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一段永不消失的記憶—評《眷村物語》

文:李震洲(考選部參事)

著 者:風信子﹙酆台英﹚
出版者:百巨國際文化事業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眷村」是一種特殊族群、文化的聚落組合,它源自於民國三十七、八年間,中央政府各機關及部隊相繼播遷來到臺灣,追隨政府同時抵臺的尚有為數近百萬人口的大陸各省份外省籍軍民同胞,其中又以軍人及軍眷佔多數。由於當時政府財政困難,實無餘力去安置這些軍人家屬,於是就在軍營附近就地撥用公有土地,由各部隊以最簡陋的建材建造大批可供棲身的瓦房小屋,這些房舍對於倉促來臺舉目無親的外省同胞而言,是提供他們一個足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在國民黨長期統治時期,竹籬笆之內的眷村因為特殊的職業、族群、政黨屬性等原因,使得眷村成為國民黨的超級鐵票區,相對的反對黨勢力則根本難越雷池一步。惟近些年來由於老一輩忠黨﹙國民黨﹚愛國﹙中華民國﹚的榮民伯伯和他們的老伴,因為年事已高逐漸凋零;加上新黨、親民黨相繼從國民黨中出走,鐵票票倉因此為之鬆動。更因為原有的眷戶,其第二代、第三代子弟逐漸成長茁壯,在有了良好的工作,且經濟情況大為改善以後,許多人另外購屋置產,紛紛搬出原有眷村並接離年邁的雙親;再加上陸續各地眷村進行改建,或原地重建後予以配售,或易地興建後公開標售,眷村住戶已經產生極大質變。竹籬笆之內不但景物不同,人事更是全非,社會各界也逐漸響起保存眷村文化的呼聲。

  《眷村物語》一書的著者風信子女士,自幼出生及成長在高雄縣左營眷村,高雄師大國文系畢業以後,進入《青年日報》工作多年,是典型的眷村第二代子弟。由於她生長的環境使然,使得眷村中許多小人物生活上的點點滴滴,盡收她的眼底,並成為她最好的寫作素材。根據著者的自述,全書收錄的二十篇故事,主角的名字皆為虛構,但所有的事件都是真的,都是那個時代的部分軌跡,甚至可以說是整體眷村聚落的投射或縮影。其中悲劇的成分多於喜劇,比如〈聖人之後〉是描寫一位眷村長大的女孩,因為父親自軍中很早退伍,母親也無謀生能力,身為七個孩子中的長女,她被迫選擇進入酒吧出賣皮肉賺美軍的錢,以奉養父母照顧弟妹改善家中的經濟環境;最後接受她的金錢資助讀完大學的弟弟,認為她的行為有辱家風,而拒絕她參加畢業典禮與婚禮,她以臥軌結束了自己年僅三十九歲的生命。〈沙叔叔和陳太太〉一文,則敘述一位老兵,當年離開上海時,未及接到自己已經懷孕的太太,大陸淪陷以後,他在臺灣孤守寒窯始終未娶;而大陸的原配,為了養活女兒早就改嫁。這個男未婚女已嫁的殘酷事實,一直到了政府開放探親以後,雙方見了面才被披露。類似歷史造成的時代悲劇,眷村中多所耳聞,不過當主角換成了自己的家人或親友時,那種無奈與感傷真是難以形容!

  〈七仙女與八家將〉是少數喜劇收場的例子,它訴說著眷村中蔣、戚兩戶隔鄰的人家,一家生了八個兒子,另一家則生了七個女兒,兩家的上一代經常勾心鬥角,甚至演變到雙方互不講話;但是下一代自發性的互動頻傳,最後甚至衍生出第一段的姻緣。若干年後蔣媽媽去世,訃聞上媳婦姓戚的共有四個,戚媽媽因此說出一句名言「我養女兒全是為了隔壁人家忙」,這個段子把有緣天註定作了最好的發揮。〈美滿〉則描寫著閩南籍小姐嫁給外省老士官的故事,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夫妻胼手胝足努力奮鬥,也闖出了一片小小的天空;但是隨著先生赴大陸探親,才發現大陸原配夫人幾十年未曾改嫁,也吃了不少的苦,為此夫妻因而反目。最後終能達成共識,就是送錢給大陸老婆可以,但是絕不能接她到臺灣來。這也是現實生活層面中,信手即可拈來的具體個案。

  風信子的《眷村物語》,雖是小說體裁,但是其中描繪的人物性格,鋪陳出來的時空背景,卻是如此的細膩貼切;尤其對於像我這樣有著相同眷村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感受更是強烈。回想起童年時代,在左鄰右舍之間串門嬉戲,逢年過節在幾位小鬼頭的帶領之下提著火把扔著鞭炮,考上高中和大學聯考時的賀客盈門人聲鼎沸,這些抹不掉的記憶,在邁入中年以後,有時突然會在夢中出現,夢醒之後則是無限的惆悵與感傷。

  眷村的存在,確實有它特殊的時空背景,但是隨著整個社經環境的改變,相較於都市的更新,大樓的林立,低矮破舊、巷弄狹窄的眷村已經變成社會進步的恥辱,因此加速老舊眷村的改建速度,打破竹籬笆之內的封閉,儘速融入臺灣的主體社會,應是社會各界的多數期待。但是對於逐漸消失的眷村文化,它代表著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過程與回憶,確有必要適度加以整理保存;臺北市四四南村擬改建為眷村博物館是史蹟維護的硬體工程;至於軟體方面究竟應該如何留下更多的資料文獻,我們只能期待更多像風信子女士這樣的有心人,以報導文學或小說的寫實手法,對眷村經驗加以完整記錄,才能對我們的下一代有所教育與啟迪。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