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輕學童負擔,台北縣教育局正推廣書包減重計畫,重量以不超過學童體重的八分之一為佳;在過去,公部門也曾鼓勵學童揮別沉甸甸的書包,倡導以電子書包與電子書輔助傳統的紙本教科書。隨著與日俱進的資訊科技,學習的方式也備受挑戰。
電子書包是以手寫方式輸入,並能支援無線上網的行動學習載具的泛稱。公部門曾以減輕學童書包重量為由,試圖以電子書包取代學生原有的書包,並整合所有的教學活動。約在2003年間,國內的電子書包教學實驗強調,使用電子書包教學不僅能加強師生的互動、帶動生動活潑的教學,並能使學生隨時隨地學習,讓教學方式轉為以學生為中心,促成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
電子書包面臨結構性的問題
不過,邱玉菁在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中,以《數位學習教與學歷程研究-以A高中實施之台北市教育局「電子書包實驗計畫」為例》之主題研究發現,參與的老師具備較高的自我效能以及電腦自我效能。較高的電腦自我效能使得他們得以在教學上利用資訊科技的優點,較高的自我效能則使得他們在數位學習的教學歷程中遇到挫折時,不斷尋找解決方法。
相對來看,許多學生最初受資訊科技的新奇效應吸引而來,並且以為電腦技能高才能獲得較豐富的學習結果。但在學習歷程後期,他們體悟到資訊科技在學習歷程中扮演的只是工具性角色,讓學習更簡便,提升學習結果的因素還是來自於自己的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意願。
邱玉菁還觀察師生在教與學的歷程中,同樣遇到上網易導致學習不專心、合作學習時間不足、數位設備干擾教與學進度等三方面的問題。除此之外,觀念尚未普及、人力短缺、設備不全、經費不足、缺乏有效管理與維護等問題,也是發展電子書包面臨的結構性問題。
順應科技的發展
整體而言,將電子書包新科技引入教育環境後,無論使用模式為何,在原有環境因素影響之下,不會帶來強大而不可抗拒的效果。一方面教學活動不會因引入電子書包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另一方面受限於環境與文化因素,電子書包教學為創造對新科技的需求。
如果將電子書包定位為多種學習工具之一,並搭配適當的教學模式,而非從科技的角度出發將所有的教學活動都電子化,或許也才能避免帶來更多的學習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