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宋澤萊、劇作家紀蔚然、作曲家陳茂萱及電影導演李安4位傑出藝術家,獲得102年國家文藝獎殊榮,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的卓越性,為臺灣寫下人文高度的典範。

象徵國內藝文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於102年11月26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舉行贈獎典禮。本屆評選出之4位傑出藝術家,作家宋澤萊、劇作 家紀蔚然、作曲家陳茂萱以及電影導演李安,在親友們陪同下榮耀入場,為本屆文藝獎贈獎典禮揭開了感人的序幕。典禮現場包括總統馬英九、文化部長龍應台以及 藝術界、文化界、企業界貴賓出席贈獎典禮,共同分享國家文藝獎得主的榮耀與喜悅。
總統出席致賀 肯定文化力量
總統馬英九表示,文化就像臺灣遞出的一張名片,代表了我們夢想、生活方式、核心價值,深刻的文化可以讓國家在世界上長期屹立,並且受到尊重與感動, 因為「工程可以讓國家變大,文化可以讓一個國家變偉大」,只要我們持續努力,一定可以藉著一代代優秀的藝術家們,在世界上扮演中華文化領航者的角色。文化 部長龍應台表示,臺灣文化是部長河大作,國家文藝獎4位得獎者是裡面的章節篇名,感謝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的貢獻,豐富了我們的記憶,榮耀了我們的社會。
主辦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施振榮表示,現在世界的重心快速向亞洲移動,我們應藉此機會將舞臺放大,讓人才也創造出更多可能,他分享自己的座 右銘──「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強調可以透過科技與人文的結合突圍,建立起臺灣獨有的價值,重新定位華人在世界的角色,而每年國家文藝獎透過 嚴謹且長時間的評審,遴選出當年度最高的藝術桂冠,歷屆得主們在藝術創作上的卓越性,即為我們寫下人文高度的典範。
贈獎典禮的開場表演「虛懷若谷 風行草偃」,由恆春小朋友與阿嬤帶來古謠傳唱,向藝術成就站在各領域的山巔,卻依然虛懷若谷的4位得獎者致敬,他們演唱的歌曲<若是到恆春>,由本屆文藝 獎得獎人宋澤萊先生作詞的歌曲,小朋友俏皮的歌聲與阿嬤的唸歌應答,搭配臺灣自然風光影像,表現出臺灣質樸天真的風情,也以恆春象徵臺灣的縮影,處處都有取之不竭的創作資源。
源於土地與社會的經典創作
第一個上場接受贈獎的是作家宋澤萊,在長達40多年持續創作的文學生涯中,他的文學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反映出書寫之際的臺灣社會,作品風格從現代 主義走向鄉土文學,在歷史長流中永存並散發光彩,晚近發展魔幻寫實的手法,民國74年撰寫的社會預警小說《廢墟臺灣》,警示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會對於臺灣 帶來的災難,作者對社會的敏感度以及生花妙筆,使《廢墟臺灣》成為深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也顯現宋澤萊的悲天憫人之心,以及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今天擔任贈 獎人的是宋澤萊眼中「美麗島事件之後,臺灣文學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林文義先生,他也是與宋澤萊一起探索文學、友誼深厚的戰友,在孤獨的寫作過程中,同儕 之間的鼓勵是持續創作的動力,兩人也在今日一同分享得獎的喜悅。
戲劇類得獎者劇作家紀蔚然先生,創作30餘年間,他於戲劇相關領域編創了17部舞臺劇本,每一部作品均有強烈的特色與優秀的品質,是臺灣當代劇場中 具有代表性且極為重要的創作者之一。紀蔚然的每一個作品都得以付梓出版,在臺灣劇本創作人才缺乏且少有劇本出版的現況中,具備了極為重要的指標性意義。紀 蔚然的作品深入當代臺灣社會,具有相當濃厚的時代感與歷史意義,作品之中最不能忽視也是最具功力所在的,是獨特的語言風格,在劇本書寫上的開創性與持續 性,具備了標竿性的意義。典禮邀請紀蔚然先生的啟蒙老師Dr. Edward Paul Vargo作為贈獎人,他專程從泰國來台贈獎,並表示對於紀蔚然先生的創作熱情一直印象深刻,很高興能夠到場見證這次榮耀。
第三位受獎者作曲家陳茂萱先生,長期持續鑽研音樂創作,作品在西方樂曲形式框架下隱含東方傳統的韻味,調和西洋的形式規則與中國調式語法,表現傳統 的繼承與現代的創新相互融合,獨具風格。同時,他本著對國內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懷,積極保存國內特有的音樂,並致力於國人音樂風格的建立,提升音樂文 化的價值與接受度,發展出具系統之音樂教材,對建構臺灣專業音樂教育基礎貢獻良多。這次由陳茂萱先生在「國家交響樂團」實驗樂團時期,一同共事的廖年賦先 生擔任頒獎人,兩人工作理念相同,相知相惜。
李安感謝臺灣 感謝徐立功
第四位接受贈獎的是國人耳熟能詳的電影導演李安先生,他的電影作品中成功扮演文化差異的溝通者,跨越文化間的藩籬,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影壇上表現卓 越,更特別的是他不僅作為一個有能力跨文化創作的導演,也扮演了溝通引介、媒合國內外電影工作者的角色,讓國內外電影工作者透過合作相互了解,對臺灣電影 工業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李安導演在人生低潮時,遇到一位伯樂──徐立功先生,當天也來到現場擔任贈獎人,他是李安先生背後的推手。李安接受贈獎時特別感 謝在起伏的電影生涯中,一路相伴、鼓勵他繼續前進的人們,並表示他成長於臺灣,在這塊土地上汲取了種種養分,因此不論走到哪裡,他拍的都是臺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