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淺談少年小說中「死亡」議題的處理

文:張瑞玲(國立臺東師院研究生)

一、前言

  有關於死亡議題的少年小說在近幾年來有增加的趨勢,顯然這個在過去一向被視為禁忌,大人既不願意談,小孩也不准問的話題,已經有越來越多人注意,而且嘗試把它搬到檯面上來談,這對兒童文學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然而,要把這樣「現實又不快樂」的議題帶入兒童文學的殿堂,必須要小心翼翼才行,因為這不同於其他題材的少年小說,「死亡」是每一位讀者在生命中都會親身經歷的課題,如果少年小說能夠發揮它的最大功用─成長與啟蒙的話,那麼經過文學洗禮的孩子日後在面對生命中無法避免的死亡經歷時態度或許會比較坦然。

  張子樟認為兒童文學作品中對死亡的敘述可分為三種:(1)主角對寵物死亡的反應(包含殺生),(2)主角對自己親人、朋友死亡的反應,(3)主角對一般死亡(包含人與動物)的反應。本文將選定第二種─主角對自己親人和朋友的死亡議題為討論的範圍,討論的文本如右:艾登錢柏斯的《在我墳上起舞》、湯本香樹實的《夏之庭》、佩特.布森的《收藏天空的記憶》、凱倫.海瑟的《風兒不要來》以及奧黛莉.克倫畢斯的《屋頂上的小孩》。檢視這些「死亡小說」是否呈現某種類似的樣貌。

二、死亡事件安排簡述

(一)《在我墳上起舞》
  《在我墳上起舞》中的死亡事件是發生於兩個男孩之間的意外死亡事件。故事的主角哈兒是一名十六歲的少年,在一次的海上意外被另外一個男孩巴瑞所搭救,開始了兩人的交往,七個禮拜後的某一天,哈兒與巴瑞在工作的地方發生猛烈的爭執,導火線起於巴瑞前晚和另外一個他們兩都認識不久的女孩─凱利發生關係……在惡言相向之後哈兒奪門而出,卻沒想到過沒多久巴瑞就因為跑出去找他而發生車禍,當場身亡。其實《在我墳上起舞》裡,著者所安排與死亡有關的事件不單單是巴瑞的死而已,著者賦予哈兒對死亡感興趣的個性,在他的文章日記當中時而出現「墳墓」、「墓誌銘」或「棺材」等字眼,另外在巴瑞死後,哈兒還曾經考慮過要「自殺」的問題,當然,最吸引人目光的是構成本書基架的─哈兒與巴瑞之約:「生者必須在亡者的墳上起舞」。

(二)《夏之庭》
  這是三個男孩與一個老爺爺之間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名叫木山,他還有兩個朋友分別是山下和河邊,在他們六年級那年夏天,山下參加了他那個沒見過幾次面的祖母的葬禮,回到學校後,木山與河邊分享山下「見到真的死人」的經驗。他們很快的察覺「死亡」這件事在彼此的心中造成了很大的震撼,因為在晚上,他們總是會做惡夢。

  於是河邊提議要觀察快死的獨居老人,去發現死亡的真相。所以這三個男孩與老爺爺的生活開始有了交集,漸漸地他們成了忘年之交,但是到了秋天,老爺爺卻真的離開了他們。《夏之庭》中男孩對於死亡的恐懼感除了屍體之外,還提到關於「鬼」的部分。

(三)《收藏天空的記憶》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小女孩─艾美莉,生長在單親家庭與媽媽相依為命,但是在她十歲那年冬天媽媽卻得了癌症,媽媽從一開始就沒有隱瞞艾美莉這件事,艾美莉知道癌症是很嚴重的痛,但她總是相信媽媽會好起來,然而,她目睹媽媽身體狀況越來越虛弱,當媽媽親口告訴她自己將不久於人世,而且將她託付給維琪阿姨時,她才意識到媽媽真的會死這件事。隔年初夏的某日清晨,艾美莉握著媽媽的雙手但是來不及一起收藏窗外的天空,媽媽就離開人世了。在《收藏天空的記憶》中,死亡的威脅是很具體存在的,艾美莉媽媽的身體狀況,反映了死亡的距離一天比一天靠近,不過這部作品並不因為貼近死亡,而把重點放在對於死亡的描寫,取而代之的是生命之愛。

(四)《風兒不要來》
  故事中的女孩名叫比莉喬,在她十四歲那年媽媽終於再度懷孕,雖然日子過得很苦,但是大家還是滿心期待新生命的到來……期待是個弟弟。媽媽懷胎七月的某天早晨,媽媽把爸爸放在爐邊的一桶煤油誤認為水,引發熊熊大火,慌亂中比莉喬試圖把那桶煤油扔出門外,然而,那桶著火的煤油卻正巧撞上折回廚房裡的媽媽。比莉喬燒傷了自己那愛彈琴的雙手,而媽媽則是全身嚴重灼傷,一個月後媽媽在生下弟弟後過世,而弟弟也只維持了短暫的生命,《風兒不要來》中,主角比莉喬同時經歷了兩個親人的死亡。

(五)《屋頂上的小孩》
  十三歲的薇拉是家中的長女,她底下還有兩個妹妹,爸爸不告而別,留下媽媽獨立支撐這個家庭,原本逐漸上軌道的生活,卻因為在一次遊樂園之旅中發生了巨變,最小的寶寶妹妹因為喝了一瓶不乾淨的水,在隔天清晨喪命。媽媽對於寶寶的死亡非常自責,七歲的妹妹也因悲傷失落而無法說話,面對晨昏顛倒,生活失序的這一家人,派蒂姨媽決定以她的方式伸出援手,將兩姊妹接回家暫住,給薇拉的媽媽一個整理自己,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三、文本呈現的模式

  透過閱讀《在我墳上起舞》、《夏之庭》、《收藏天空的記憶》、《風兒不要來》、《屋頂上的小孩》這幾部同樣牽涉到「死亡」議題的少年小說,我們可以發現死亡小說的主題最後必然會回歸到成長與啟蒙,歷經死亡事件的主角對於生命必會有新的體悟。而著者通常除了呈現主角面臨死亡議題之外,還會揭露一些其他的生命課題,例如在《在我墳上起舞》、《夏之庭》、《風兒不要來》當中,主角都不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三本都包含著自我追尋的部分,《在我墳上起舞》的哈兒重新認識了自己,《夏之庭》中的男孩們決定了未來的方向,《風兒不要來》中的比莉喬認同了自己所處的環境。著者讓主角走出死亡的陰霾時,也讓主角的瓶頸一併獲得解決。

  對生者來說,「回憶」是與死者產生連結的唯一方法,在還不能坦然接受親友已死的時候,回憶這件事本身是痛苦的,只會勾起更多的哀愁。但是當生者接受事實後,回憶與死者的種種卻可以幫助傷痛的撫平,像《在我墳上起舞》、《夏之庭》與《收藏天空的記憶》都透露出這樣的訊息。此外,《在我墳上起舞》、《風兒不要來》和《夏之庭》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著者視「書寫回憶」為一個很好的做法。前兩部作品本身就以類似回憶錄形式呈現在讀者眼前,而《夏之庭》當中主角木山最後則告訴自己要記錄那個夏天和老爺爺發生的事。

  另外有趣的發現是,《收藏天空的記憶》、《風兒不要來》、《屋頂上的小孩》這三部作品當中的主角都被塑造為死亡的旁觀者,但是著者都避諱掉描寫「屍體」這一段,反倒是《在我墳上起舞》與《夏之庭》中,有主角在死亡發生過後看到屍體的描寫。其實,死亡很抽象,但是屍體很具體,就如同《夏之庭》的著者所嘗試的,扭轉一般人對於屍體的刻板印象,把「它」與鬼怪形象區隔開來,那麼又何嘗不是為讀者做很好的心理建設呢?《收藏天空的記憶》、《風兒不要來》、《屋頂上的小孩》對於屍體的「視而不見」,總讓人覺得有隱瞞事實的嫌疑。

  在死亡小說當中,似乎呈現了性別假設的意識型態在其中。面對死亡,男孩的態度被認為比較勇敢,例如《在我墳上起舞》、《夏之庭》當中男孩敢主動親近死亡,還有另外一部作品《不殺豬的一天》中的男孩在父親死時表現出的鎮定勇敢。但其實在死亡概念的成熟水準上,男女並無顯著差異(張淑美:一九九六)。所以當作家賦予男孩太多英勇形像時,或許反而會造成男孩在現實的壓抑。

四、小結

  禁忌大開之後,觸及死亡議題的兒童文學作品已經越來越多,不單單是少年小說作家,包括創作繪本、童話等作家都已經關注到死亡議題,畢竟生命中可能遭遇的「死亡」有太多的可能性,沒有一個人可以說出死亡的真實樣貌,不同的文本呈現不同的生死觀,作家在作品中呈現的只是他個人的想法,以宗教觀點詮釋也好,以哲學觀點解釋也罷,都是為了讓讀者對於死亡多一些正面的概念,或許作家沒辦法透過作品讓讀者對死亡無所畏懼,但至少期望可以讓讀者以比較坦然的心面對,了解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讓讀者在經歷生命中的死亡事件後,能夠從悲痛中站起來再出發,依舊自己的生命充滿希望,也更珍惜與他相遇的人。

參考書目

  • 張子樟(一九九九),《少年小說大家讀》。臺北。天衛。
  • 艾登.錢柏斯(一九九九),《在我墳上起舞》。臺北。小知堂。(原出版年一九八二)
  • 湯本香樹實(一九九九),《夏之庭》。臺北。玉山社。(原出版年一九九二)
  • 佩特.布森(二○○○),《收藏天空的記憶》。臺北。玉山社。(原出版年一九九九)
  • 凱倫.海瑟(二○○○),《風兒不要來》。臺北。維京。(原出版年一九九七)
  • 奧黛莉.克倫畢斯(二○○○),《屋頂上的小孩》。臺北。三之三。(原出版年一九九九)
  • 張淑美(一九九六),《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