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孺慕情深的詩集─「家鄉的女人」讀後感

文:小民(專業作家)

出版者:臺北聯合文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一年

  今天逛書店,買到一本想念已久的詩集,花了一整天時間讀完全書,感覺滿心歡喜!

  我本無速讀能力,常常為了讀一本小說,或散文,或其他詩集,拖拖拉拉的總要一兩個星期。而且還常有讀到後頭,忘了前頭的習慣。為此我總和自己嘔氣,氣自己枉為讀書人。

  但這本五年前由聯合文學出版的詩集,總共祗有五十首小詩。詩句淺白口語化,淺白得似乎連小學生都看得懂。然每一首意義卻甚為深入,讀後須要細心領會才行,所以,我讀得很快。

  說是小詩沒錯,因他詩句短,行數也不多。但短短小詩,讀後能給人長長的回味。這是我愛讀本詩集,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詩的風格特殊,令人喜愛。不像有些中外大詩人的大作,硬是讀得我一頭霧水,不知在隱喻什麼?又象徵什麼?反正莫明其所以然就是?

  讀{家鄉的女人},絕無艱難晦澀的句子,看不懂的內容。相反的,透過詩人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的功力,使讀者感受無限的喜悅。因為,詩句中那些平凡又平凡的字句,誰都會寫,但經著者連接成詩,便有不平凡的意境。這便是所謂的:字中藏意,句中藏字。梅新深得古代大詩人李白的風格,青出於藍,更勝於藍。我們拿李白的月亮,與梅新的月亮來對比。李白家戶喻曉的月下獨酌,巧妙的將月人格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梅新卻更巧妙的,在他詩句中,不僅月亮人格化了,且月亮還能回報情意:看月,月才是屬於我的,我不僅看,而且盯著看,月亮終於,將月光集中在我一人身上,與我對看。對比之下,梅新是不是高過李白?(一笑)

  梅新詩集中,無論感時詠物,懷舊思遠,都很生活化,引人共鳴,是我欣賞此書原因之三。

  原因之四,是梅新對亡母的孝思。據說他幼年喪母,但對慈母之孝思勝於常人。{家鄉的女人}詩集最大的特色,便是著者詩句中的孺慕深情,深切得令人感嘆動容!

  我們且由他這首篇名《口信》的好詩,可領會他懷念母愛之摯深:請帶個口信給我母親,說我經過一場哀天慟地的哭泣之後,我經常懸掛著兩道鼻涕,擦得兩袖全是汙垢的臉。現在已顯得十分清爽光鮮,常露在嘴角的微笑,正是她初嫁到我家的那個樣子,最使她感到高興的,該是,我留言,或是,有人請我簽名留念的時候,我拿筆的姿勢,仍然保持她,握著我的手,要我隨著她手的移動而移動的那個樣子,一點,點得好高、一直,直得好穩、一捺,捺出了格,請告訴她,以後母親的碑,一定要我自己替她寫,替她刻,用她自己教我那個手勢。

  請帶個口信給我母親,我回去的時候,請她還是,倚在門口等我,我剛進村子,就聽見她在叫我,全村子的人,都聽見她在叫我。

  這首詩,我連讀三遍,每讀一遍,就感動一次,感動得情不可抑有點想哭的樣子因為,我以身為母親的心態,來體驗兒子懷母的赤子之心。我替詩中的母親慶幸,也為她難過。上帝賜給她篤孝的兒子,但命運使她早逝,來不及等她愛兒長大。也沒機會替她兒子擦鼻涕,洗衣裳,為她兒子準備營養可口的飯菜。到了晚上,將她兒子洗得香噴噴的,唱著催眠曲擁抱愛兒入夢。啊!一切都無法辦到了,她怎甘心放心留下稚齡失怙的兒子一去不返?

  如今,那孩子尚記得母親曾執著他的小手,教他在人生初步寫下簡單的字。他告訴媽媽,手勢至今未變!而他嘴角的笑,宛如慈母容顏。至於口信的最後,是要媽媽守在家門口等他回來,他回來的時候,老遠就想聽見母親在呼喚他,全村子的人都聽得見!

  想教全村子都聽見母親的呼喚,是多麼天真無邪孩子的想法,也是一個從小沒娘的孩兒滿是自卑的心理。有人說成功待人首要的條件,是天真。在梅新的詩句中,我讀出了珍貴的天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