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靈魂被修補後,就有力量繼續走下去,而修補靈魂的動力有時候來自於自己,有時候則需來自於外在的賦予。閱讀的力量就屬外在的賦予,除了公共圖書館提供精神食糧外,許多有心人士也創建圖書館,並不計回報以「決心」投入營運、回饋社會。
欣榮圖書館 福田基金會深耕
「欣榮紀念圖書館暨玉蘭文化會館」位處南投縣竹山鎮,是一所自詡以大愛做小事的公益圖書館。每月館藏的借閱量已從開館的400多本成長至現今的1萬8千多本,借閱證張數也突破一萬張「好的戰略目標與精準的戰術,是讓圖書館穩健成長的關鍵。」館長高瑞錚分析統計表時開心地說著。
回到兩年多前,當高家六兄弟共同出資,決定將父親高欣榮位在竹山鎮的土地興建成圖書館時,周遭的朋友都憂心忡忡、還不斷提醒:「周遭行人三三兩兩,你們真的確定要這麼做嗎?」排行老二的高瑞錚當時一心只想著成立圖書館、回饋竹山,對於外界覺得有可能淪為蚊子館的憂慮,他還真是想都沒想過。
從小就是圖書館愛用者的高瑞錚相信,「準備好舒適的環境、齊全的設備,圖書館一定會有人來。」籌建期間,為了讓圖書館可面臨馬路便於整體規劃,還多花了約700多萬元加買土地,為的就是希望公眾能多加使用,在報答雙親養育之恩外,也致力回饋故鄉的栽培之情。
高瑞錚很清楚,「台灣並不欠缺文化中心或是圖書館,缺的是有心投入文化事業,營造書香社會的人。」所以,當他負起欣榮圖書館龐大的營運工作後,力求去機關化、去事務化,以堅信眾生平等、肯定學習價值與重視公民意識為理念,以盡民間文教機構健全人格特質的棉薄之力。
除了就學期間時常在圖書館讀書外,其實高瑞錚的所有經歷都與經營圖書館沒有太大相關。他曾在竹山國小教書,後來又到台灣師範大學、台大法律研究所進修,並考取司法官、律師,目前為福田法律事務所負責人,卻還能將欣榮圖書館經營得有聲有色。「跳下去運作、經營圖書館,的確有欠考慮。」這話雖參雜著玩笑,卻也流露出當欣榮圖書館受到各方肯定時,相對的他也必須付出更多心力、承受更多壓力。
欣榮圖書館占地1500坪,為地上5樓、地下1樓的建物,「當初還怕空間太大,現在已經快不夠用啦!」這座公益圖書館,不僅積極走出去學習公共圖書館營運的優點,翻開研習班課程表又宛如社區大學一般,吸引當地的男女老少湧入。還曾有讀者在部落格上寫道,「找不到竹山鎮退休的老師,到欣榮圖書館就對了。」因為他們與欣榮圖書館一樣,想耕耘竹山學子的心是如此堅定。
而欣榮圖書館的義行,也讓當地居民的愛心接二連三發酵了。今年4月組成的「種福田環保義工隊」先從照顧圖書館周邊的綠地景觀開始,目前義工隊利用休館日從事除草、澆水、施肥、簡易整枝等工作,未來也計畫擴及到社區的綠化、美化工作。
以公益為出發的欣榮圖書館,無論是定額的館藏採購、期刊訂閱、免費的研習課程、DVD放映……都與一般鄉鎮市公共圖書館無異,甚至略勝一籌。欣榮圖書館的營運每年約需2千萬元,全數仰賴福田文教基金會、高家兄弟及少數捐款,對於未來的永續經營,高瑞錚則是希望:「凝聚更多社會力,用大家的愛心來持續圖書館的營運。」
館長高瑞錚在開幕紀念碑文寫著,「我們兄弟在竹山出生,在竹山長大,從小獲得故鄉長輩、老師、親戚、朋友多方照顧,情意綿長,不敢或忘,自當有所回饋。」他回憶開館一年、館慶當天,有位讀者興匆匆地對他說:「館長,館長,常到圖書館讓我的憂鬱症好了。」雖然聽了很開心,不過想到往後館內的大筆開銷,也讓他不禁感嘆:「我想,換我要得憂鬱症嚕!」未來,欣榮圖書館仍將是他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擔。
向日葵圖書館 開創閒置空間第二春
其實要成就像欣榮圖書館這樣的動人故事,不一定要準備一筆龐大資金、重新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就像高瑞錚的舅舅、圖書館志工廖春熹曾說過:「高家兄弟是最有心的人。」有心耕耘書香園地,需要的正是如他們一般不僅要有心,更要有堅定的決心。屏東市長治鄉就有一處村子裡的大圖書館,名為「向日葵圖書館」也是一所加注許多村民的愛心與苦心在其中。
向日葵圖書館位於北極殿旁,是由公務員夫妻檔李鎮衛、蔡慧玲發起,再結合當地的義工媽媽們共同打造而成的。由於當地為鄉村農業社區,常有爺爺或奶奶帶著孫子到廟口閒聊,也有父母因忙於農事而放任學齡前的小孩在廟口遊玩,常有全身髒兮兮的小孩在廟口前亂跑。
為照顧缺乏大人看管的孩子,以及經濟能力不是那麼好的家庭,能享有書香氣息的閱讀環境,德榮社區居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將北極殿旁的閒置空間整理為「向日葵圖書館」。而這座讓大人放心、小朋友開心的圖書館,在規劃前也取得村長及社區理事長的支持,經過村民的熱烈參與加上義工媽媽們的協助,小朋友優游其間能閱讀、也能玩玩具。向日葵圖書館的出現,提供村民一個休閒的好所在,不過,從無到有的過程還真是驚險萬分。
有了空間,書籍從何而來?是向日葵圖書館面臨的棘手問題。於是,李鎮衛先透過朋友到處募書,再商請家中小孩已長大的朋友將童書捐出來,更有些人在得知此計畫後,出錢買套新書捐贈來響應。「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累積到2千多本的圖書了。」
好事果然多磨,當書目都已整理好、環境也已清掃完成,向日葵圖書館已開館由義工媽媽負責借、還書的工作都已上軌道,一場無情的風暴卻突發而至。四年多前的「桃芝颱風」,讓所處地勢較低的德榮社區發生大淹水,部分圖書因搶救不及而被水淹沒了,「裡頭有許多人的心血,當下豈是一個痛字可以形容!」
但還是得讓向日葵圖書館繼續維持的念頭出現,村民也只能忍痛將完好的圖書整理出來,像鬼打牆似的,又得再向各方募書了。幸好,適逢長治鄉立圖書館汰舊換新,轉贈了許多舊藏書及書櫃,讓圖書館有了重生的機會。從此之後,館內書櫃的最下一層絕對不再排放書本,也算是為圖書預留些緩衝的搶救空間。
身兼向日葵圖書館義工媽媽的蔡慧玲表示:「自從有了圖書館,不僅幫家長省下許多購書經費,也讓無暇照顧孩子的家長能安心去工作。」去年底,故事媽媽成果發表大會就在圖書館舉辦,村內的小朋友相偕玩伴走幾步路就可以聽故事了。或許,設立之初遭遇的難關,就是上天測試他們成立公益圖書館決心的考驗,而今由村民相挺而營造出的書香風氣,則是收成的甜美果實。



長潭圖書館 賴社區居民支持
與向日葵圖書館一樣致力於耕耘地方書香氣息的,無論在台灣的任何一處都不乏有心人士。以保有許多傳統漁村聚落的基隆來說,過去幾乎每一戶都以捕魚維生的村落旁,都建有漁民的活動中心。漁民使用活動中心的次數則隨著漁船、捕魚器具的發達而愈來愈少,讓漁民活動中心幾乎成了閒置的空間。
然而,在長潭社區協會理事長張淵翔尋訪居民的需求後,為讓空間有更好的運用,決定規劃成多功能的社區圖書館。這座名為「長潭社區圖書館」的硬體為公有空間外,「除了與海洋相關的書籍是申請經費購得,其餘的書大多是透過社區報與網站的宣傳,而獲贈的書籍。至於人力,則由社區志工媽媽排班參與,再加上社區小學生的自願。」可謂是座由社區居民共同勞心勞力的公益圖書館。
有意思的是,「長潭社區圖書館」不僅協助社區人口外移嚴重、隔代教養人口增多的教養問題,也希冀為地方的口述歷史盡些心力。長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鍾麗美就曾安排社區耆老到圖書館說故事,「不像故事媽媽一樣說繪本故事,而是說自己過去捕魚的故事。」談到老爺爺們有時還會在白板上畫起圖來的樣子,她笑得很開心,因為帶領孩子重新領會捕魚情景的經驗,以及口述歷史的集結成冊,都是很珍貴的歷史傳承。而社區共同的珍寶,則有賴更多有心人士的加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