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淺談公共圖書館之館藏控制

文:趙清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圖書館館員)

【摘要】

  圖書館經營的目的是為便利讀者使用各類型圖書資料,然而館藏的質與量難以兼顧,同時圖書館的空間有限,必須針對館藏加以控制。館藏控制可從館藏徵集、館藏淘汰與館藏組織三方面著手,公共圖書館因為服務對象與館藏特質的因素,特別適合實施館藏控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library's operation is for readers to use every type of materials conveniently. The collection of library must be controlled becaus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ollection can not be complete in both respects and the space of library is limited. Collection control includes selection, acquisition, weeding and collection rganization. Ow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bject and ollection, collection control is quite suitable for use on public libraries.

關鍵詞:館藏控制;館藏徵集;館藏淘汰;館藏組織;公共圖書館

Keywords:collection control; selection and acquisition; weeding;collection organization; public library

壹、從「圖書館五律」說起

  七十年前,印度圖書館學家Ranganathan發表著名的「圖書館五律」(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七十年後,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細細咀嚼五律,其內容對於圖書館之經營,仍是放諸四海皆準。圖書館五律的內容十分簡要卻雋永,錄述如下:

  1. 圖書是為利用的(Books are for use);
  2. 圖書是屬於所有人士的(Books are for all);
  3. 每一本書都應有其讀者(Every book has its reader);
  4. 節省讀者的時間(Save the time of readers);
  5. 圖書館是一成長的有機體(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

  五律的前三律說明圖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圖書為每一位讀者所利用,而每一位讀者都有他所需要的書;第四律是圖書館經營的目的:便利讀者利用其所需的圖書;第五律則點出圖書館的兩項重要特質:會成長與有生命。綜合言之,圖書館是為了讀者利用而存在的,而圖書館是會成長的生命體;館藏發展亦復如此,館藏的建立是為了滿足讀者對於館藏使用的需求,館藏的數量則和圖書館設立的時間的長短成正比,即越有歷史的圖書館藏書越多。

  正因為上述圖書館經營的目的與特質,館員在談到館藏發展時,常有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感覺:一方面圖書館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服務讀者,圖書館的選書政策必須與當前知識生產的速度並進,圖書館如要繼續存在必須不斷採購新穎的圖書資料,另一方面,由於經費、空間與人力等各項資源有限的關係,館藏又不可能無限制地擴張。館藏質量之爭,造成館藏範圍與程度不平均以及館藏空間不敷使用,使讀者所需要的資料無法獲得,影響圖書館妥善發揮其服務讀者的功能。傳統館藏多多益善的觀念並不十分正確。「質量並重、多而勿濫」才是好的館藏。若要達到這個目的,除了徹底做好館藏控制以外,別無他法。

貳、館藏發展的迷思

一、圖書館應該有多大
  大多數的圖書館追求藏書量的增加。館藏數量的多寡,是否代表館藏品質的優劣,答案似乎很難肯定。一所館藏量大的圖書館,可能會因為沒有做好選書工作,造成藏書品質不佳,而使館藏乏人問津;相反地,一所圖書館雖然藏書較少,但都經過仔細挑選,反而更能符合讀者的需求。

  Gladstone在《圖書館館員的藝術》一書中指出:「量的追求多年來困擾著圖書館的採訪部門,『量』是容易計算卻不該用來評估價值(value)的標準。」(註1)圖書館是有生命的有機體,自然也有成長到什麼程度的問題,一如人類為了生存有保健的行為,身體成長到某種程度即停止,如繼續增長,那麼減肥、節食等方法將應運而生。對此,Gladston期望由「精悍有力的圖書館」取代過去「肥胖臃腫的圖書館」,她認為:「我們期盼精瘦、肌肉發達的圖書館(lean muscular libraries)出現,以取代過去肥胖浮動的圖書館(fat floated libraries of the past),這樣,未來的日子才會好過。」(註2)Enright在〈書病〉(biblothanasia)的論文中甚至將圖書過分地擴張稱為圖書館的不治之症,說圖書館收藏的圖書如果達到汗牛充棟的地步,那麼圖書館就患有擁擠不堪、無法呼吸的病(oclothanasia),最後不免死亡(death by overcrowding)(註3)。圖書館主政者及館員雖然明瞭館藏過度膨脹所帶來的弊病,但卻諱言館藏的控制,Higham引用Enright的話說:「對於肆意地擴充館藏,館員不能表現出身不由己或需要解釋的態度,如果有人懷疑,那就是粗鄙不當(barbaric and indecent)的行為,館員中如有反對擴張館藏的聲音,都會被看成是圖書的敵人,圖書館界的賣國賊(bibliothecal quisling)。」(註4)

  但是,圖書資料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會增加處理它們的單位成本,一方面不曾或是不常被使用的資料(這些資料何光國教授稱為「呆書」(註5),與金融界所稱之「呆帳」有異曲同工之妙)數量也會比例增加。

  除了藏書冊數外,個別圖書資料在圖書館留存的時間長短,也是決定館藏大小的因素之一。基本上,館藏量大小與資料的留存時間成正比。假設一所圖書館沒有建立一套館藏淘汰制度,那麼理論上圖書入館後將「永遠」不會被擠出去,於是館藏總數量將有增無減,無限成長。姑且不論「舊書」對於讀者的價值如何,它們在書架上佔有的空間就像租用的公寓一般,都有一定的行市,代表著一種無形的成本耗費。藏書空間的計算並不以圖書的價值而定,是以它的大小為準。因此,即使在傳統上圖書館對館內藏書從不收取「租金」,但我們卻可以明確地瞭解,書架上若展示較有價值或是使用率高的圖書資料,確實比較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則。

二、怎樣的館藏是讀者需要的
  圖書資料大量湧進圖書館的結果,不僅使採訪工作面臨瓶頸,同時因藏書的空間越來越少,也造成讀者對圖書館各項服務與資料蒐集的滿意程度每下愈況。

  「書架上怎麼有那麼多的書沒有人看?」
  「是不是所有的好書我們都買了?」
  「我們在選書時,已考慮讀者的需求,為什麼我們選的書他們都不看?」

  上述問題相信是許多採訪館員經常思考的問題。的確,許多館員會發現,讀者對於圖書館所建立的館藏在使用上好像有一段距離。

  符合讀者需求是圖書館建立館藏的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館員在選書時,預期每一本書都會有讀者使用,但許多研究顯示圖書館的館藏並未充分被利用,例如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館的一項研究指出,大約百分之五十的館藏在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五年間從未被使用過(註6)。如果讀者希望閱讀的資料圖書館無法提供,而圖書館的藏書卻又未被充分利用,顯示圖書館的館藏與讀者使用之間有了差距。當然,讀者不使用圖書館館藏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讀者閱讀的習性,只以圖書館做為自修的場所;讀者認為圖書館位置偏遠,而不願前往使用;讀者覺得借閱手續繁瑣,影響借閱意願等。不過,館藏缺失可能是造成館藏使用情形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開卷有益」這句話原來是鼓勵人們應好學不倦,可是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這句話可能應該仔細加以詮釋,指明所開的「卷」必須是最新與正確的資料,否則開卷不僅無益,反倒有害。圖書館的參考工具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參考書的內容如果過了時效,應該立刻從書架上撤除,否則錯誤的資訊將害了讀者,還使它們成為圖書館管理上的經濟包袱。誠然,間或有某些著作將成為不朽之作,但比例上究屬極少數,圖書館為了保存一些過了時效的舊書而投資興建新館或擴充館舍,在成本上不太符合經濟效益。不過,圖書資料時效的確定可說是圖書館館員的主觀判斷,而圖書資料的使用價值與被使用率才是客觀的事實。也就是說,一本真正過了時效的圖書,除了主觀的判斷以外,還需要客觀的事實加以印證,否則極易有「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之誤。

  每種資料被讀者使用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使用率頻繁,有的可能數月甚至數年乏人問津。一般而言,資料越新穎,被使用的機會越大;資料越陳舊,被使用的可能性則越小(註7)。一九四八年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院圖書館(Science Museum Library in London)館長Bradford在研究應用地球物理(Applied Geophysics)與潤滑(Lubrication)兩方面的期刊論文檢索時,發現一種共同型態的分布,他分別以文字與圖解說明此分布定律(Law of Scattering),此即為著名的布萊德福定律(Bradford's Law)(註8)。他發現少數期刊可以滿足多數人使用的要求,其後許多圖書館學家也做了類似的研究,他們研究的結論歸納起來有下列四點:

  1. 一所圖書館的館藏不可能使讀者百分之百的滿意;
  2. 資源有限,圖書館購置一些不常被讀者使用的圖書資料是一種浪費;
  3. 館藏數量越多,能滿足讀者的機會越大,但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不曾或不常被使用的館藏數量也會以一定比例增加。
  4. 圖書資料的新舊與其被使用的機會有密切的相關性:新的資料被使用的機會大,舊的資料被使用的機會小,也就是說,圖書資料越陳舊,其成為「呆書」的可能性越大。

三、國內公共圖書館館藏發展缺失管見
  國內公共圖書館在過去藏書非常貧乏,各館首要任務在於如何大幅增加館藏數量,以解決書庫空盪稀疏的窘況。然而,一般圖書館在採購圖書資料的習慣上,多採取一種「多多益善」不負責任的態度,沒有一套採購的標準與原則,各館經營者亦咸以藏書多而自傲,重量卻不重質。這種情形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的一兩個月最為明顯,採訪部門在這段期間經常受到來自上級的壓力,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全部購書餘款用罄,因此胡亂購買、照單全收等情事經常發生,對於讀者真正的需求,毫無裨益。

  其次,公共圖書館為滿足讀者的興趣,暢銷書常多購複本,這種情形不僅無可厚非,也應是其必要的措施;惟當前公共圖書館所增加的複本,很多來源卻非如上述原因,有不符選擇標準的贈送出版品,有為數不少的人情書,還有一些是因為採訪的各種檔案紀錄管理不善,而導致不必要的重複訂購。再者,近年來國內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各類型圖書資料出版數量遽增,也使各館在購書經費與典藏空間上遭遇困境。因此,雖然由於政府提倡文化建設與推廣書香社會,各館購書經費均較以往改善,運用亦較以往寬裕,但由於各公共圖書館未落實選書工作,同時圖書館的典藏空間擴充無法趕上資料增加的速度,使得讀者使用資料的滿意程度不如預期。為解決日益嚴重的空間問題,並考慮成本效益,公共圖書館應正視館藏控制此一課題。

參、館藏控制的方法

一、由館藏徵集著手
  館藏徵集(selection and acquisition)包括圖書資料的「選擇」與「採訪」,選擇是指從眾多出版品中挑選出適合圖書館蒐藏的資料;採訪則是指透過訂購、贈送和交換的方式,將資料納入館藏的工作(註9)。綜合言之,圖書館利用科學方法,覓求適於圖書館館藏所需的各種圖書資料,揀選適於讀者閱讀的各種圖書資料,收集適於知識傳播所需的各種圖書資料,並藉著這一連串工作,替圖書館整體業務奠定基礎,稱為館藏徵集。

  圖書館為了達到館藏發展的目標,必須制訂資料徵集的作業方策,以為館員選書時的準繩,這些將圖書選擇的原則、選書的目的、淘汰的標準、館藏的學科範圍與深度,以及選書內容深淺等等記載於正式的書面,便是書面選書政策(written selection policy),而書面選書政策就等於圖書館館藏發展的藍本,因此,有些文獻將館藏發展政策與選書政策視為同義字。書面選書政策的內容包括:

  1. 圖書館的目的;
  2. 圖書館服務的社區;
  3. 館藏學科範圍;
  4. 其他各類型資料的選書政策;
  5. 處理爭議性資料的原則;
  6. 處理贈書的方式;
  7. 選書工作的責任歸屬;
  8. 選書工具;
  9. 館際合作計畫;
  10. 讀者意見的處理(註10)。

  書面選書政策的制定是資料徵集作業程序中,最高層次和最重要的一項決策,它一方面可做為館藏發展的規畫文件,以達到採訪工作的目標,另一方面又可做為圖書館溝通的工具,達到圖書館服務的目的,因此書面選書政策是圖書館整個採訪工作中的中樞神經。

  不論採取何種訂購圖書的方式或途徑,訂購圖書的紀錄檔案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紀錄包括:

  1. 介購檔(requested file)
  2. 訂購中檔(in-order file or outstanding file)
  3. 處理中檔(in-process file)
  4. 催索檔(claim file)
  5. 擬購檔(desiderate file or want file)
  6. 續訂檔(continuation file)
  7. 出版商紀錄(publishers' or dealers' catalog)
  8. 權威著錄紀錄(authority file)

  完善的訂購檔案可以有效地控制複本,並能避免訂購過程中無謂的困擾,是館藏控制不可或缺的利器。

  館藏徵集的方式除了訂購以外,還可以透過圖書資料的贈送與交換,達到館藏發展的目的。圖書館對於贈送或交換圖書處理時,應配合選書政策求贈圖書,對於贈書並非必須一概全收,應保留贈書處理權。

二、由館藏淘汰著手
  館藏淘汰(weeding)是將罕用、不堪使用或不再被使用的館藏資料予以註銷(discarding)或是轉移至他處儲存(storage)的一項過程(註11)。

  根據圖書館五律第五律:「圖書館是一成長的有機體。」就館藏而言,幾乎每一所圖書館每天都會有新書進館,日積月累,館藏似乎越來越充實,但無可避免地,書庫能容納新書的空間卻越來越少。然而,當我們實際檢視館藏時,卻又發現有些館藏從未被利用過,有些書籍已破損不堪使用,有些資料的內容已經過時。館藏一方面不斷地增加,另一方面又有些館藏未被充分使用,書架越來越擁擠,書庫不敷使用,圖書館面臨空間不足的問題,因此,在館藏發展的過程中,館藏淘汰是圖書館必須重視的一項課題。

  淘汰圖書資料的方法很多,包括主題、購置時間、出版年代、使用率、複本、損毀程度以及主觀判斷等,其中淘汰無用的複本最容易進行,也最經濟。擁有多所分館的圖書館系統,複本過多的現象必定極為普遍,時效一過,它們若仍在書架上佔據一席或數席之地,似乎毫無意義與價值。國內公共圖書館目前如能將不常用或不再使用的複本清除,應可騰出為數可觀的空間。

  淘汰舊書的另一個用意是將不常用或不再使用的圖書資料轉存他處,而將空間讓給新書或是常用的書,這樣的安排當會給予讀者取用上的方便。圖書館界常常提到的「核心館藏」就是從這個觀念演進而來的:圖書館的館藏並非被均衡的使用,常被利用的館藏往往只佔少數,這些少數館藏稱為「核心館藏」,它們可以滿足大多數讀者的使用。一般而言,圖書館館藏的使用情形符合「八0/二0」原則。雖然核心館藏的流通率較高,但讀者能夠使用這些館藏的機會相對地就降低了,為了提升讀者借閱核心館藏的機率,圖書館以「添購複本」及「縮短借閱期限」等方法因應。流通率低的圖書固然可以考慮淘汰,有些圖書過去雖然曾經使用頻繁,但近一兩年已無流通紀錄,也可列入待淘汰的清單。

  總之,為使館藏的內容能經常保持新穎、適時與活潑,進而促使利用率的全面增加,圖書館應嚴格建立圖書資料的淘汰制度,將那些破損、過時、舊版本、不符合主題以及過多的複本等資料清除。「汰舊」的結果可以立刻增加「存新」與「存精」的空間。

三、由館藏組織著手
  館藏組織(collection organization)是圖書館將所收集的圖書資料根據其內容性質、特點、形式、讀者需求以及館舍條件等,進行系統的規劃和組織,以便典藏和利用的工作。

  館藏組織的中心內容是對館藏圖書資料做出合理的安排,亦即設置各種不同的書庫。館藏的安排應保持相當的穩定,同時也應隨時根據環境變化的情況,對館藏做出對應的調整,但變動亦不宜太過頻繁,以免影響典藏及利用。書庫的組織源於對圖書資料的劃分,較大型的圖書館一般將圖書資料劃分為若干不同的部分,如圖書與期刊、普通書與線裝書、常用書與罕用書、綜合性圖書與專科性圖書、印刷資料與非印刷資料等。在劃分館藏圖書資料的基礎上,分別組成不同用途的書庫,通常可分為:基本書庫、輔助書庫和特藏書庫等三部分。

 (一)基本書庫
  也稱總書庫,是全館圖書集中收藏存放處,容納圖書資料的數量最多,知識種類最廣。一般包括推薦性的常用圖書、研究用的參考工具書、使用很少的檔案性文獻,和提存的保密性文獻等。基本書庫具有全面收藏、長期保存、臨時調閱利用與適時剔除等功能,其內容、範圍、種類、數量、品質可反映該圖書資訊機構的圖書資源的性質、規模及其滿足讀者需求的能力和所達到的程度。基本書庫對輔助書庫及特藏書庫有調節的作用,如前者常為後者提供必要的圖書資料,並接受後者移送來的圖書資料。

  由於基本書庫入庫的圖書資料內容複雜,類型亦多,為充分發揮各類型圖書資料的作用,通常採取分層、分區存放各種圖書資料的管理方法。例如按圖書資料的性質和使用範圍,劃分為普通書庫、內部書庫、提存書庫;另外還可以按體例、學科或圖書資料類型來劃分不同的書庫。為了保存文獻和滿足讀者的急需,一些圖書館將每一種圖書資料或常用的文獻,抽出一至二冊做為保存本,並設置保存本書庫或複本書庫。

 (二)輔助書庫
  輔助書庫是為讀者外借、閱覽或參考研究而建立的各種書庫,通常可分為:流通輔助書庫、閱覽輔助書庫及參考輔助書庫等三種。各種輔助書庫所配備的圖書資料多以讀者經常使用的為主,參考性與時效性較強,且利用率較高,凡是過期失去時效的資料,均應從書庫中抽出,送回基本書庫去。

  建立輔助書庫應有明確的目的,以方便讀者使用為原則,一般可按讀者對象、資料類型、體例等設立,所收藏的圖書資料應既有相對的穩定性,又有一定的時效性,並不斷地補充新的資料,以適應特定讀者的需要。固定的輔助書庫應有相對應的公用目錄,全面反映所藏圖書資料的內容,完整顯示館藏狀態。

 (三)特藏書庫
  又稱為專門書庫,是為了適應一定範圍讀者的特殊需要,或是為了適應某一類型出版品或某一特藏,在管理與使用中的特殊要求而設立的。特藏書庫的收藏範圍包括:珍本、善本、手稿、地方文獻、縮影資料、視聽資料及電子資料等,它們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圖書館的收藏特色,多是經過長期累積起來的。特藏文獻主要用於專門參考,或對特種資料進行管理,對其使用往往有特殊的規定,多不外借。

  特藏書庫可按圖書資料的形式特點設立,如金石室、輿圖室、報刊室、善本書庫、縮影資料室、視聽資料室和電子資料室等;也可以按資料內容特徵來設立特藏書庫,如地方文獻室。各圖書館可根據實際需要和客觀條件設立特藏書庫,如各國國家圖書館多設有手稿特藏及抄本、刻本和善本特藏;中大型公共圖書館有地方文獻特藏、歷史文物特藏、古籍善本特藏等;大學圖書館則有外國教科書特藏與本校出版品特藏等。

  以上三種書庫各有其獨立性,但又彼此聯繫和結合,組成圖書館的完整館藏。大型圖書館多以基本書庫為中心,輔助書庫和特藏書庫為分支。

  由於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國內公共圖書館對於館藏淘汰著重於「圖書資料註銷」,卻忽略了可藉由館藏組織的方式,活化圖書資料的新陳代謝,即採用「三線典藏制」的館藏組織,將利用率較高的圖書資料組織到一線書庫(如典藏室、流通書庫),實行開架借閱制;把借閱率較高的圖書資料組織到二線書庫(相當於輔助書庫),實行開架或半開架借閱;把借閱率低的圖書資料組織到三線書庫(相當於特藏書庫),採取閉架借閱。

  三線典藏制的觀念類似電腦資料的利用與儲存方式:電腦的記憶體(memory unit)分為主記憶體(main memory)及輔助記憶體(secondary memory),主記憶體如唯讀記憶體(ROM)或隨機存取記憶體(RAM)是處理電腦開機時的種種資料運算,可是其容量是有限的,而且當關機後資料也將隨之消失(就好比基本書庫中,讀者現階段經常使用之資料採取開架式借閱,然而書庫的空間是有限的,同時其中的資料會隨著內容的陳舊而被淘汰);為了將已運算過的資料儲存起來,不因為關機而必須重新來過,於是將這些資料存入輔助記憶體,如磁帶、磁碟與光碟等,當需要時再取出使用(就好像輔助書庫或是特藏書庫一樣,將基本書庫中罕用或不用的資料移入,以閉架閱覽的方式管理,當讀者需要時才依其需要取出利用)。這種方式保持資料利用的靈活,避免因不常使用的資料所佔據的空間,而阻礙經常使用資料的利用。

  實行開架或半開架的閱覽室或書庫按圖書資料出版形式、學科、體例以及出版時間進行劃分,如中文期刊閱覽室、西文書庫、過期期刊書庫、現期期刊閱覽室等。開架的書庫和閱覽室採取典藏與閱覽相結合,即書庫能閱覽,閱覽室中有文獻。三線典藏制將館藏中常用的和罕用的圖書資料區分開來,既方便讀者使用,又能充分發揮圖書資料的作用,也有利於圖書的管理。

  中大型圖書館除了按三線典藏制組織館藏外,還採用總館之下設若干所分館的形式組織館藏,總館的服務範圍較廣,多數地處本單位或本地區的中心地帶,入藏的圖書資料既有綜合性,也有專業性的,一般都是所在單位或地區的文獻中心,對分館的館藏起調節作用;分館多是為某一特定範圍內的讀者群服務的,所收藏的圖書資料一般專業性較強,某些圖書資料在分館未收藏,不能滿足讀者需要的,則由總館收藏與提供。總館和分館的關係是相互依靠的、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圖書收藏體系。

  館藏組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圖書借閱制度、空間與設備條件、藏書與讀者特點、圖書館館員的業務能力與管理水準等。此外,館藏組織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習慣的影響。

四、公共圖書館館藏控制之可行探討
  館藏控制在各類型圖書館中,個人以為公共圖書館是最適合施行與運用的,主要理由有三:

 (一)公共圖書館因為它的功能、服務的宗旨及所服務的對象等特質,其館藏必須保持靈活的新陳代謝。眾所周知,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對象是一般民眾,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與階層等,讀者同質性低,造成選書工作的困難,要以有限的經費與空間來建立一個滿足各階層、各類型讀者需求的館藏,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社區的需求是公共圖書館選擇圖書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以圖書館便利讀者使用各類型圖書資料的觀點來看,民眾需要的資料就是公共圖書館必須提供的資料,目前社會流行什麼,理論上公共圖書館就要準備什麼,以因應讀者的需要。所以,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是廣泛而不精深,流行而不古典,各種學科的圖書都要蒐藏,但過於學術性、過於專精的圖書則不必典藏,館藏以滿足讀者目前的需求為主,不特別去建立或維護回溯的館藏。

  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等研究性質的圖書館因為必須支援教學,以及學術研究的需要,其館藏特色是要廣博,盡量蒐集有學術價值的圖書,不但注重圖書的品質,也要注重藏書量的增加,只要是有價值的圖書資料,即使只有少數教授或研究人員才會利用,亦會予以蒐藏。同時為了學術研究,大學圖書館讀者需要的資料範圍非常廣泛,而且重視回溯館藏的建立,雖然有館藏淘汰,但從保存人類知識的角度著眼,除非毫無保留的價值,大學圖書館在淘汰時多採移架儲存或複製成其他媒體的方式儲存。

  比較公共圖書館與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特性,公共圖書館館藏的汰舊換新比率高於大學圖書館,卻不必特別注重回溯的館藏資料,因此,公共圖書館基本書庫要經常因應讀者需求之改變而更換資料內容,換下來的圖書資料具保存價值的,可移入輔助書庫或是特藏書庫典藏,以供不時之需,但數量卻不似大學圖書館的龐大,容易維護與管理。

 (二)一個良好的館藏組織系統需要完整的圖書目錄做後盾,才能真正發揮依圖書資料效能分散管理的功用。例如過了時效或罕用的圖書資料從基本書庫移入輔助書庫或特藏書庫時,必須要將館藏狀態隨之修改,讀者可以透過完整的目錄控制,明瞭館藏情形,順利取得其所需用的圖書資料。

  圖書館如實施自動化管理以後,圖書目錄各項檢索功能愈趨完備,讀者所使用的線上公用查詢目錄(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OPAC)不僅可藉由傳統目錄的書名、著者、主題等檢索點找到所需的資料,還可將關鍵字、國際標準書號以及出版社等做為檢索款目,並運用切截、布林邏輯、限定欄位等檢索技巧,增加檢索成功的機會,同時館藏地點一目了然,讀者不再會有館藏目錄上有這件圖書資料,卻不知在那一個書庫、找不到書以及可否借閱等的迷惑。

  國內公共圖書館近年來在政府大力的支持下,各級公共圖書館的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多以建置,如臺灣省各縣市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及網路系統在公共圖書館資訊網路輔導諮詢委員會的統整與輔導下,各縣市文化中心(局)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已裝設完成,各縣市行政區內之鄉鎮市區圖書館亦採連線方式上線,而國立臺中圖書館(原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及高雄市立圖書館等省級以上公共圖書館也已完成自動化系統之上線工作,因此,讀者不僅可以查詢完整的當地圖書館館藏書目資訊外,更可經由網路連線方式,分享其他公共圖書館的書目以及圖書資訊等資源,當然,館藏控制時所產生的各項書目資訊也在公用目錄上完整的呈現,便利讀者就近取得和使用各種所需的圖書資料。

 (三)Rosenblum根據進化論的觀點,將近代圖書館事業的變化分類為三個時期,他的觀點與圖書館運作的流程完全吻合:

    1. 1960年代是採購工作的黃金時期
    2. 1970年代是整理工作的時代
    3. 1980年代是參考工作的天下

  如果進一步分析,便會發現Rosenblum所謂的「採購時期」,也就是「大館主義」思想達到高潮的時期,圖書館建設的目標是獨善其身和自給自足;到了「整理時期」,由於資訊科學的興起,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中心任務在於訂定整理圖書的標準,例如英美編目規則第一版、第二版(AACR1, AACR2)的出現,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協調時期;在「參考時期」裡,一方面經濟的壓力不斷加強,資訊爆增日益嚴重,另一方面更需考慮太空世紀讀者的需求,同時資訊網路漸趨完善,館際合作時機因而逐漸成熟,館際關係的變化流程如下:競爭→協調→合作(註12)

  網路普及後,館藏政策由「可得性」(availability)取代「擁有」(ownership),圖書資料只要讓讀者可以使用即可,不一定要買來放在圖書館。透過網際網路,公共圖書館應逐漸朝向以「取得」(access)做為館藏發展的考量原則,僅部分經常使用的資料以「擁有」做為考量原則。

肆、結語

  西哲有云:「真理是拿來檢驗,而非用來膜拜的。」關於館藏發展的各項課題研討,各家學者專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所有探討的最終目的,無一不是為了發揮圖書館服務讀者的最大效能。對公共圖書館而言,無論其規模大小,館藏管理都是其首當其衝、迫不及待需要解決的問題。從書面選書政策的訂定、出版資訊的掌握、各項採訪檔案良善的管理開始,到館藏調查、評估、淘汰與組織等,是一系列館藏控制的步驟,也是推展讀者服務最有效的方法。試問,當圖書館花了好大的功夫完成推廣工作,將讀者吸引到圖書館來,卻讓其有館藏無法滿足所需的感覺,正是弄巧成拙,本意原為爭取顧客,反失去顧客。因此,做好館藏控制,有效地提供讀者所需的各類型圖書資料,是讀者服務發揮成效的強大後盾。當然,本文以上所列僅是原則性的參考,各館應視本身運作的情形與實際的需求,斟酌採用或自行擬定。

  使公共圖書館的館藏維持平衡發展,以及使館藏的徵集安排盡量順應讀者需求,都不是遙不可及的難事,各公共圖書館只要事先周密精詳的擘劃,掌握大原則大方向,按照所擬定的計畫按部就班、持之以恆地施行,終能獲致館藏控制的良好成效。

【附註】

  • 註1:Alan Jeffreys, et. al. (eds.), The Art of the Librarian: a collection of original papers from the Librar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Newcastle upon Tyne : Oriel Press, 1973, 1-13.
  • 註2:Ibid. 36.
  • 註3:Keith Barr, & Maurice Line,ed., Essays on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London : C. Bingley, 1975), 37.
  • 註4:Quisling在納粹德國佔領挪威時與敵軍合作,以後引伸將「賣國賊」稱為quisling。Ibid.
  • 註5:何光國,「論館藏控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期(民國72年12月),頁107-111。
  • 註6:Allen Kent, et al., Use of Library Materials: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tudy (New York: Marcel Dekker, 1979), 13.
  • 註7:R. W. Trueswell, "Determining the optimal number of volumes for a library's core collection," Libri 16 (1966) : 49-60.
  • 註8:S. C. Bradford, Documentation (London: Grosby Lockwood, 1948).
  • 註9:吳明德,薛理桂,<圖書選擇與採訪>(台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頁2。
  • 註10:同上,頁22-28。
  • 註11:同上,頁141。
  • 註12:沈寶環,「圖書館是甚麼樣的科學?」,在<圖書館學概論>(台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1年),頁22。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