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少年小樹之歌》讀後感

文:林雪(北投稻香讀書會會員)

著 者: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
譯 者:姚宏昌
出版者: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一年七月

  本書是描述一位五歲雙親就過世,和屬查拉幾族的爺爺奶奶,在美國東部查拉幾山區木屋中生活的「小樹兒」的少年故事。書中生動地描寫了山居的生活狀況,洋溢著親情、友情、人與自然萬物融合為一的真善美感情,不僅動人心弦且頗具啟發性,書中有幾個特點,讓我印象深刻,願和大家分享:

一、動物人名化;人名動、植物化

  文中動物都以人名來稱呼,如:老鷹「泰坎」、山豹「帕可」、獵犬「毛德」、驢子「老山姆」、狐狸「史利克」等。而人名卻加上動、植物名,如「柳樹」約翰、「松樹」比利、「浣熊」傑克、邦妮「蜜蜂」(他的祖母)等。

  這是本書的特色,充滿童話趣味,讓人有與大自然融而為一的親切感。

二、擅長譬喻、擬人化修辭

  文中著者措辭造句的高超技巧,文辭運用的妥切美妙,自不在話下;其中描寫大自然景物,更用了很多新穎獨特的譬喻及擬人化修辭,如:「生命的汁液在樹幹裡流動,樹木膨脹得就像是待產的婦人」;「黑夜的殘影在朝陽的大舉進攻下,一步一步地向山谷退去」;「星光騎在漣漪和水花上,在小溪裡跳躍」;「山脊上那些光禿禿的樹,它們僵硬地伸出削瘦的枝幹,向天空抗議季節變換的無情」;「山中的雨,就像是一個即將臨盆、疼得用手緊緊勒住床單的媽媽,臉上流下的興奮淚水」;「季末的最後一點豔陽,慵懶地拖著它的裙襬,緩緩走下舞台」等等。

  這種訴諸人類情感及想像的譬喻、擬人化修辭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具人情,本無生氣的東西有生氣,不僅精確而鮮明地表現出著者的意象,也創造一個親切、生動的世界,增加文章的情趣。

三、寓教育於生活

  爺爺、奶奶教導小樹兒,採取的是「生活教育」,如奶奶教他認字,爺爺教他採集野菜、野果、捕捉獵物,學習如何在大自然中獨立生存;在〈回到過去〉中讓他了解一些查拉幾族的歷史;〈在山中渡過的一夜〉中,爺爺教他露宿山中、欣賞大自然的美籍印地安人的一些生活方式;在〈柳樹約翰〉中,教他播種要留心注意那些事情,及敲彈測試西瓜是否成熟等。他們沒有因為小樹兒年紀小、失去雙親,就一味溺愛,反而要他幫忙做事,從工作中得到零用錢及經驗、智能。如〈爺爺的買賣〉中,教他如何釀酒、背酒去銷售,讓他成為合夥人,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在一次引開執法人的事件後,爺爺還讚賞說:他恐怕沒法子做得像小樹兒一樣好,小樹兒快要成為山裡頭最優秀的威士忌釀酒人了。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種讚美及鼓勵是相當重要的,可培養他的信心和自尊。〈和基督徒做生意〉中,爺爺說:「唯一能讓你學習的方法,就是讓你自己親自嘗試去做。如果我不讓你買那頭小牛,你會一直惦記著說牠應屬於你;要是我答應你買那頭牛,你又會怪我沒看清楚,才會讓你買到一頭快死的牛,你必須從這件事中學得一點教訓」。爺爺的意思是:人的遭遇正是自我成長的礪石和教材,人必須從失敗的教訓中習得待人處世的方法。〈上教堂〉中,爺爺說:「給一個人魚,不如教他釣魚。如果你只是給予他現成的幫助而不教他什麼,那樣的話,你只會毀了那個人的一生,剝奪了他所有發展的空間和特質」。教一個人自食其力,讓他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他將可活得好、又有尊嚴。

  這種寓教育於生活、從做中學的教育方式,值得現代父母效法。

四、睿智的人生哲理:

  書中爺爺奶奶對小樹兒說的一些話,見解獨特,而且充滿人生哲理,有醍醐灌頂的作用,如:

(一)親、愛、了解
  在〈我愛妳,邦妮蜜蜂〉中,爺爺跟奶奶說:「我親妳,邦妮蜜蜂」,他真正的意思是「我愛妳」。奶奶常問:「你親我嗎?威爾斯」。爺爺答道:「我親妳」,這時他的意思是「我了解妳」。對他們來說,「愛」和「了解」是完全相同的事。奶奶說:你如果不了解一樣東西的話,你根本不會愛上它;對那些根本就不了解對方,卻口口聲聲說自己愛他們的人,那是完全行不通的。爺爺奶奶彼此「了解」,他們之間擁有「愛」,所以他們才會用「親」來代替「愛」、「了解」。

  爺爺說:過去「親戚」的意思是指任何能與你相互了解的族人,而它真正的含義是「我所愛的族人」。但後來人變得愈來愈自私,最後只把它限定在有血緣關係的人身上,事實上「親戚」的意思不只是這樣。

  以上的見解,既新穎又獨特,開我茅塞,提供另類的思考。

(二)施與受
  在〈上教堂〉中爺爺說:有些人偏好施捨,因為這樣可讓他們覺得自傲,認為自己要比那些受施捨的人高級。有些傢伙利用施捨者的虛榮心來養活自己,他們情願趴在地上學狗兒叫,為「虛榮先生」當獵犬,也不願站起來做自己的主人。但在〈路口小店發生的一件事〉中,當佃農爸爸用枝條狠狠抽打小女孩、丟回奶奶為小女孩做的鹿皮便鞋,並說:「我們不接受任何人的憐憫」時,爺爺說:他覺得那個男人根本病了,他用鞭子打他女兒,不准她喜歡那些他們買不起的好東西,「自傲」是他唯一的財富,但是他用錯地方了。

  「施與受」要如何才得宜?值得思索。

(三)肉體心靈與精神心靈
  〈在秘密小巢〉中,奶奶說:人類的身體裡有兩種心靈─肉體心靈和精神心靈。人類利用肉體心靈在這個世界生存下去,但一個人如果光用肉體心靈思考,他的行為會變得貪婪而卑賤,他的精神心靈就會縮小到只剩下和山胡桃一般小;當軀體死亡時,肉體心靈也跟著死了,但精神心靈卻永遠存在;若你喪失了精神心靈,肉體心靈就會完全佔據自己的軀體,「活死人」就是這麼變成的。而唯一可以鍛鍊精神心靈的方法,就是用它來體會事物的內在,但必須先掙脫貪婪還有肉體心靈的束縛。

  我們常說「這個社會病了」,那是因為現代人太注重肉體心靈,導致精神心靈迷失,已為社會帶來紛亂和衝突,奶奶的這番見地,不啻是當頭棒喝。

(四)大自然的規則
  在〈大自然的規則〉中,「老鷹泰坎把跑得慢的鵪鶉給抓走,跑得慢的鵪鶉就沒機會生下和牠一樣跑不快的孩子。泰坎也捉田鼠,這樣就不會有太多的鵪鶉蛋被田鼠偷吃。」爺爺說:「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你只能拿你需要的東西。就像獵鹿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獵取最強壯的那一頭,你反而要抓瘦弱並且跑不快的鹿,這樣強壯的鹿才能繁衍強壯的後代,你以後才會有更好的鹿肉可吃。」這是「食物鏈」和「物競天擇」、「優生學」的理念。

  「人類也像蜜蜂一樣,總是貪取多過自己應得那一份的東西,他們從別的人那兒奪取,戰爭便發生了。」在〈有驚無險〉中,「印地安人從不為了娛樂而捕魚或獵殺動物,他們做這些事只是為了食物。」爺爺說:「為了娛樂而殺害生命,是全天下最愚笨該死的事」。「只要你跟森林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不去破壞它,它就會供給你生活所需的一切」。

  人本來是生於自然的,事實上,大自然本身就存在著「優勝劣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自然規則。如果能遵循自然規則,和大自然及所有人類和平共存,不因貪多務得的野心而任意爭奪、戕害、殺戮,這世界將是美好的。可是人類卻以萬物之靈的姿態,君臨大地,不僅大肆的掠奪、凌虐、破壞大自然萬物,結果造成動植物瀕臨絕種,大自然反撲,人類也彼此自相殘殺。爺爺有關大自然規則的這些話,是否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除了以上四點讓我感受深刻外,他們和松樹比利、柳樹約翰及魏思先生之間的友情,也讓我感動。而〈小山谷裡的農田〉中,老黑人、獨腳男人、小女孩們和中士的辛勤開墾、悲慘下場;及〈天狼星〉中小樹兒在孤兒院的生活情形,更令人泫然欲涕。現代人生活富裕,不容易覺察一切得之不易,也不再重視生活中應懷抱感恩和珍惜的心情,而著者珍惜和爺爺、奶奶走過的每一個日子裏所遇見的每一件事,在當前科技化、機械化,人與人、人與自然愈來愈疏離的世界,《小樹之歌》無疑地是一股足以洗滌人心的清流。著者奶奶說: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美好的事物才能在這個世界散播開來。所以我逢人就推薦,希望大家都能閱讀《小樹之歌》,來一趟「心靈的桃花源」之旅。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