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創意台灣的圖像

文:編輯部

  夏日的午后,你在哪裏?是在淡水河左岸啜飲咖啡欣賞河岸風光,然後踩踏著鐵馬,準備追逐夕陽;還是在某處「陶花園」,享受捏陶的樂趣!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在這幾年間變得很不一樣,無論是公營或民營的文化設施逐漸增多,而且呈現的方式也有別於以往。這樣的改變與風氣,正在台灣蔓延,為台灣文化新圖像積蓄新的量能。

  許多原本不起眼的地方,突然變得不一樣了,文化氣息越來越濃,而且表現的形式也更趨多元,這是因為許多文化工作者深耕的結果,他們將創意融入生活,將文化與產業作了超連結,讓文化更容易與人親近,也為文化工作者開闢了許多出路。在政府高喊文化創意產業之前,這群人就已跑在前面,為台灣的文化土壤,撒下創意的種籽。

  從最近熱門的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到苗栗的華陶窯,都寓涵無限的創意;文化團體方面,王俠軍「琉璃工坊」成功的典範,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優劇場」則讓表演團體看到許多新的可能性。這些實例,在在都說明,文化產業不再是死氣沈沈,也不是八股說教;相反地,文化可以很好玩,也可以創造無數的商機。在後SARS時代,許多人思考台灣產業新方向時,文化產業絕對可以扮演台灣經濟的主力部隊──因為已經有一批先遣部隊作了很好的示範。

  在台灣的文化創意版圖上,有人扮演先鋒,打拚出一番天地,猶如偌大的拼圖上,他們已完成了一部分,但還有很大一塊需要填滿;接下來,就看全國的文化工作者,如何承續先行者的智慧,接棒演出,繼續將文化與產業作有效能的超連結,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完整圖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