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保育中華白海豚 觀光與環保雙贏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編輯部

  你以為賞鯨豚只能到花東海岸嗎?其實在四面環海的島國台灣,就連西部沿海一帶也能看見海豚的蹤跡,而且是相當稀少的珍貴中華白海豚。它們專門在河流出海口附近覓食,離海岸相當近,因此只要拿著望遠鏡就能看到他們的蹤跡,全身雪白的海豚在海面遨遊的模樣相當迷人優雅,目前專家研判應該只剩不到100隻。

  為讓海洋環境保育意識深入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促進台灣休閒觀光漁業融入海洋環境保育觀念,林務局與台中區漁會合作,利用台中梧棲漁港漁民活動中心之空間,設置「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並於今年6月舉辦揭牌儀式暨中華白海豚影片發表會。

圖/林務局提供。  這群海洋嬌客生存在台灣海峽已經很多年,出生時身體灰色,青少年體色變淡布滿藍灰色斑點,但成年後全身雪白,甚至呈現粉紅色澤,因此又稱為粉紅海豚。又因為漁民容易在春天3月海浪平靜時發現,此時恰逢媽祖誕辰,所以暱稱這種有著吉祥白與粉紅顏色的海豚為「媽祖魚」,也因為牠生活覓食的獨特性,專家研判應該是台灣特有的亞種族群而且只出現在台灣海峽活動,因此可以說是台灣的國寶。但是近年來由於西部海岸的棲地不斷被破壞、消失,使得這群台灣國寶的生存面臨極大考驗。

  一向十分關注生態的作家劉克襄,也曾經有感於白海豚的快速消失而憂心忡忡,自製投影片,到處放映,希望透過講演,喚起大家重視。他表示:「我朋友在長期個體的觀察辨識下,發現西海岸附近的白海豚高達三分之一,都有明顯撕裂傷與疤痕,背鰭上的新鮮傷口都滲出魚油。很可能是誤觸漁民的刺網,因為努力掙脫而被繩網撕裂。除了受傷疤痕,還常可見營養不良的個體。」林務局則表示,民國91年於台灣西海岸發現中華白海豚蹤跡後,有關中華白海豚保育問題即持續受到注目,如何讓漁民的生存權與白海豚棲息環境達到平衡點是政府目前努力目標之一。

  加上近來海洋資源利用漸漸由傳統漁業捕撈轉變為海洋休閒旅遊,而台灣西部沿岸因長期過度開發,導致漁業資源逐漸減少,使得一些漁船漁撈作業轉變為娛樂漁船海上觀光。

  因此林務局為了讓西部沿海之漁民及一般民眾瞭解並重視海洋生態保育才是永久生存之道,與台中區漁會合作,利用台中梧棲漁港漁民活動中心之空間,設置「白海豚小小生態教室」,該教室以中華白海豚生態資源為主題,設計靜態圖片作為梧棲漁港休閒觀光漁業之遊客行前教育資訊站,確保航行安全外,並彰顯海洋資源之珍貴性,以維護海洋環境永續再生。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