍在中國傳統上是格格不入的文化,這應該如何突破呢?

  阮子星覺得:「其實可以用很生活化的方式來看待,以我或者同好而言,都是深入了解了劍的精神和文化才深深被它吸引,它有著很多值得去想像的空間。」

  當你來到承天古文物館時,你可以從阮館長言談中得到很多知識和啟發,他說:「來文物館除了欣賞文物之外,我更喜歡和人互動,談談人生道理等,都是很棒的事情。」

照片  「而且我也會義務性的教導對武術有興趣的學生,現在約有八十多位學生,年紀從六歲至五十歲都有,也有馬來西亞的僑生來學習,慢慢自然而然帶領他們一同欣賞不同領域的美感。」

  館長設立的虎賁禪武學會創立的宗旨在於「傳薪」二字,秉持「修身以動養心以靜」的原則因材施教,並首要重視德性修養,用最適時適性的方式讓學員能自然而然接受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思想,並學以致用、體悟人生,學會真正落實文化,達到文武合一的全人教育,所有的課程都是採義務教學。

  目前固定開課的有「中國古拳法」、「禮儀」,並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教導禪學哲理以及人生應對進退的道理;另外持續會開設的有「中國茶藝」、「中國文物鑑賞」、「中醫基礎學」,未來還會有「中國古文學」、「書法」、「音樂」及其他藝術課程,其他也會安排戶外教學文化之旅及社會服務等,讓整個文物館可以朝更多元化發展。

上為西漢七星劍,下為江南刃刀戰國時期青銅劍珍藏的戰國時期古董劍

  多才多藝的館長也會教導他們禪宗的理念用以修身養性,因為不論食衣住行都有禪宗的意義,這個用意就是他認為很多教育的方式可以實用為出發點。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