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新願景 領航新世紀

文:陳郁秀/口述;李翠瑩/採訪整理

  記得在2001年時,我訂定那年為「文化資產年」,致力於宣導文化資產保存的觀念,同時也協調相關單位共同處理文化資產保存案件;其次是將空間活用,有效的利用閒置空間與歷史建築,注入文化活力。

  2002年的五、六月之交,老天爺鬧旱災、大地乾裂,那年是「文化環境年」,我下鄉行腳各處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以及地方文化館,像是自土壤孕穗出來,各地也慢慢的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所成果。

  2003年是「文化創意產業年」,我們希望藉過去推動「保存文化資產」的觀念,以及塑造一個好的「文化環境」,在新時代導入文化創意的理念,讓部分文化活動與經濟能夠更密切結合,提升大家的文化生活水準。我認為,大致上近四年來整體的文化政策理念,我可以用「編號區塊」的方式來說明,雖然身為一個鋼琴家,我很希望它可以用鋼琴鍵的高低音來闡明,似乎更有韻律感,不過我想文學和音樂的修辭還是不同的。

  我上任以後,有一些重要的施政理念,大概可以作一些說明:

  第一: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文化是劇烈流變的有機生命體,源自於一個尊重、一個關懷,大家越互相尊重、越互相關懷,許多尖銳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台灣有著不全然美麗的多種面貌。它曾經是殖民地、帝國的前哨站、避難所,以及列強與中國的政治競技場,這座島嶼一直是政治、社會紛爭的焦點。

  但是台灣也是一個匯集了本土文化,以及被外來文化影響,近年來更試圖於形成自我風格的島嶼。對於「建立文化主體性」,近年來我們持續進行了兩三年的數位化「國家文化資料庫」,有系統的蒐集我國的文化資料,加以分類和整理,建構一個很方便於民眾整合查詢利用的資料庫。唯有透過這些文史資料,才能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促進社會大眾的相互對話,展現人民的自主意識和行動能量,凝聚一致性的文化認同,以奠定國家發展的基礎。

  我觀察到日本人就很認真研究台灣的文學,從最近的統計來看,日本大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研究台灣文學的人數,甚至比台灣自己還多,外人對台灣文化主體的體認是有感想的。

  第二:統一文化事權、健全文化行政。目前的文化事務分別由不同部會掌理,橫跨內政部、教育部、新聞局、文建會,事權分散致使橫向溝通協調效率不彰,也就影響了文化施政的成果。

  統一文化事權是將精省之後的第二階段效應突顯出來,內政部轄管的古蹟;教育部轄管的圖書館、中正文化中心、國樂團、合唱團、劇校;新聞局的出版、電影等等,這些龐大的內容,未來整合在一起之後,不需要經過政府改造的過程,就已經完成精省第二階段的百分之九十的事權統一。

  另外,為使文化政策落實於民間,真正在地方扎根,地方的文化局便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但在中央與地方文化機構的溝通上,目前迫切需要使中央文化事權統一,才能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未來我希望有更多的國人了解、支持文化事權的統一,因為這在制度面上攸關我國長期性的文化發展。

  第三:改善文化環境、活化心靈工程。文化環境分成有形的自然、人文環境,以及無形的心靈環境。我希望透過修訂法規、強化民間參與、舉辦藝術活動、強化人民的「心靈工程」,讓我國的文化發展更具生命力。

  上任三年多來,最高興的是看到整個台灣都動起來,文化從基層的小環境散播開來,社區營造和社區深度文化會讓地方上的人覺得驕傲,他們就會把視為無物的鄉下地方看重起來。此外我在改善環境的「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劃中,看到幾個因為大家的努力,改頭換面的空間都相當不錯,包括台北市八德路舊酒廠的「華山藝術特區」、台中市20號倉庫、東勢鎮大雪山廢製木材廠。

  第四:保存文化資產、推動接軌世界。所謂的文化資產,它並不是只有文物精品,所有的美術、工藝、音樂、民俗等等都是文化資產。讓台灣的文化資產與世界接軌及建立普世價值,是文建會要推動的重要文資觀念。兩年前委託成大建築系與文資中心合作,出版、翻譯世界遺產保存規範的書籍,也已經在2002年秋完成了。

  2002年文建會推了「歷史百景」的徵選活動,讓大家了解歷史建築不一定要按照過去的方式保存,它也可以再利用,我們想把這種觀念透過這樣的活動去告訴大家,像是在法國倡議的「世界古蹟日」裡,他們推動產業遺產、工業遺產,這些人們過去在發展經濟之下蓋出來的廠房,都是一個階段的文化,像這個觀念就會提到高雄竹田發電廠的保存,很多議題都會牽涉到工業遺產的問題。

  文建會希望活化與再利用、賦予歷史建築及空間新的生命,提倡「閒置空間再利用」。提升全民對文化資產的認知、以國際標準經營我國文化與自然資產、推動「世界遺產」相關業務。

  第五:推動社區營造、建構生活新故鄉。文建會從1994年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目前已完成八十六個鄉鎮的社區營造軟硬體設施,現在同時辦理社區文史資源調查、建檔與出版,還有社區總體營造示範點的規劃,輔導社區公共空間的改造和利用,這都可以促使社區的資源整合,讓大家愛護鄉土,參與公共事務,由「點」、「線」、「面」來形塑文化台灣。

  文建會現在對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第一就是觀念的改造,其次就是種子人才的培育,去散布觀念,第三要推動一個育成中心,和社區結合以推動實質的工作,這部分文建會目前已走到育成中心的層級了。未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我們是採取政策性的運作,例如我們推動社區深度文化之旅,已經規劃了四十條文化之旅的路線,希望讓整個地方都活絡起來。

  社造是「由下而上」的改造「人的觀念」,所以也可以說是一項「造人」的運動。目前文建會在各地已經有200多個社區營造點,包含了九二一的重建區,並配合「地方文化館」政策,建立永續生活的新故鄉。實施多年以來,已經帶動了民眾的思考,鼓勵人民將永續概念加入自己的生活,貫徹「由地方向世界發聲」的想法。

  第六:積極培育人才、推動藝術生活。「人才培育」以及「創作」是文化發展的根源,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人才培育應當是全面性的、終身的,包含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繪畫、雕刻、攝影、建築、文學、傳播、文化行政人才的培育計畫。統整藝術資源,輔導辦理精緻演藝活動、推動傳統藝術之保存與再生,提升研究出版、奠定研究基礎,全面提升藝術的環境。並推動「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將藝術文化融入食、衣、住、行等生活文化中。

  要使文化藝術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政府有沒有優秀人才來時時翻動土壤,讓好的人才進入行政領域,是很難茁壯的,所以文化人才的晉用法規要鬆綁,才能更彈性地晉用文化專業人才,創造活潑的文化環境。文建會已就藝術家法、藝術團體法、文化空間法這幾個法案,委託學術機構研究擬定;「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也都在研議修法當中。

  第七:提升文化涵養、促進民眾參與。提升文化涵養是一個長期的心靈建設工作,我們從加強文學、歷史、閱讀及文化傳播等推廣工作來做,提升民眾的人文素養及媒體文化內涵。推動公共藝術,提供民眾親近參與文化空間,帶動國家整體文化資源之有效利用。也舉辦各種藝術、文學、創作的競賽獎項,使人們注重文化層面的素養。並且積極的培育文化義工,才能提高國民參與藝文活動的比率,建立終身美育的文化機制。

  第八:發展創意產業、增強國家競爭力。在我國加入WTO之後,行政院在2008年的國家發展計畫中加入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就是要使文化透過產業的方式和世界接軌起來,這是很重要的規劃。在國發計畫中,「文化創意產業」是十大重點投資計劃裡的第二項,算是重量級的一項政策,中央預算達二百二十四億九仟萬元,參與推動的有六個部會,文建會也是其中之一。

  「文化創意產業」有十六個子計畫,包括: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藝術與設計人才養成、成立國家設計中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創業、提升商業設計服務能力、創意家具設計、紡織與時尚設計、數位藝術創作、傳統工藝技術發展,以及建立有創意的藝術、出版、影音產業以及本土動畫工業等等。

  我們規劃推動這項重點工作,主要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之人才培育、產業環境、租稅優惠,建構完整文化產業之政策與法規。以開拓創意領域、帶動藝文工作者創業,結合人文與經濟,提升相關產值,促進國家的競爭力。

  第九: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國際視聽。文化必須從本土出發,我上任以來,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希望推動台灣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舉凡加入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藝術互訪、舉辦深入的學術性研討、輔導國內團體參與國際演出及大型展演、對國際介紹台灣文化,都是我們的重要工作。

  所以文建會安排傑出藝術家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也和友邦國家簽定文化協定。同時也鼓勵跨國的藝術創作,最近多位年輕音樂家出國比賽都得到了很好的成績,國內外也有多場的跨國合作,這都是和世界接軌的方式。

  國際的文化展演交流活動,可以達成拓展國家形象、提升藝術家能見度、與各國政府與民間文化單位交流、增進國際友誼,以實現「文化無國界」理念。例如美國紐約的「台北文化中心」的轉型,以後就是擔任「台灣文化的美國業務代表」的角色,幫忙把台灣推銷出去,要和美國當地學校及藝文機構合作舉辦藝術展演活動,搭配各項活動來邀請專家學者前往演講、座談等。

  未來文建會將規劃與大陸地區進行政策性的文化交流,使兩岸文化藝術互動更加活潑,促使雙方相互尊重與互惠合作。

  第十:結合科技人文、強化互動網絡。科技與人文是當代必得面對的重要課題。文建會現在推展的「網路國家藝術院」、「文化尋寶圖」、「文化資產年系列活動網站」,都可以提供表演者、創作者與民眾接近的近距空間,而且它自由、隨興、資料齊備,不受限於時間、場地問題。另外,我們計畫提倡新媒材的創作藝術,舉辦科技與人文的交流年會,提供溝通機會。

  面對知識經濟來臨的世紀,結合資訊科技來推展文化藝術,利用網路、電子訊息才可以很快的傳遞文化活動出去,縮短城鄉差距。未來還可以發展「虛擬文化圖書館」、「虛擬博物館」、「電子美術館」、「空中劇院」等,這些都是普及文化資訊、提供創作通路的最佳「環境」。今年我們也建構了「國家文化資料庫」,什麼是「國家文化資料庫」?內容涵括了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環境藝術、民俗生活與文物、民間信仰、傳統工藝、傳統戲曲、傳統建築與聚落、村落歷史等,在資料庫裡面,用文字、圖片、聲音、影像及地圖來作經緯串聯。

  另外,公共藝術資料庫網站也在五月啟用,民眾可以輕易找到台灣各地一百六十四個官方認定公共藝術的資料。這種科技的數位機制,創造一個全方位的公共藝術交流平台,可以凝聚公共藝術領域的人、事、物,提升公共藝術與民眾生活相呼應的運用範疇。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