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生活美學-生活之美 無所不在

文:沈昱瑄 照片提供:遠流出版社

美從生活中體現  試想一張公共空間的座椅讓人注意到什麼?是椅背的顏色、紋樣,它的位置?還是聯想到公車站牌旁、流浪漢的落腳處、來往頻繁的人群?地面上的道路人孔蓋又讓您捕捉到什麼?地面路磚的花紋會讓人有何發現?創意來源需要想像力與感官的延伸,美感的創造與發想必須仰賴敏銳素養,文建會訴求的「公民美學觀」,強調的正是創意與美感養成。

公民美學需靠自覺意識延續

  公民美學運動是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上任以來積極推動的文化政策之一,而生活美學即是其中一環,現今也已有許多不同程度或層面上實踐「公民美學運動」的實際案例。他強調,美學的推動不只是政府單位的政策而已,而是每一位公民的權利、義務與責任。由上而下的文化政策,引導出的是生活美學的大方向,而真正要將生活美學的工作落實,還是需要全體公民的自覺意識,才能讓美學有足夠的力道持續下去。

美學需回歸到最平常的生活面

美來自於用心體會  才剛榮獲2005年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的美學大師蔣勳,雖然策展過許多展覽,但他也提出「美,或許不在劇院、不在音樂廳、也不在畫廊;美,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在生活美學裡強調的美,並不只是匆忙地去趕藝術的集會,而是能夠給自己一個靜下來反省自我感受的空間,眼睛可以看到美的東西,耳朵可以聽到美的東西,甚至做一道菜,都可以品嘗到美的滋味…,他認為,美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從容,一種生命的悠閒,一種生命的豁達。

   除了從「食、衣、住、行」這些再平凡不過的生活點滴,分享蔣勳身體力行的生活美學外,資深兒童美育專家鄭明進也從美術教育的層面,談如何將美的感受從學校、帶進社區甚至於普遍到社會。歸結多年的教學經驗,他表示,培養敏銳觀察的眼光、留意身邊的一切,其實美感均來自於自然之中。尤其是大自然就像是一面美學的鏡子,其中展現的許多配色、生命力…都值得用心去聽、去感受。

   鄭明進也針對在升學主義的教育體制下,美術教育被忽視的情形提出建議,不僅師長的美術專業訓練要確實之外,培養學生群性合作的學習也很重要。而在培養美學概念時,也要多方吸取美學的資訊,以強化腦中可以被喚出的創意與想像力,藉以慢慢養成美學的概念。除此之外,保有一顆澄淨、柔軟的心,回歸到內心最原始的感受也能夠浸淫在美的感受中。

實現夢想中的生活

住家的布置能讓美的氛圍擴散  有趣的是,生活美學的概念也可以跨越時空與時間的限制,任由「心」到處遨遊。有人或許對於過去的建築物感興趣、或許對過去時空環境下的生活感到好奇、也或許想找出現今生活與過去生活的奇妙連結…,在桃園就有一群人用心地去實現他們夢想中的生活美學。街坊鄰居在柑仔店聊天的熱鬧意象、互助互愛的生活環境與豐富的藝文活動,這就是桃籽園文化協會正努力營造的生活空間。

   「老眷村新活力,新眷村老感情」在桃籽園文化協會執行長顏毓瑩的努力下,他們保存下過去的眷村活動中心,將它規劃為桃園眷村故事館,她希望,「眷村故事館呈現的不只是文物的堆積、懷舊的情緒感染,而是具有社區能動性的培力,以及文化分析與觀點的眷村文化體現」,讓以美為內涵的藝術文化能繼續地傳承下去。

用心打造魅力城鄉

美是一種生命的從容  生活美學的落實應從生活周遭的社區小空間做起,透過居民參與,培養公民美感意識、公共意識以及公共空間的擁有意識。內政部營建署已連續三年舉辦魅力城鄉選拔活動,其中入圍的16個鄉鎮市,有都會區的里鄰、有鄉村地區的傳統鄉鎮、有中高海拔的原住民部落、更有離島的地方小鎮。在在顯示只要用心投入,「打造魅力城鄉,台灣可以更漂亮」。在文中特別深入介紹,強調自然極簡的台東、重視人文藝術與生態保育的北市名山里、閒置空間改造的新竹鹿寮坑與整合了府城豐碩文化資產的台南市中西區區公所。

   落實生活美學不一定要談藝術家和藝術史、也不一定要介紹畫展或表演藝術活動,我們希望呈現個人或團體的寶貴經驗與成果,並期望將這股精神傳遞得更深更廣,讓「生活美學」成為一個全民關切且樂於參與的活動,進而朝一個經濟與文化上同樣富足的社會邁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