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閱讀館有如一棵小樹苗,在鄉親出錢出力下,從厚實土地上茁壯成長。現在重新整修後的閱讀館,令人耳目一新,要讓阿公阿嬤帶著孫子孫女們一起走進來。

成立20餘年的新港文教基金會,長期以來致力於閱讀扎根工程,備受各界好評。如今因應社會情勢的轉變,圖書館的定位也進行調整,由原有的青少年及兒童閱讀,轉而以「阿公阿嬤伴孫快樂閱讀」為定位,營造為社區終身學習的場域。
整修後的「新港閱讀館」在1月26日完工啟用,當天由10對阿公阿嬤和孫子受邀共同剪綵,場面溫馨熱鬧,另有40位愛書人士「種下一棵閱讀樹」,以認捐期刊方式,力挺基金會與閱讀館。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指出,這幾年來銀髮族增加,少子化現象下,改以阿公阿嬤和孫子為閱讀主軸,希望深化閱讀館的功能。
啟用典禮在知名的新港鄉「舞鳳軒北管劇團」演奏中登場,由於適逢農曆年前夕,基金會特別致贈50個福袋,分享喜氣,嬉班子樂團的融合西非音樂表演,炒熱現場氣氛。
讓閱讀帶動終身學習

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臺灣省政府副主席的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醫師,眾望所歸重新獲選為董事長。他強調,近幾年新港鄉的銀髮族人口,包括退休的公教人員不斷增加,然而嬰兒出生率急速下滑,圖書館除了著重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主,服務對象仍須擴展至銀髮族人口,以吸引在地鄉親。
新港文教基金會閱讀館經一整年規劃與整修,定位為「阿公阿嬤伴孫的閱讀館」,當民眾走入基金會的一樓,可以閱讀到當天的報紙和最新的期刊;二樓是主題書區和青少年書區,可以配合演講、展示等;三樓增加木質地板,除豐富兒童圖書外,這裡成為兒童說聽故事最佳場所;牆壁彩繪閱讀樹,更是增添趣味性。
圖書館的整修經費,是由文化部和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地方文化館」計畫中補助180萬元。另外長期贊助該基金會圖書館的光寶集團董事長宋光源夫婦,透過旗下的「恩慈社會福利基金會」捐助100萬元,整個整修工程十分順利完成。
基金會指出,現在年輕一代閱讀習慣逐漸改變中,傳統式的圖書館,不一定可以吸引年輕的學子。但新港文教基金會整修後的閱讀館有如脫胎換骨,配合工作坊、繪本共讀、親子讀書會、兒童戲劇、裝置藝術等活動,希望讓閱讀變得更有趣,更吸引人,更可經由圖書帶動終身學習,讓知識發揮感動的力量。

啟用典禮當天,主辦單位還邀請誠品兒童館說書人「采蓉阿姨即興說演故事」,地方鄉親一起參與,讓大家感受到閱讀館不僅充滿書香,還有表演、加上說演故事,呈現多元有趣的新風貌。新港閱讀館,有如一棵小樹苗,經過無數鄉親出錢出力,尋找土地、栽種、灌溉與護持,從厚實土地上茁壯成長。而社區的阿公阿嬤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陪伴孫子孫女,也有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一起閱讀,讓新港的孩童在閱讀樹庇蔭下,快樂成長,收獲滿滿。
留英藝術家參與創作規劃
新港文教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圖書館重新規劃、設計、整修,老店新開成為「新港閱讀館」,無論藏書、期刊、影音資料等都讓人耳目一新。其中三樓兒童圖書區,有大幅別緻壁畫,是由留學英國藝術家張友鷦,進駐新港近一個月所創作,她希望新港小孩,能在閱讀樹庇蔭下快樂成長。
張友鷦有著學藝術的學經,民國93年她從英國倫敦學協(現倫敦藝術大學)坎伯威爾藝術學院畢業,主修視覺藝術系陶藝組;隨後繼續深造,以一年時間取得倫敦西敏寺大學口譯、筆譯和外交碩士文憑。但張友鷦不以此為滿足,選擇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民國97年獲得文化與創意產業碩士。張友鷦展現藝術才華,入圍倫敦英國國家劇場――英國金融時報藝企獎;獲法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LO.ST邀請展圍展;應邀紐約SVA視覺藝術學院駐村藝術家等等。

陳錦煌董事長將新港閱讀館,比喻為一棵從新港土地成長出的閱讀樹,經過無數鄉親出錢出力地尋找土地、栽種、澆灌、護持下,25年來已長成一棵七層樓高的閱讀樹,如果要枝葉茂盛,永遠陪伴孩子,從小到大到老,仍需要鄉親不斷施肥澆水修枝防蟲……。他非常感謝張友鷦的創作,讓閱讀樹從構想活潑躍然於館內,兒童書區牆面上,彷彿在大樹庇蔭下,仔細聆聽樹公公,說著百聽不厭的動人的故事。
藝術家張友鷦回憶說,當接到「閱讀樹」這個重要使命時,腦海中就構圖出一顆大樹,說著「海盜船與章魚怪」的故事,而吊掛在樹枝上看書的書蟲,因為書太好看,一雙眼不夠,多長了一堆大眼睛;即使到了晚上,小朋友也不用害怕,因為有月亮、星星來照亮。她又說:第一次來到新港,進入奉天宮,看到神桌上的虎爺十分可愛,她查閱了資料發現虎爺特別庇祐小孩,所以就畫了虎爺與一堆愛讀書的書蟲,來照顧陪伴閱讀館的孩子們。
看見新港新未來
有著中德混血娃娃臉的張友鷦,一口流利國語、閩南語,她的父親張昊,是大陸第一批留學歐洲公費生,在義大利獲桂冠博士學位,曾任教德法兩地大學,在義大利結識來自德國、專攻東方藝術史美麗女子鮑瑟,才子佳人結為連理。民國68年,兩人帶著年僅5歲的張友鷦來到臺灣。
雖然,張友鷦的父親從小就希望她繼承衣缽學音樂,但天生反骨就是愛畫畫,高一暑假只有17歲的她,在母親安排下一人橫越半個歐洲,到英國海邊小鎮展開她豐富而浪漫的求學生涯。學成歸國後,她以油畫、插畫、陶藝雕塑等,以意象為主導,不受媒材限制的創作,作品在臺北華山創意文化園區、臺中文化創意園區以及美國、法國、英國等地展出,大受歡迎。為臺灣南部這個充滿文化氣息小鄉下,付出近一個月的時光,在張友鷦敏銳的雙眼裡,新港是好客地方,重視藝文,她非常期待,不久將來看到新港另一個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