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不背書包上學去─教學融入科技 擋不住的新浪潮

文:李欣如

  「背書包,上學去。我的書包裡,有書也有筆。我有四本書,我有三支筆,還有一個小皮球,也在我的書包裡。」從過去部編本《我的書包》課文中,總能感受到那滿滿的兒時記憶;不過,隨著資訊科技浪潮迎面襲來,學校也開始善加利用資訊技術與創新思維,在教學方法與工具上推陳出新。

  其實,教育部在多年前就曾推動「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以勾勒出未來資訊教育的願景。為達到將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學習情境,還分別由「網路與硬體基礎建設」、「教材與軟體」、「學生、教師與學校」、「城鄉均衡發展與縮短數位落差」、「社區與產業參與」以及「教育行政」等六個構面來進行。

藉由資訊科技經營多元智慧

  其中,對於「學生、教師與學校」此構面的發展,近年仍有許多聲音在相關的刊物中發表。首先,在1990年代,我國的教科書編輯政策從封閉走向開放,由「一綱一本」邁入「一綱多本」。如此一來,學生所需學習與吸收的資訊更多了,為減輕學生的書包重量與學習壓力,就有人提出以電子書包取代傳統書包的減重構想。尤其在資訊科技快速躍進的時代,學生的學習歷程更是大幅改變,不僅資訊更為多元,就連舊式的教學方式也已不足以達成有效教學,為了教育這一代的學生,教師必須發展更有創意的教學方式。而以電腦為輔助教學工具,就是其中創意教學方式的一種。

電子書是數位時代的產物,教育界也思考如何善用這項工具。(編輯部)  高雄縣美濃國小教師黃婷惠認為青少年依賴網路的現象與日俱增。她並在《台灣教育》雙月刊第651期「無線漫遊─青少年的網路迷境」中指出,網路技術日益先進,網路的使用也日益普遍,大量的知識及資訊得以透過它快速流通,人們對於網路的依賴與信任正逐日增加。

  早在1997年,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副教授田耐齊在《運用教學科技經營兒童的多元智慧》論文中,就曾引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的「多元智慧論」指出,教學科技在兒童多元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可扮演重要的角色,師長更可將教學科技融於多元智慧式的教學中,以啟發並強化兒童的多元智慧,同時,也可以教學科技來記錄多元智慧的表現,來了解並幫助兒童的學習。

弱勢的數位落差

  儘管許多論證提出資訊科技輔助教學的正面看法,但是,正視數位落差所可能導致新的教育不平等,更是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育所不能忽視的。陳如晰在今年7月《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弱勢家庭兒童資訊學習圖像之數位落差分析〉提到,弱勢家庭兒童在當代強勢資訊科技介入社會與教育環境中,面對的不只是原先的教育不平等困境,更落入數位落差所導致的新的教育不平等框架,且在資訊科技應用、使用以及參與等面向,顯現出不利的境況。

  為轉化不平等的資訊社會結構,以協助弱勢家庭兒童開展多元性的數位連結,陳如晰建議,「對於弱勢族群或社會不利者,在享有資訊科技所帶來的公開且共享的優勢時,仍必須面對資訊科技近用的現實問題。」例如:他們是否有機會或能力接近與使用資訊科技?他們的電腦或資訊科技如何取得?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付相關費用?……等種種問題,這些與原先的不平等脈絡都有某種連結的關係。

校園e化需多方條件配合

  至於配合教育政策、接受廠商贊助,以學校為單位推動的電子書包計畫,仍有不同的侷限性。當時參與「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計畫的李嘉文曾以實際在校園推動的經驗提出《國民小學校園e化建置之行動研究》的論文。他指出,「學校在面對資訊科技對教育環境的衝擊時,如何對資訊技術善加利用與創新思維,是當前學校推動資訊整合需要勇於面對的問題。」他同時分析,推動資訊教育融入教學情境會遭遇的四大問題分別為:人、事、時與物。

  一般來說,「人」的問題多出現在,學校人員認知不足與支持不夠,因而產生排斥的心理;「事」,多為維修困難及善後服務問題;「時」,因無規劃時程而欠缺長中短程的目標;「物」,則歸因於校園的硬體建設未全面建立。

  隨著科技進步,積極促進「校園e化」不僅能使學校應用網路與資訊科技的協助,改善校園內的行政作業、教學及行政環境,使學校能經營的更有效率,也有助於提供學生e-learning的最佳環境。李嘉文歸結成功推動校園e化的重要關鍵,「在於硬體設施的完備、系統的開發、組織人員的協調以及經費的來源充裕。」

  由於相關計畫需要多方條件的配合,以致部分理想仍無法完全落實,即便是當初被列為資訊種子學校的中小學,也多隨計畫告一段落因而結束。未來,在資訊科技融入教育的推動上,這些經驗也將是最好的教材。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