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妳來!」剛推開研究室的門,就聽聞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楊美華相當精神地問候。她在圖書館領域,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學者、也是專家,時常受邀至中國演講與圖書館相關的知識管理、建築或數位資訊,是位不斷精進的力行者。「與圖書館牽扯不清的人,一生感動、一生青春。」她訴說著曾看過的館員樣貌,而這段話也同樣適用在她身上。
一路走來 始終如一
從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到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圖書館學暨資訊科學博士,在楊美華教授求學的路上,始終都與圖書館脫離不了關係。
在職場上也是,「一直非常順利,似乎都是工作找上門來。」儘管楊教授畢了業,在台大當助教期間,因大學時成績優異,一下子就被延攬到德國擔任漢學系研究助理。而她喜歡用工作來自我歷練的膽識,從他曾到德國工作、曾到荷蘭面試……,到最後還肩負起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一職,不禁讓人好奇為何楊教授怎麼到那都能暢行無阻?
原來是楊教授天生對「語言」特別感興趣,因此當她因圖書館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出色表現,被延攬為東亞圖書館館長一職時,哪怕是圖書館服務會用到的法文、德文、日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都因樂於學習而難不倒她。這也是她常鼓勵所上同學「get it ready!」隨時準備好,當機會敲門就能掌握住的切身體會。
由實務轉向學術教育
雖然天地有大美,圖書館有小美,可是美景總還是得伴隨著一點曲折,才更能顯現出美的珍貴。於是,累積多年的圖書館實務經驗,終於在擔任中正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當一座圖書館從無到有,讓六萬冊圖書重新上架並建立自動化系統,需要經驗、學識與精力。」也因為她將如此繁重的工作視為自我成長的機會,而展現出如河流轉彎般的彈性與順暢。
現今楊教授雖不再負責圖書館的實務工作,轉而投入圖書館的學術教育工作,她總是以新加坡圖書館的經營守則─知識、創新、無限想像力,來提醒同學,「只要多用心,多一點創意與想像,圖書館將散發出無限的魅力。」
同時,為讓同學能學以致用,還特地組團到偏遠的鄉鎮公共圖書館參觀、服務。心細的楊教授還發現,「自從2003年,公共圖書館空間與營運改善計畫實行後,與公共圖書館相關的博碩士論文數量大幅成長。」可見公共圖書館也更吸引一般民眾走進。
即便是數位浪潮來襲,楊教授還是將圖書館定位為「沒有垃圾的Google」。她相信,「圖書館是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公共知識空間,會轉型,但絕不會被取代。」當台灣的數位圖書館起步比西方國家來得晚,也許會有被泡沫化、邊緣化的疑慮時,她則樂觀提出,「創造出圖書資訊學門特有的語言、工作習慣與生活方式,來形成自己的數位文化。」這也是為圖書資訊學門在網路發燒、科技整合的時代裡,爭得一席之地,並且屹立不搖的機會。
期待思維交流、共享
當國立台中圖書館在邁向國家型數位圖書館的路上,楊教授建議,「在數位學習的平台中,納入圖書館學者與專家演講的內容以共享。」在台灣有許多人致力於圖書館的發展並時常公開演講,她卻常「因教職而無法前往分享,如果能將大家的思維、創意與能量整理匯集,都是圖書館營運與服務的現成教材。」從圖書館的基層服務到管理階級,甚至是圖書館學領域的師生,都能藉此汲取養分。
楊教授無論是求學與任職都與圖書館脫離不了關係,卻因它是必須不斷學習、學習、再學習的領域而充滿挑戰。她透過敏銳的嗅覺掌握時代脈動,藉由學習的動力將圖書館的故事說得動聽……,對她來說,圖書館或許就像是萬花筒一般,每轉一下,她就能發現新風景。所以,她的眼睛不忍離開,因為總期待在風景之外還能為圖書館再作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