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認識節慶文化 珍惜台灣之美

文:薛秀芳 照片提供:侯聰慧/攝影

  你是否曾經碰過以下這些情況:過年假期,當你帶老外朋友回家過節,對於那些傳統節慶與習俗,外國朋友一定滿腹好奇的問你:「為什麼要吃年糕?門聯是幹什麼用的?拜天公是什麼意思?為何會有鹽水蜂炮這麼危險的活動?」這時你該怎麼回答呢?如果你是五年級生或是更早以前的,大概都熟知這些傳統的典故由來,但若你是六年級以上的,就算你的英文頂呱呱,和老外溝通無障礙,相信也未必知道你的阿公阿嬤、阿爸阿母到底在拜什麼、又為何而拜。當全球化、國際化是時勢所趨的普世價值與觀念,台灣年輕人對於日本的祭典如數家珍,甚至每年安排假期前往朝聖觀光,我們更應強調、尊重本身文化的主體性與獨特性,提高國家的文化競爭力,才不至於在世界文化的洪流中被淹沒,失去自己的特色。

李豐楙教授撰稿

  《台灣節慶之美》是文建會「台灣之美」系列之一,由文建會委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策劃,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負責編輯製作,並由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李豐楙教授執筆撰稿。身為這套系列叢書的催生者,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表示:「在全球化的趨勢中,許多傳統正逐漸流失,身為台灣文化事務的最高指導機關的文建會,更應該努力保存紀錄這些珍貴的台灣傳統價值。之前才出版的《台灣十二生肖宴全集》,讓我感受到台灣許多不為人知的傳統民俗奧妙與不凡,希望藉由這本書,讓中外讀者了解台灣節慶文化的演變過程與其中的豐富樣貌。」

  本書作者李豐楙教授,擁有多年研究歷史文獻與田野調查的經驗,是擔任本書撰稿者的不二人選,而他也表示:「若不是長久以來關注台灣節慶活動與持續下鄉走訪的田野調查,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完成的。」對於內容的取捨,李豐楙掌握了兩個原則,一是從內地化到在地化,配合開墾過程與歷史,烘托出台灣習俗演變的特殊之處;二是根據二十四個節氣與十二個年曆循環,歸納出「常」與「非常」的生活韻律。

  他說:「『常』意指平常所穿的衣服,如工作服;『非常』即是特殊節日所穿的衣服,所以非日常指的就是這些節慶活動。在這麼多年的研究可以發現,台灣這些日常生活之外的非日常活動,竟然能夠跨越時空而存續到今日,並且在在地化的過程中,演變為擁有濃厚在地色彩的節俗生活。此外,台灣的時節傳統不像中國大陸那樣受到文革的摧殘破壞,而是受到現代化的衝擊,但可喜的是,這些傳統並未被徹底顛覆或流失,反而表現出對於文化傳統的維護用心。這確實是一個彌足珍貴的節慶經驗,也是華人世界裡保存良好的節慶範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