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導讀

文:大貓(退休國中教師)

著 者:堺屋太一
譯 者:呂美女、吳國禎
出版者: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83.9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草木逢春萌芽,及夏蓬勃生長,至秋冬而凋零;動物界亦然。從幼兒至壯年是人生的高峰期,此後則為下垂的曲線,直到衰老死亡。人類社會中的朝代、行政組織或企業體又何嘗不然?從初生到茁壯而後衰亡,在大自然中,沒有任何一種生物可以例外。而人類社會體制中,難道也沒有一個可以永續生存的組織嗎?日本觀念大師、趨勢專家─堺屋太一所著<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可以提供一個思考解答的方向。

  一般有關企業管理方面的書,大多以數個企業個案為例,探討企業經營的興衰之道。而堺屋太一在<組織的盛衰>一書中,則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引證歷史上大組織如: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織田信長、劉邦、日本帝國陸海軍、煤礦業、電影業等大組織的生與死,提出獨特的見解,闡述企業興衰的基本關鍵。全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大組織的生與死」。第二章「組織的定義」。第三章「管理與人才」。第四章「組織的絕症」。第五章「組織的轉變」。第六章「未來的組織」。

  組織因其存在的目的不同而有功能性組織與共同體組織之分。前者乃是為達成外在目的而形成的組織,其目的不外乎是追求利潤,完成一項計畫或打勝一場戰爭。而企業乃現代社會中最典型的功能體組織。共同體組織以滿足成員的需求為目的,追求的是成員的和諧與安定。故較容易忽視組織的功能,如一些基於共同興趣成立的協會或俱樂部等。純功能體組織內部難免充滿緊張與壓力,而致「組織無情,人才不忠。」故欲讓功能體組織永續發展,便得容許組織具有一些共同體的特性。可是功能體組織若是共同體化太深,則又易招致衰亡。著者認為日本帝國陸海軍是功能體組織卻共同體化的例證。因為當組織成為一共同體,即成員與組織成一命運共同體之後,其成員將無視國家全體的目的,只有對組織強烈的忠誠。也就形成了所謂「本位主義」,只追求陸軍或海軍本身的目的,維護軍人共同體的安定與繁榮。軍人共同體的擴大,催化軍國主義的思想,無視於國際情勢與國內財政狀況,冒然發動侵略戰爭,而終招致慘敗。

  功能體組織能不斷地迅速擴張,可是成長亦有其極限,如同池塘中的荷葉,再怎麼長,也只能長到池塘的邊緣。為了組織的成長,不斷地的擴張,易落入成長的陷阱。著者舉豐臣秀吉為例。豐臣秀吉家族為日本史上成長最快速的組織,但不斷地快速擴張,有一天必然面臨池塘荷葉般的「飽和」狀態。亦即是組織內部形成巨大的人事包袱。為了解決成長的瓶頸,豐臣秀吉發動十多萬大軍,攻打朝鮮,前後耗費七年,終致失敗,豐臣家族也因此失去團結,組織開始崩潰。因此當組織不斷地擴張時,應同時考慮到成長的陷阱。此時宜縮小編制,否定成長或轉變經營方式、開發市場朝多角化經營。換句話說,亦即要調整組織的體質。

  著者十分推崇中國歷史上的劉邦,認為他是真正的「組織名人」。劉邦之前所以能打敗項羽,統一天下,且創下漢朝四百多年的基業,實在因他深諳組織之道,及用人哲學,劉邦曾言:「夫運籌策惟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劉邦依據功能善用管理人才,實不愧是「將將之才」。張良為優秀的參謀,類似今日企業組織中的人事、企劃或開發業務部門。韓信為大將軍,猶如企業界的廠長、部門經理或分店長等現場指揮者。而蕭何則為輔佐人才,等同於秘書。劉邦亦深知「成長的陷阱」、「打天下之人才,未必是治天下之能臣」。因此打敗項羽,漢朝基業底定之後,立刻「否定成長的體質」,誅殺功臣,除了斬韓信之外,趙敖、黥布、彭越........等大將亦相繼被殺。張良則敏於察覺劉邦的個性,離他而去。唯有蕭何仍任官職,甚至在漢高宗登基後升任宰相,致力於法律的制定,奠定漢朝的基業。

  人有天年,終有死亡的一天。然則組織是否也有天命?著者認為不然,像天主教教會組織已持續了近二千年,而德國的虎克銀行從成立至今也有五百多年。換句話說組織有可能永續經營,也可能瞬間倒閉。一個優秀的組織,它的體質健全,氣質正常,自然內部就能發揮淨化作用及修護機能,即使蒙受災害也能復原。因此需隨時檢查組織的體質,避免組織罹患「絕症」。組織罹患絕症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功能體的共同體化(或共同體的功能同體化後,以成員的幸福與和諧為至上,因此否定了能力主義,減低成員之間的競爭力,隱瞞內部醜聞,只求相安無事,一切獎賞按照年資而非能力,如此一來必定降低組織的功能,更嚴重則走上衰亡。第二是對環境過度適應:對環境的適應是組織繁榮的條件,但若過度適應環境,一旦環境在變,而組織無法跟著變革,則可能遭到淘汰,正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第三:陶醉在成功的體驗中:一次成功的體驗,往往令人陶醉,於是一的使用同樣的方法於不同的情境中,也許容或有再成功的機率,但招致失敗的比率卻更大。日、俄戰爭成功的經驗帶給日本軍的最大壞處是:深信局部戰必能獲得整個戰爭的勝利,且使陸軍沈醉在突擊戰的成功體驗裡。在二次大戰中,瓜達康納爾之戰,日軍一再使用突擊戰術,欲奪回韓德森機場,卻又連戰敗北。前線軍官向東京的參課本部報告指出;「美軍基地裝置無線電探測器,可探知夜間是否有偷襲行動,因而步兵突擊無法成功。」拿駁斥為胡說、膽小才會失敗,完全無視於實際狀況,只一味沈醉在過去的成功體驗,一來則自我矇蔽,無法接受新資訊,不能創新以應變,只好走上敗亡!

  人體要活得健康,定期的健康檢查有其必要,期能早日發現疾病,早日治療。組織亦然,為了避免組織罹患絕症,應常對組織進行體檢。檢查組織的體質應從各個角度切入,包括組織的管理者,與組織相關的人員,組織的要素(包括人員、設施、資金、技術、產品數量、品質)、組織的內容(亦即效率檢查,包括生產過程、銷售效率、勞動生產力、庫存、資產運用……、組織的結構、組織的氣氛……基於本位主義,絕少組織內部的人會認為自己的組織不好或有問題,因此檢查組織絕非簡單的工作。尤其應避開所謂的預算不足、人力不足、設施不夠或人才不足等所謂的四論陷阱。

  人類社會不斷地變遷,由農業社會而工業革命再到電腦的發明,進入了著者所謂的「智價革命」時代。智價創造產業,財貨並非是主要的生產手段,而是從事該工作者的經驗、知識與直覺。智價社會、電腦網路的開發、人口不斷地高齡化等皆會對企業產生重大的影響。面對未來社會環境的轉變,企業組織也必需跟著時代腳步,加以變革,著者提出了經營理念:第一、擺脫三比主義:三比主義是指以「和上一年比」、「和其他公司比」、「和預算比」等三比做為經營的評價標準。三比主義會落入「量」的惡性競爭,而無視於「質」的提升,對提高效率有害無益。第二、轉變成本的概念:放棄「成本+利潤=價格」的想法,確立「價格─利潤=成本」的概念。第三、確立「利潤品質」的客觀化,提出「量化利潤值」的構想,將利潤質數值化,做為經營的指針。第四、確立領導統御的技術。屋太一提出這四帖藥方給日本企業界,以因應未來經營環境的丕變。本書雖是針對日本企業界的建言,但其值得我國企業界借鏡的地方。

  我們不見得人人當得上董事長、總經理等組織的經營者,但卻人人身處在組織之中。家庭是一個組織、學校、公司、銀行、公務機關等等無一不是組織。如何讓我們所處的組織更和諧、更繁榮,雖是經營者的責任,但是身為組織成員的一分子,若能藉由本書了解組織興衰的來龍去脈,對組織定能有較深層的了解,進而發揮組織成員的功效,也許對組織的永續生存有所助益。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