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電子圖書館實施經驗談─以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

文:柯皓仁(交通大學圖書館數位圖書資訊組組長)

【摘要】

  隨著電腦與網路科技的突飛猛進,電子圖書館的概念正衝擊著傳統圖書館的作業與服務模式。本文指出傳統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間存在著漸進的關係,而非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藉以激勵圖書館從業人員勇敢邁向電子圖書館。本文敘述交通大學如何從電子圖書館的三要素-電子化館藏、電子化作業、和電子化服務著手,逐步實踐電子圖書館的理念,期能對國內圖書館界同道有所啟發。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especially the emergence of Internet and WWW, is gradually innovating every facet of human life. Library is no exception. The concept of electronic library is imposing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operation and service model of librari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library and electronic library is progressive and encourages librarians to move to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nic library. This article also points out that electronic collection, operation, and service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electronic library, and explicates how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ctualizes the concept of electronic library by implementing the three essential elements.

關鍵詞:電子圖書館,電子化館藏,電子化作業,電子化服務,圖書館自動化

Keywords:electronic library, electronic collection, electronic operation, electronic service, library automation

壹、緒論

  值此世紀更替之際,電腦和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已逐漸影響人類生活的許多面向,並改變了資訊和知識的產生、處理及傳播方式。圖書館乃是將人類資訊和知識加以蒐集、組織、保存、並提供利用及傳播的場所,當然無法自外於這一波衝擊,尤其在產官學界紛紛提出「電子圖書館(electronic library)」概念的情形下,更是對圖書館的角色、任務與服務造成重大的衝擊,圖書館如何因應此一無可避免的趨勢,進而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步伐,乃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

  文獻上電子圖書館的相關名詞很多,諸如數位圖書館(digital library)、虛擬圖書館(virtual library)、無牆圖書館(library without wall)等皆是,筆者認為這些名詞主要是在著眼點、強調的重點、造成的現象等方面有所差別,但廣義而言差異不大,故無需太過計較究竟要使用哪一個名詞,在本文中也不加以區分。

  American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曾在1998年提出對數位圖書館(電子圖書館)的定義[17],依筆者拙見,此定義與圖書館的使命和功能最為貼近:

  數位圖書館乃是擁有相關資源(包含軟硬體設備、網路、專業人士…等)以執行下列任務的機構:對數位形式的館藏進行挑選、組織、提供使用、解譯、傳播、保持完整性、長期保存等工作,並使這些數位形式的館藏能為特定讀者群快速且經濟地運用。(註1)

  從這個定義來看,電子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的任務與功能其實並無不同,只不過電子圖書館所處理的乃是以數位形式的資料為主。根據以上定義,Cleveland[14]提出了電子圖書館的幾項特性,其中之一為:

  數位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的另一面貌,其館藏包含電子式(與數位式)以及印刷和其他(例如,影帶和聲音)媒材。(註2)

  Cleveland[15]還認為在真實情況下,數位圖書館絕非是一套單一完整的數位系統,更不可能讓世界各地的使用者從這單一的數位系統中就可以取得任何學科領域的所有資訊。相反的,數位圖書館比較像是一群異質系統或資源的組合,每一個個別的系統或資源都是依據特定讀者群的需求而建立。數位圖書館亦將無限期地包含紙本式的館藏。(註3)

  在胡述兆與吳祖善二位合著的「圖書館學導論」[12]中指出:「所謂的圖書館,就是運用科學方法,採訪、整理、保存各種印刷與非印刷的資料,以便讀者利用的機構。」而圖書館的功能則主要有[7]:(1)收藏與保存,(2)組織和呈現,(3)存取與檢索,(4)分析、綜合與傳播。在前述定義中特別指明科學方法的運用,筆者認為所謂的電子圖書館,正是要求館員運用最新的電腦與網路科技來進行各項(數位或傳統)資料的蒐集、組織、保存、傳播與利用,以完成圖書館被賦予的功能,這正與American 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提出的定義不謀而合。

  一些排斥電子圖書館觀念的館員,往往認為電子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是互斥的,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在Figure 1中舉出二者之間錯誤與正確的關係。傳統圖書館與電子圖書館絕非是位在斷崖的兩端,也不是你死我活、二者僅能擇其一的關係;相反的,二者比較像是處於彩虹或連續光譜上,是漸進的關係,只要從傳統圖書館往前走一步,就已經進入電子圖書館的殿堂,也就離電子圖書館的理想境界近了一步。因此,建議館員秉持比較正面的態度,試著往前走一走,你(妳)會發現要實現電子圖書館並不是那麼困難的。

傳統圖書館與電子圖書館的關係

Figure1 傳統圖書館與電子圖書館的關係

  電子圖書館的時代究竟從何時開始的呢?如果以Figure1的想法為基礎,我們可以說,當圖書館界在1960年代設計機讀編目格式(Machine-Readable Cataloging Format,MARC)、1970年代發展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時,圖書館界便開始邁入電子圖書館的紀元了,只是一直到了1990年代電腦與網路科技較為成熟之後,電子圖書館才有大幅的進步,也終於能逐步實現過去所無法達成的夢想了。在實務上,究竟要如何實現電子圖書館呢?在此,引用陳亞寧「另類圖書館:電子圖書館綜觀」[6]一文中所提出的推論:

  • 電子圖書館是結合資料、檔案、典藏、資訊、知識、服務以及作業的集合體。
  • ELIB=Electronic Data/File/Archive/Information/Knowledge
       +Automated/Electronic Service
       +Automated/Electronic Operation

  基於以上推論,我們可以看出,電子圖書館的主要元素有三,即電子化館藏(e-collection)、電子化作業(e-operation),以及電子化服務(e-service),因此若要實現電子圖書館,則必須從館藏、作業、服務等三方面的電子化著手。在以下各節中,筆者將介紹交通大學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在館藏、作業、服務的電子化上所作的嘗試,期望對圖書館界同道能有所啟發,共同為實現電子圖書館而努力。

貳、電子化館藏

  電子化館藏(或稱數位化館藏)是電子圖書館的主要特徵。一個全然館藏電子化的電子圖書館,從書目紀錄到全文的圖書、期刊、報紙、地圖、樂譜等各種資料均以數位形式儲存在電腦的儲存媒介(如磁碟、光碟片、磁帶)中,並透過通訊網路,提供讀者作資料之搜尋、擷取與處理。本館在館藏電子化的努力主要有二:(1)學研相關的電子資源之引進,以及(2)特藏之電子化。分別描述如下:

一、學研相關的電子資源之引進
  本館的主要任務為滿足交大師生在教學、研究等方面的需求,而索摘資料庫和期刊乃是交大師生從事教學與研究時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1990年代中葉以來,因著電腦、多媒體、網際網路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WWW的蓬勃發展,有愈來愈多的資訊提供商(information provider)運用WWW提供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索摘資料庫等學研相關電子資源服務。為了提供交大師生迅捷便利、24小時全年無休的學研資訊,本館自1996年起即逐步引進WWW版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索摘資料庫等電子資源,並於本館建置了Elsevier SDOS、OVID OvidNet、CSA IDS、ISI WOS、EI Village/Compendex Web等系統的鏡錄站(Mirror Site)(註4)。本館在2000年共選訂了三千餘種電子期刊和近百種的索摘資料庫。

  引進電子資源時要注意的事項很多,如引進前的評估,以及引進後的推廣與教育等,茲將本館的相關經驗說明如下:

 (一)引進前的評估
  目前本館發展電子資源館藏的業務係由參考諮詢組和期刊組負責,其中參考諮詢組負責資料庫的選訂,期刊組則負責電子期刊的引進。電子資源的引進主要是根據系所的推薦和圖書館的經費來決定。為了讓電子資源之引進有依循的準則,本館訂定了電子資源館藏發展綱要,茲擇錄此綱要的重點,供同道參考:

  1. 資料庫的選訂由圖書館資料庫經費統籌運用,並以使用單位及圖書館互相分擔的方式進行採購。
  2. 資料庫的選擇以支援教學研究需要,且跨學科領域(跨兩個學院以上者)的書目性索摘為優先考慮;其次為配合浩然數位圖書館的建置發展,以能提供文獻全文的資料庫為次要重點。
  3. 各專門學科領域資料庫的選訂,由系所老師推介,並應視圖書館的軟硬體設備及經費狀況而定。
  4. 若專門學科領域之資料庫為跨系所使用,由相關系所及圖書館互相分擔所需經費;若資料庫為單一系所使用,則由該系所與圖書館分擔相關經費。
  5. 對於免費之電子期刊,由圖書館儘速主動向資訊提供商申請使用權,並鼓勵全校師生使用。
  6. 需付費之電子期刊,則由相關系所決定是否選訂,並由相關系所分攤所需經費。
  7. 每年評估資料庫與電子期刊的使用頻率,以作為增刪的依據。

  在引進電子資源(尤其是索摘資料庫)的過程中,本館常會遇到同一個電子資源會出現在多個資訊提供商系統中的情形(例如LISA資料庫在SilverPlatter和CSA等資訊提供商的系統中都有),此時本館會依據下列準則挑選要使用的資訊提供商系統,要注意到的是,價格的高低並非是本館優先考量的因素。

  1. 資料庫是單機或網路版?介面是DOS、Window、或是WWW?
  2. 資料庫本身是否提供全文資料?有無提供全文的價格差別及本校對此學科的需求性。
  3. 檢索介面是否簡易?
  4. 能否提供Linking的效益(例如能否與全文資料串連、能否連接館藏查詢系統)?Linking是否需要另外付費?
  5. 是否有任何Add-on Value?
  6. 資料庫的價格與每年漲幅為何?

 (二)舉辦教育訓練課程
  為了讓讀者熟悉電子資源的使用方法,使讀者能快速精準地查詢到所需資料,從而提升電子資源的使用率,本館參考諮詢組經常舉辦「電子資源的檢索技巧」訓練課程。訓練課程舉辦的方式有三:

  1. 每學期由系所預先約定開課時間:各系所可於每學期開學之初預先約定訓練課程時間,每次課程的講習對象為單一系所的師生,深入介紹適合該系所使用的電子資源。
  2. 讀者自定上課時間:讀者若想了解某些電子資源的使用方法,得以班級或實驗室為單位,或自行邀集數人,用電話或線上申請方式提出訓練課程申請,若人數達10人以上,參考諮詢組便會開課。
  3. 各研究所論文研討課程時間:若各研究所認為有必要,亦得請本館於所上論文研討課程中講解電子資源的檢索技巧。

  此外,本館也積極爭取CONCERT或資訊提供商的推廣訓練課程在本校舉辦,使讀者有更多的機會深入了解各電子資源的使用方法。有關電子資源的推廣,東海大學圖書館期刊組鍾素明組長的「東海大學圖書館推廣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的經驗:以Science Direct On-Site為例」一文也值得同道參考[5]。

 (三)提供各種連結電子資源的管道
  要讓讀者多用電子資源,當然首先要讓讀者知道有哪些電子資源可以用,因此提供各種連結電子資源的管道乃有其必要性。本館目前主要提供下列兩種連結電子資源的管道:

  1. 浩然數位圖書館網站(http://e-lib.nctu.edu.tw):以字母、學科主題(理工、商學管理、人文社會藝術、生物醫學、一般性資料)、學院等方式列出浩然數位圖書館所選訂的書目及全文資料庫。對每一資料庫,分別提供其網址、主題簡述、使用指引、收錄年份、查尋注意事項(例如proxy的設定、是否要安裝特殊軟體等)。
  2. 電子期刊資源服務網站(http://140.113.39.183/ejournal/):電子期刊常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有些是包含在資料庫中,有些則以單筆title可直接存取,這些不同的形式卻也常困擾著讀者:到底我有多少電子期刊可用?有鑑於此,本館參考諮詢組和期刊組把交通大學選訂的電子期刊作一整理,共約有三千餘種電子期刊(大部份均可指引讀者至該期刊的層次),並以網頁的方式,依刊名或出版社順序列出,且提供刊名關鍵字檢索功能,讓讀者可迅速掌握本館電子期刊館藏。每一筆電子期刊均列出刊名、ISSN、所屬資料庫名稱、選訂起始年月、是否需帳號密碼或用IP控管、期刊格式(只有電子版,或是紙本與電子版都有)、proxy設定需求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個網站的底層均有一套資料庫管理系統,我們把整理好的相關資料匯入此系統中,再以電腦程式發展查尋功能和產生所有網頁,由此系統中擷取資料。這樣做有二點好處:(1)便於資料的維護與一致性,(2)能夠依照需求、彈性地發展各項功能。

  另一種提供連結電子資源的管道就是將電子資源(尤其是電子期刊)匯入館藏目錄,讓讀者從OPAC或WebPAC中即可找到電子資源,並透過超連結直接串連電子資源。然而本館目前受限於WebPAC的功能,尚無法提供此一管道,但是我們相信這種情況很快就能改善,屆時我們擬師法美國Los Alamos[18],整合前述兩個網站和館藏目錄。

 (四)提供讀者加值服務
  提供讀者加值服務、讓讀者能夠更容易地使用電子資源是增加電子資源使用率的另一種管道。在此所謂的加值服務可能是電子資源系統附加的,也可能是圖書館自行發展的。

  舉例而言,目前大多數的電子資源都是以IP方式控管,如此一來,住校外的讀者便無法在住處使用。為了讓這些讀者無論何時何地皆能連線電子資源,以利研究的進行,本館現正研發將代理伺服器(proxy server)與本館自動化系統讀者帳號整合的機制,概念上,當讀者在校園外要使用本館訂購的電子資源時,讀者須將其WWW瀏覽器的代理伺服器設定到一部與本館自動化系統之讀者帳號整合在一起的代理伺服器,當讀者要透過此代理伺服器連線電子資源時,此代理伺服器會先跳出一個對話視窗,要求讀者輸入其在本館自動化系統內的帳號與密碼,若身分確認無誤,才允許讀者透過它使用電子資源(亦即僅有交大讀者方能使用此代理伺服器)。如此一來,不僅能讓讀者在校外使用電子資源,又不違反合約規範。

  此外,部分資訊提供商(例如Elsevier)為了讓讀者在校外亦能使用電子資源,開放了個人帳號/密碼(username/password)的申請,有需要的讀者只要向所屬圖書館申請個人帳號/密碼,便能夠在校外使用特定的電子資源。事實上有了個人帳號/密碼,資訊提供商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務,譬如說資料選粹服務(Elsevier SDOS就有此功能)。儘管開放讓讀者申請個人帳號/密碼能讓讀者更方便地使用電子資源,然而還是有一些圖書館對於是否要開放此項服務猶豫不決,原因主要有二:(1)怕讀者不當使用電子資源,(2)怕開放之後增加館員的業務負擔。對於第一個原因,圖書館無須太過憂慮,因為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環境下,不當使用是不可能完全杜絕的(資訊提供商也知道這種情形),館員只要負起「宣導電子資源的合法與合理使用,並在發生不當使用時能配合資訊提供商制止此項行為(見下一小節)」的責任即可。至於第二個原因,以下將本館開放讀者申請電子資源個人帳號/密碼的程序與大家分享:

  1. 在WWW上建立一申請個人帳號/密碼的表單(form),讓讀者線上填寫資訊提供商所要求的個人資料,如英文姓名、讀者證證號、單位、e-mail等。讀者填寫之後,只要按「資料送出(submit)」按鈕,便會以e-mail方式將申請單e-mail給本館參考諮詢組同仁。
  2. 本館參考諮詢組同仁在接到申請個人帳號/密碼的e-mail之後,透過自動化系統和其他輔助管道核對讀者資料。核對無誤後,用copy/paste的方式將申請單中的個人資料轉貼到資訊提供商系統的個人帳號/密碼申請表單中,完成作業程序。

  上述作業較煩瑣之處主要在核對讀者資料的部分,整個程序大約5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而本館每日的個人帳號/密碼申請大約只在5-7件。如果館員每天找個固定的時間(如剛上班時或要下班前)處理,其實花不了多少時間的。

  此外,整合檢索界面也是一種加值服務。儘管已經有許多電子資源可以使用,但讀者往往不知自己所要找尋的資訊在哪一個電子資源中,而且須面對許多檢索畫面和檢索的功能,讓讀者面臨許多使用上的壓力。因此,如何整合各個電子資源系統的檢索功能,提供一個簡單且親和力高的檢索界面實為當務之急。本館正在發展一套整合檢索界面(UniSearch),雛形系統(筆者戲稱為Version 0.8)約在2000年年底推出,屆時本館也樂意公開讓全國各圖書館使用。

 (五)宣導電子資源的合法與合理使用
  學校在訂購電子資源時與資訊提供商皆簽訂合約,合約內規範著讀者使用電子資源時的限制和權利義務,圖書館必須宣導這些限制和權利義務,以免因少數讀者違法或不當使用電子資源而導致全校遭到停權等處罰。比較常見的宣導方法是利用WWW建立說明檔(readme),告知讀者相關限制與條款。MIT圖書館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國內圖書館界效法,MIT圖書館在其網頁上告知讀者:「每一個讀者都必須確定僅將電子資源使用於個人、非商業用途,且不得從事有系統的下載、散佈或將相當比例的(substantial)資訊儲存起來」,且若某些電子資源有進一步的限制,MIT圖書館都有相對應的網頁說明,同道們可參考http://libraries.mit.edu/lists/ejrnls-short.html#terms

  那麼,什麼叫做不當使用(misuse or abuse)電子資源呢?國內曾經發生讀者以電腦程式自動到電子期刊系統中在短時間內下載大量全文資料(亦即前述MIT圖書館宣導事項中的"從事有系統的下載…"),因而造成對方系統不勝負荷,此即屬於不當使用電子資源的範圍。一般而言,電子資源廠商多會暫停該讀者所屬單位的使用權數天做為懲罰。

  由於電子資源系統與電腦及網路技術息息相關,讀者也較傳統出版環境更容易不當使用電子資源,因此圖書館須承諾採取適當的方式(如加強宣導)來避免讀者對電子資源的不當使用;若發生不當使用的情事時,也必須和資訊提供商共同制止此類行為。以本館為例,本館除仿照MIT圖書館在WWW上建立說明檔外,在圖書館利用指導課程或校園BBS中亦一再向讀者強調合法和合理使用電子資源的重要性。無可避免地,本館也發生過因讀者不當使用電子資源而被資訊提供商暫停使用權並要求解釋,在碰到這種情形時,本館處理的程序如下:

  1. 請資訊提供商提供不當使用電子資源之電腦的IP與使用時間。此IP可能為學校的proxy server或校園中某一電腦。若為前者,則請本校計算機中心從proxy server的紀錄檔中知道真正不當使用電子資源的電腦IP。
  2. 知道不當使用之電腦的IP後,再請計算機中心根據透過網域名稱(domain name)的註冊資料查出該部電腦的所在(實驗室或宿舍),並進而找到該部電腦的管理人。
  3. 請該部電腦的管理人提出解釋並要求其撰寫道歉函,必要時由圖書館向其指導教授或導師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4. 將道歉函轉寄給資訊提供商,並說明本館處理程序。

  有關電子資源的合法與合理使用,亦可參考筆者「電子出版與圖書館資訊共享聯盟」一文[4]。

二、特藏之電子化
  除了引進學研相關的電子資源之外,本館亦致力於特藏的電子化與相關系統研發。截至目前為止,本館業已完成「交大碩博士論文全文檢索系統」(註5)。「交大教職員著作目錄資料庫」亦預定於2000年年底上線。

  除了將學校的教職員著作或碩博士論文等學術性資料電子化之外,各館尚可考慮與地方文史單位合作,收集地方風俗民情、歷史資料…等成為特藏,並將其電子化,台灣大學的淡水河溯源數位博物館(http://mars.csie.ntu.edu.tw/tamsui/)便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在這樣的概念下,本館這兩年來積極推動「台灣地區藝文作家原作徵集計畫」,並建置台灣民間藝術家數位藝術博物館(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讓全球人士得以透過網路賞析台灣民間藝術之美,茲將此計畫與目前初步成果敘述如下:

  交通大學近年來積極提倡人文關懷與藝術教育,以均衡校內科技教育與人文藝術教育的共同發展,更希望能夠為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傳承盡一份責任,為此,本館於1999年年初籌劃「台灣地區藝文作家原作徵集計畫」,積極進行台灣地區藝文作家之創作原稿的徵集工作。內容涵蓋文學、書法、繪畫、漫畫、雕塑、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創作型態之原稿,並成立「台灣地區藝文作家原作特藏室」,以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創作原稿。台灣地區藝文創作家原稿的蒐藏,除具有保存文化資產、提升文化藝術氣息的功能外,並可作為了解台灣地區文學與藝術創作脈動之研究,因此兼具了歷史與時代意義。此外,本館更以建置數位圖書館之技術與經驗,將典藏之原作原稿予以數位化,以提供有興趣的讀者,透過網路得以共享此珍貴的資源。目前此計畫第一個對象是我國的國際級雕塑大師─楊英風,交通大學圖書館亦以楊教授的創作為主軸,向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申請「台灣民間藝術家數位藝術博物館之建置─以楊英風數位美術館為例」計畫,並獲選為該專案第二年之主題計畫,自2000年1月開始執行,目前楊英風數位美術館(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的建置已初具雛形[1]。

參、電子化作業

  在圖書館中,資料採訪徵集、分類、編目等業務是屬於技術服務的範圍,所謂的電子化作業,指的即是運用電腦與網路科技來從事圖書館技術服務,主要目的在於提升館員工作效率和品質,以及做為業務與決策參考的依據。事實上,館員們對於電子化作業一點都不陌生,例如許多編目館員所採用的轉錄編目(copy cataloging)即是電子化作業的一項(當然,圖書館自動化也是一種電子化作業)!以下再舉幾項本館逐步實施的電子化作業:

  1. 複本查驗:本館在圖書採訪作業中,常以書商的出版清單為依據,從中挑選欲採購的書籍。為避免購置複本,過去館員必須藉由自動化系統逐筆查驗複本。因為目前有一些書商已經將其書籍清單存成電子檔,為減輕館員複本查驗的工作負擔,本館便撰寫了程式,協助館員批次(batch)查驗複本。
  2. 複本添購:有些時候,圖書館不得已還是得購置複本,以滿足讀者借閱和教學研究的需求。但是,要如何判斷是否該購置複本呢?自動化系統的借閱與預約紀錄便是一個很好的依據。例如,我們可以從過去一年的借閱與預約紀錄中發現那些書是熱門書(被借閱的次數最多)、哪些書常常有很多人排隊預約(wait in the reservation list),這些書便是圖書館可以考慮添購複本的對象。更進一步看,圖書館在添購複本時並不能只單單考量熱不熱門,例如,Office 2000的相關書籍在Office 2000剛推出來時一定很熱門,或許也有很多人排隊預約,但是這些書的熱門週期往往只有半年或一年的時間,若是圖書館買了太多複本也不適當。近年來,電腦科技和企業界蠻流行知識發掘(data mining or knowledge discovery)的,而知識發掘的技巧正可以用來分析各類型書籍的熱門週期,做為複本添購的依據之一。
  3. 期刊簡明館藏產生:本館自動化系統中的期刊館藏是採用單期(issue)著錄的方式,而國科會科資中心所彙整的全國期刊聯合目錄卻是以簡明格式著錄館藏,因為館藏格式不同,所以本館有好幾年都未將期刊館藏送交科資中心彙整,但是本館這兩年來負責全國期刊聯合目錄暨館際合作系統的發展,若是在全國期刊聯合目錄中找不到本館的資料,那可是一件十分丟臉的事,所以本館期刊組再怎麼樣也要想盡辦法產生簡明館藏。然而要用人工產生簡明館藏乃是一件非常繁重且容易出錯的工作,為此,本館撰寫了一個產生期刊簡明館藏的程式,將自動化系統中單期著錄的期刊館藏整合成簡明館藏,再由館員執行核對的工作,節省了館員不少時間。

肆、電子化服務

一、電子化服務的趨勢
  圖書館的一切作為都是要為讀者提供良好的服務,協助讀者獲取資訊、運用資訊,從而產生知識。讀者服務的範圍極廣,舉凡圖書流通、館內閱覽、以及參考服務等皆是。所謂的電子化服務,指的是運用電腦與網路科技來從事圖書館讀者服務。筆者認為電子圖書館時代的讀者服務應朝向個人化與群體化二方面來發展:

  1. 個人化:因為每個讀者都有其特別的資訊需求,圖書館的服務應視每個讀者為不同的個體,儘量去滿足每一讀者個別的資訊需求。個人化服務的特性主要有三:(1)量身定做的服務(customization)─隨讀者的需求調整服務,(2)有效果的服務(effectiveness)─提供的服務切合讀者的資訊需求,以及(3)有效率的服務(efficiency)─有效率地提供符合讀者資訊需求的服務。
  2. 群體化:知識的產生有時並非光靠單一的個體就能達成的,而是得藉由具有相同興趣、專長的個體彼此激發靈感、分享心得和知識方能加速知識的產出,此即所謂社群(community)的概念。

  表面上看來,個人化和群體化似乎是互斥的,但實際上對圖書館的服務而言,卻是一體兩面。Figure2所示為一個將個人化與群體化結合的電子化服務概念圖。其主要構成元素包含:

  1. 館藏/服務資訊:包含圖書館的實體或虛擬館藏,以及所提供服務的資訊。例如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數位圖書館系統、藝文活動、或者其他自行發展的系統。
  2. 讀者概況(user profile):記載每位讀者的資料,做為個人化服務的主要依據。讀者概況中可包括讀者之個人興趣、借閱歷史、學科領域、檢索歷史...等等,而這些資料的來源主要有二:(1)由讀者人工填寫,(2)運用電腦科技推導。以個人興趣而言,讀者可用關鍵字詞描述其興趣,也能夠由系統自動根據其個人借閱歷史推導(例如,若一位讀者曾經借閱過金庸、古龍、獨孤紅的小說,系統即可推斷武俠小說乃是此位讀者的興趣之一)。
  3. 個人化服務(personalized service):有了館藏/服務資訊以及讀者概況之後,便可提供讀者個人化的服務。其概念是運用索引和過濾的機制(information indexing/filtering mechanism)將館藏/服務資訊和讀者概況加以比對,然後只將讀者有興趣的館藏/服務資訊提供給讀者。只要大家多發揮想像力,圖書館所能夠提供的個人化服務是無窮無盡的,舉例而言,個人化新書通報、演講與藝文活動通報…等皆是。想想看,當圖書館邀請楊牧來演講時,若能夠把演講通報傳達給一位常常借楊牧詩集的讀者,對這位讀者而言,圖書館是不是提供了一項很貼心的服務呢?
  4. 群體化服務(controlled sharability):由讀者們組成社群,分享彼此的想法、興趣與心得。例如,當某位讀者借閱一本書時,系統會向這位讀者推薦其他借過同本書的讀者常常借閱的書籍。基於私密性(privacy)的考量,群體化服務通常都必須有所控制(under control)。
結合個人化和群體化的電子化服務

Figure2 結合個人化和群體化的電子化服務

  接下來,筆者將介紹本館在電子化服務所做的一些努力。

二、館藏舉隅
  交通大學是以電機資訊、理工為核心的大學,為涵養交通大學師生的藝術氣息,在本館內著實也收藏了不少美術、音樂類的書籍。因為在網際網路、電子圖書館時代,人與人透過網路互相分享知識、心得已是一普遍的現象,本系統之設計即以此現象為基礎,希冀針對本館美術及音樂性的書籍提供一個讀者和館員間交流的管道,達到前述群體化服務的目標。館藏舉隅的功能主要是針對館內美術及音樂書籍提供讀者以下功能:

  1. 一般及進階檢索:提供讀者以作者、書名、出版年代等條件進行檢索,讀者可由檢索結果串連至本館館藏系統檢視詳細資料。
  2. 類別式分類查詢:提供讀者以中國圖書分類法階層式地瀏覽音樂與美術類書籍。例如,依照中國圖書分類法,音樂類書籍畫分為音樂總論、樂理技巧、歌曲...等類別,歌曲又細分為宗教歌曲、民謠…等,在館藏舉隅系統中便提供讓讀者依此階層瀏覽的功能。
  3. 書籍內容簡介:讓館員針對某本書籍介紹其內容。
  4. 發表心得:讓讀者或館員針對某一書籍發表其心得。讀者發表的心得須經過館員審核。

  值得一提的是,館藏舉隅是本館自動化系統的加值服務,因為所有的檢索、類別式分類查詢均是從本館自動化系統中擷取資料。未來,本系統擬進一步與網路書店連結並加入線上讀書會的功能。館藏舉隅的網址為http://140.113.39.175

三、線上參考諮詢台
  大學圖書館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充分支援教學與研究所需要的書和非書資料,並輔導讀者有效率地找尋資料、及利用圖書館資源,以利讀者研究工作的進行。為達成上述任務,本館設有參考諮詢組。目前本館因人力不足關係,僅能於上班時間提供參考諮詢服務。但因開館時間長、以及慣於使用網路的人口特性,為了能在非上班時間亦可提供諮詢服務,是以參考諮詢組乃有線上參考諮詢台的構想,期能在網路上提供給讀者另一個解答問題的管道。

  在設計上,線上參考諮詢台分為靜態與動態等二部份。在靜態方面是由參考諮詢組同仁蒐集彙整圖書館利用、各式類型文獻取得途徑…等資訊,以提供讀者資料尋找與圖書館資源利用之相關知識;動態部份,則設置有「我要問問題」單元,讓讀者提問,並由參考諮詢組同仁負責回答。

  以下茲概略敘述線上參考諮詢台的內容:

  1. 如何掌握研究資源:掌握研究資源,即是講求如何有效利用圖書資源來幫助教學研究的進行。此項目館員整理出多年的教育訓練經驗,有系統地引導讀者利用館藏和資料庫,以及教育讀者各種不同資料類型的找尋途徑。
  2. 資料庫使用指引:本校選訂(或免費)的資料庫大部分均可讓讀者在校園內直接連線使用,為了隨時解決利用資料庫時的各種操作問題,此項目整理出數位圖書館中的各資料庫使用指引,以達到自學的功能。
  3. 如何取得資料原文:資料找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取得資料原文,但各種不同的資料類型、及國內外的文獻都有不同的找尋管道。此項目以流程圖的方式,將如何取得原文的流程簡單明瞭地表示,讓讀者一目瞭然,可採何種途徑取得資料。
  4. 圖書館利用指導課程:本館每學期均會開設圖書館利用指導課程,若讀者想要透過課程一系列的指導,可於此了解圖書館課程的最新動態。
  5. 我要問問題:如果讀者想詢問的問題不在於如何找尋資料,而是在於圖書館的其他問題,在線上參考諮詢台亦提供一互動的管道,可讓讀者提出問題。不過參考館員一樣會依據過去的經驗,整理出最經常被問之問題與解答,給讀者參考,希望別人問題的答案可縮短讀者疑問的時間。若讀者還是無法獲得答案時,即可發出問題,請館員回答。參考館員在收到問題後,會儘快回答讀者的問題。我要問問題的設計主要參考國外多套線上參考諮詢系統(virtual reference desk)[23]以及教育部各層級圖書館自動化網路系統軟硬體規範[13]中參考服務暨文獻傳遞模組單元。讓讀者線上輸入問題內容、用途、服務類型、資料類型、回覆時限等,由參考諮詢館員負責答覆。讀者的問題與館員的解答並儲存於資料庫中,讓館員得以後續整理為常問問題(FAQ)供讀者瀏覽及查詢。未來我們亦擬實作自動化線上詢答系統,運用人工智慧、知識發掘等技術由系統自動回答讀者的問題或自動串連至相關的網路資源。

  現階段線上參考諮詢台已將前述1-4發展完成,我要問問題則暫時讓讀者的問題以e-mail方式傳遞給館員,目前本館正積極將其修改為符合前述5中說明的功能。線上參考諮詢台的網址為http://www.lib.nctu.edu.tw/ref/reference.html

 (一)研究小間預約系統
  本館設有48間研究小間供讀者長時研究使用,由於研究小間性質特殊,故未將其視為館藏納入自動化系統管理,而是由典閱組同仁輪流處理,以紙本登記研究小間的借還紀錄,所有檢驗權限與計算日期等動作均由負責同仁人工處理,既費時費力又易出錯,因此才有開發研究小間預約系統的構想,以輔助研究小間的借用作業。

  研究小間預約系統的主要目標在改進下列原先人工作業與紙本紀錄上的缺點:(1)不易檢驗同一讀者是否重覆借用(已借一間又要借另一間);(2)該讀者是否已被停權(圖書借閱違規),需另行使用自動化系統作檢驗;(3)須每日檢查是否有讀者預約後未如期借用,或借用後未真正使用,如有此情況時須作紀錄,並以e-mail通知對方,頗費人力;(4)核准借用期限及暫停借用期限由人工計算,較為煩瑣;(5)紙本紀錄理應保持單一,但實際作業上又得在工作人員間傳來傳去,不易保存;(6)難以調閱讀者借用的歷史記錄。

  目前系統已初步發展完成,初期讀者仍須以書面申請,館員核准後再輸入系統中,未來我們預計將開放讓讀者線上預約。

 (二)個人化數位圖書資訊環境─PIE@NCTU
  隨著資訊數位化的技術逐漸成熟及網際網路的盛行,幾乎各式各樣的資訊都能經由網路取得。在圖書館方面,數位圖書館的建置亦成為一股無可扼抑的風潮。但是資料繁多且容易取得的環境卻往往令使用者無法正確且快速地取得所需資料,而個人化資訊環境概念的提出正是為了解決前述的困難。

  現今不少系統已逐漸將個人化資訊環境納入其中。如搜尋網站中的MyYahoo![22]、MyKimo[21]等等;數位圖書館方面則有:MyLibrary[16]、MyLibrary@NCSU[20]、MyGateway[19]等。上述這些系統主要是提供個人化環境的設定,讓使用者依據自己的喜好來排列組合其使用環境,但是在查尋功能部分並沒有做到個人化,也沒有辦法判斷並記錄使用者的興趣。

  有鑑於個人化資訊環境乃是網際網路環境下無可避免的趨勢,本館自2000年年初即積極將個人化資訊環境的概念應用在圖書館中,現正進行交大個人化數位圖書資訊環境(PIE@NCTU)的雛形設計,預計於2000年年底前開放讀者使用。PIE@NCTU具有以下特性:

  1. 架構在WWW下,提供一友善(user friendly)的使用者介面,讓讀者很容易地使用本館的各類型數位化資源。
  2. 針對使用者需求給予個別的使用環境。
  3. 動態偵測讀者興趣,協助讀者尋找交大圖書館館藏。
  4. 提供資訊選粹服務,根據讀者興趣,定期通知讀者有興趣的新進資訊。
  5. 提供跨平台書籤功能,方便讀者利用館藏資源。

  從讀者的觀點來看,PIE@NCTU是一個提供個人化服務的WWW網站。PIE@NCTU與本館自動化系統中之書目、館藏、讀者個人資料等資料庫均已串連,交大師生只要使用其在圖書館自動化中的帳號、密碼成功登入系統後,便能享有PIE@NCTU提供的各項個人化服務,包括:(1)個人化搜尋引擎,(2)個人書籤,(3)個人資訊選粹服務,(4)知識分享與網路讀書會,(5)個人化桌面,(6)個人通告等。以下茲概略描述這六項服務:

  1. 個人化搜尋引擎:PIE@NCTU提供一個以關鍵詞為索引的搜尋引擎來搜尋交大館藏。此搜尋引擎運用資料擷取(Information Retrieval)的技術,並可根據使用者興趣,找出最適合使用者的檢索策略,以提高檢索結果的正確性。此搜尋引擎提供下列三種檢索方式:(1)一般查尋:以關鍵詞為索引的一般查尋功能;(2)興趣查尋:根據使用者的興趣查尋,能夠把跟使用者當次查尋有關且使用者曾經用過的關鍵字詞找出來,輔助讀者尋找交大圖書館館藏並排列檢索結果;(3)擴充查尋:在查尋當中把和讀者興趣關鍵詞相關的關鍵詞也納入檢索範圍,此種作法可將和讀者檢索策略相關的資料一併找出。
  2. 個人書籤:PIE@NCTU提供兩種跨平台的書籤功能:「個人興趣書籤」及「個人檢索策略書籤」。「個人興趣書籤」讓使用者紀錄感興趣書目的超連接、及使用者的註解。「個人檢索策略書籤」讓使用者紀錄常用之檢索策略。
  3. 個人資訊選粹服務:建立個人興趣檔後,個人化資訊環境即可實作資訊選粹服務。PIE@NCTU所提供的個人資訊選粹服務會定期比對新進資訊和使用者當時的興趣關鍵字詞,以萃選出使用者有興趣的資訊。目前PIE@NCTU已經實作完成個人新書通報,未來將繼續發展其他的個人資訊粹選服務(如個人藝文活動)。個人新書通報的作法是:如果新進書刊中的關鍵字詞和讀者當時的興趣關鍵字相符合的話,則將此新進資訊視為讀者有興趣的資訊,由系統通知使用者有此新進資訊。至於讀者有興趣的關鍵字詞可由系統學習而得,亦可由讀者自行輸入。
  4. 知識分享與網路讀書會:PIE@NCTU中的個別使用者可組成群體,彼此分享群體成員的學習心得、搜尋策略...等,藉此促進知識分享,激發更多學習的想法。
  5. 個人化桌面:PIE@NCTU提供個人化桌面設定,讓使用者能夠動態改變使用介面。在設計上,我們是將整個使用環境依不同功能劃分成幾大類,各類別中含有子集合,然後以選單讓使用者點選希望出現在自己使用介面上的項目與功能,以達到動態改變介面的要求。PIE@NCTU提供的類別包括: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導覽、館藏查尋、資料庫查尋、新書通告、借閱狀況、檢索介面、系統公告、圖書館連結等。
  6. 個人通告:PIE@NCTU會個別通知和讀者有關的訊息,如圖書館公告、還書逾期通知等。在逾期通知方面,PIE@NCTU是和交大館藏系統連結,以取得讀者借閱狀況的相關資訊。一旦使用者已逾期或將逾期,則在使用者登入系統時提醒使用者。

  除了前述一般使用者的服務之外,PIE@NCTU尚設計有管理者介面,讓館員能夠維護PIE@NCTU。經由PIE@NCTU所提供的管理者介面,圖書館員能管理網站的桌面選項(如:圖書館服務、圖書館導覽、館藏查尋、資料庫查尋、新書通告、借閱狀況、檢索介面、系統公告、圖書館連結等)、編修圖書館公告(如:開館閉館通知、圖書館訓練課程通知、藝文活動通知等)。這些選項除了能依各讀者的設定顯示於個人使用環境上,系統還會依使用者喜好寄發相關通知給讀者。此外,在PIE@NCTU中,偵測使用者興趣、寄發新書通報及圖書館通告都是利用系統依一定時間週期自動執行的,因此在管理介面亦提供館員更改週期的機制。

陸、結語

  電子圖書館之終極目的在於運用最新的電腦及網路科技,輔助圖書館業務之執行與滿足讀者需求,並加速讀者知識的產出。電子圖書館的構成要素有三,即電子化館藏、電子化作業、電子化服務。

  本文以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經驗為主軸,從實務上探討落實電子圖書館的可行途徑,本文並指出從傳統圖書館到電子圖書館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藉以激勵圖書館從業人員逐步邁向電子圖書館。由交通大學圖書館的經驗可以看出,諸如電子館藏的連結管道、電子資源的加值服務、複本查驗、複本添購、期刊簡明館藏產生、館藏舉隅、線上參考諮詢台、研究小間預約系統、PIE@NCTU等皆與本館自動化系統連結,因此我們可以說電子化館藏、電子化作業、電子化服務三者又以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為核心。事實上,自動化系統中包含所有書目、館藏和讀者資訊,以及所有借閱、預約紀錄,實為一豐富的寶藏,藉由知識發掘的技術,將能從自動化系統中挖掘出許多值得圖書館執行業務和服務的參考。

致謝

  本文之完成有賴交通大學圖書館參考諮詢組李美燕組長的提供意見,以及本館所有同仁的勇於實現電子圖書館理念。特別要感謝所有數位圖書資訊組同仁,謝謝大家接受我的「荼毒」,交通大學圖書館方能逐步走向電子圖書館。

【註釋】

  • 註1:原文為"Digital libraries are organizations that provide the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specialized staff, to select, structure, offer intellectual access to, interpret, distribute, preserve the integrity of, and ensure the persistence over time of collections of digital works so that they are readily and economically available for use by a defined community or set of communities."
  • 註2:原文為"Digital libraries are the digital face of traditional libraries and include both electronic (digital) as well as print and other (e.g. film, sound) materials."
  • 註3:原文為"In reality, digital libraries will not be a single, complete digital system that allows users to promptly access all information, for all disciplines, from anywhere around the world. Instead, they will most likely be a collection of disparate resources and disparate systems, catering to specific communities and user groups, crea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They also will include, perhaps indefinitely, paper-based collections."
  • 註4:本館建置鏡錄站的相關經驗並於1998年起協助國科會科資中心組織之「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CONCERT)」,為國內圖書館界服務[2][3]。
  • 註5:因國家圖書館於88學年度起執行碩博士論文全文呈繳作業,基於避免同學上傳二次全文和配合國家整體作業的考量,本館於88學年度乃採鼓勵同學將論文上載至國家圖書館研發的系統。國家圖書館亦承諾日後會將交大論文資料轉出給本館匯入交大碩博士論文全文檢索系統。

【參考文獻】

  • [1]柯皓仁,楊維邦,「網路時代的楊英風藝術傳播-楊英風數位美術館」,楊英風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交通大學與楊英風藝術研究中心主辦,(2000/10)。Available at http://yuyuyang.e-lib.nctu.edu.tw/about_yuyuyang/2-5-12.shtml
  • [2]張清沼,石美玉,「全國學術電子資訊資源共享聯盟概況」,圖書與資訊學刊,第33期(2000/05),頁26-37。
  • [3]柯皓仁,黃明居,「國科會數位圖書館建置計畫-電子化資源之建置與研發」,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6卷3期(2000/03),頁47-60。
  • [4]柯皓仁,「電子出版與圖書館資訊共享聯盟」,電子出版與圖書館學術研討會,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圖書資訊學系與圖書館主辦(2000/03),頁172-190。
  • [5]鍾素明,「東海大學圖書館推廣電子期刊全文資料庫的經驗:以ScienceDirect On-Site為例」,(1999/11)Available at http://www.stic.gov.tw/fdb/tr/speech.html
  • [6]陳亞寧,「另類圖書館:電子圖書館綜觀」,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卷3期(1999/03),頁141-150。
  • [7]吳政叡,「電子圖書館時代的大學圖書館」,大學圖書館,1卷2期(1997/04),頁111-122。
  • [8]薛理桂,「美英兩國電子圖書館之發展:兼論我國發展之途徑」,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3卷3期(1997/03),頁23-33。
  • [9]吳政叡,「淺談電子圖書館的發展」,圖書館學刊,25期(1996/06),頁23-31。
  • [10]王宏德,「虛擬圖書館與網際空間」,國家圖書館館刊,85年第1期(1996/06),頁27-48。
  • [11]陳亞寧,「化危機為契機:試論虛擬圖書館對圖書館界的衝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第54期(1995/06),頁61-73。
  • [12]胡述兆,吳祖善,圖書館學導論,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11月二版二刷),頁1。
  • [13]各層級圖書館自動化網路系統軟硬體規範:http://www.edu.tw/moecc/rs/libauto/project/89nccu/
  • [14]Cleveland, G. (1998), "Digital Libraries: Definitions, Issues and Challenges", UDT Occasional paper #8. Available at http://www.ifla.org/VI/5/op/udtop8/udtop8.htm
  • [15]Cleveland, G. (1998), 出處同[14].
  • [16]Cohen, S., Fereira, J., Horne, A., Kibbee, B., Mistlebauer, H., and Smith, A., "MyLibrary: Personalized Electronic Services in the Cornell University Library", D-Lib Magazine, April 2000.
  • [17]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 (1998), "A Working Definition of Digital Library", Available at http://www.clir.org/diglib/dldefinition.htm
  • [18]Knudson, F. L. Sprague, N. R., Chafe, D. A., Martinez, M. L.B., Brackbill, I. M., and Blake, M. E. (1999), "Leveraging the MARC Record: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 Journal Web Pages," Serials Review, 25(3):1-11.
  • [19]My Gateway a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ttp://www.lib.washington.edu/resource/help/MyGateway.html
  • [20]MyLibrary at NCSU:http://my.lib.ncsu.edu
  • [21]MyKimo:http://my.kimo.com.tw/
  • [22]MyYahoo! : http://my.yahoo.com/
  • [23]Virtual Reference Desk:http://www.vrd.org/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