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史前文化博物館 復甦沉睡的記憶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潘云薇

「臺灣自然史」的中心展示,透過8 種全尺寸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復原模型,以及相關的出土化石陳列,讓民眾對冰河時期壯觀的動物群相留下深刻印象。  位於臺東市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國內首座國家級考古學博物館,除了館舍主體的展示外,同時也結合卑南文化公園的遺址現場,讓民眾對臺灣史前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及感受,進而珍惜、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
 

  考古就像是在解讀一本埋藏在地底下的史書,根據過去人類社會所留下來的遺物與遺跡,推測、重建當時人類的生活方式,並且解釋文化發展的過程。而史前時代的臺灣又會是什麼樣貌?且跟隨著文字的腳步,躍進臺灣史前世界,見證這段古老的文化故事。
 

搶進卑南遺址 催生史前館成立

  臺東市的卑南遺址是臺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史前聚落遺址,更是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的石板棺墓葬遺址。為保護此一珍貴的遺址,進而催生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但興建之初,考量到大型建物會對地下文物造成衝擊,決定把史前館分為兩部分,並於1990年成立籌備處,將博物館主體設立在康樂車站南側,原卑南遺址所在地,則規劃為卑南文化公園,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於2002年8月17日正式開幕的史前館主體,基地面積約10公頃,東半部為建築本體,西半部為景觀花園。建築設計採用各式錯落有致的屋頂,象徵被挖掘出土的古蹟;展示動線層層下降至中庭步道,配合天窗流洩光線旋轉深入下層,象徵考古挖掘、探討及作業的過程;展覽內容則以臺灣為核心,闡釋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主要分為「臺灣自然史」、「人類的演化」、「臺灣史前史」、「臺灣南島民族」、「科學的考古學」五大展區。
 

由自然環境的形成 探索臺灣身世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包含8 個展示主題,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與鐵器時代。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以此為起點,館方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分「誕生」、「冰期」、「新世代」3個展區,由地質、生物到人類的過渡流程,介紹出「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及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接著順中庭坡道而下,跟隨「人類的演化」主題,從人類祖先的化石、遺物以及現生靈長類的研究線索,探尋人類演進的身世,將會發現原來猿與人比猿和猴,擁有更多相似處,可說是人類的近親。


進入史前文化的時光隧道

  在探究人科動物如何超越其他靈長類家族,走向現代人類的過程中,步伐也正邁向「臺灣史前史」主展區。館方透過「臺灣史前的序幕」、「臺灣史前人的生活」、「臺灣史前陶器」、「臺灣史前人與海洋」、「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巨石與祭祀」、「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鐵器時代的臺灣」8個展示主題,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將延亙至少1萬5,000年的歷史文化精隨,濃縮在史前館內。
 

  在展廳中不難發現,人物雕塑清一色都是灰色,人類的吃食、射獵的動物反而以彩色呈現,如此設計用意在於灰色部分是模擬揣測出來的形貌,目前尚無法確認臺灣史前人類的長相、衣著等實際樣貌,彩色部分則是已考據出來的生物或生活器具。


從陶器到鐵器 充分展現精湛工藝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國內首座的考古學博物館。  大約在1萬5,000年前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就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先後從中國大陸東南海岸或東南亞海岸遷移到東臺灣,在山海之濱落地生根,實踐生活的夢想。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將粗糙的石頭打造成石器,南島語族「大坌坑文化」則開啟了新石器時代,並將東西部的「繩紋陶文化」繫在一起,發展演化成後來的麒麟文化及卑南文化,透過館方展示的陶瓶、陶碗、陶甕、陶偶、陶紡輪等陶製品,可加深參觀者對製陶形式、功能、紋飾及技術的認識。


  而大量挖掘的玉器,則是卑南文化最珍貴的裝飾品,項鍊、耳飾、頸圈及手鐲等玉飾,皆呈現出當時的精湛工藝與物質文明,從館方展示的頭環飾品,可看到史前人類將臺灣玉精雕成綠豆般的大小,並鑽出約0.03公分的孔洞,熟練的技巧與經驗,讓人驚嘆連連!


  爾後,約距今2,000年前,臺灣開始受到海外鐵器文化的影響,金屬器物逐漸取代石器成為重要的工具,這不僅代表新式工具及新技術的產生,同時也象徵臺灣邁入另一個新時代。從展示的金、銀、銅、玻璃、瑪瑙等舶來流行飾品中,皆可顯示臺灣當時已有經常性的海外貿易。
 

原住民族與史前人類關係密切

此陶偶於長光遺址出土,距今約3,000 年之久。  即使迄今臺灣仍有許多史前遺址,有如謎一般,尚未獲得解答,但從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中,仍可發現其與南島語族原住民所使用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不過,在還沒完全獲得印前,館方將「臺灣南島民族」展示重點,放在介紹現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有接續史前史的意義,同時也留下伏筆,等待考古學者,揭開原住民族與史前人類之間的歷史秘密。

 
  若想以讓人信服的方法解開幾萬年來的疑問,民眾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展示區,透過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實際體驗並認識考古學從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到運用科學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的過程。


卑南文化公園 完整呈現考古現場

  然而,多少歷史遺跡曾經埋藏在荒煙蔓草裡,直到挖掘才得以重見天日。位於臺東新站後方的卑南文化公園,源自民國69年東線鐵路臺東新站的興建工程,意外讓原本沉睡於地下的卑南文化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引起各界輿論與高度關切。之後在臺東縣政府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及連照美兩位教授,歷經13梯次,長達9年的搶救考古工作後,成為臺灣第一個考古遺址公園。


  出土物總計有陶器、石器等遺物2萬餘件及約1,600具密集排列,且方向一致朝向都蘭山的石板棺和數排的石牆結構出土。民眾可藉由遊客中心的展示內容,親眼目睹腳下石板棺墓葬復原的情境,當腳步順強化玻璃步橋懸空而過時,眼前將會出現剝取自遺址現場的地層斷面;接續再往展示主題前進,可透過臺東平原自然地貌立體模型、遺址地層堆積、遺址史前文化層序、遺址發現與發掘過程及原住民傳說中的遺址等展示說明,從歷史、地理的時空架構來綜覽卑南遺址。


紡織用的陶紡輪出土於長光遺址。  同時,公園內也特別規劃了考古現場,在面積1,000平方公尺的長方形鋼材棚架中,能觀看到礫石堆砌而成的砌石牆,雖然住屋上部的結構物已不復在,屋內由板岩石板舖成的舖面,卻保持平整完好,也能從部分砌石牆觀察出屋舍長方形的格局,昔日的生活用具、裝飾品,更是散見於文化層中。


  民眾在身歷其境,親眼目睹史前人類住屋及墓葬遺留出土古文物後,還能站上瞭望台,將卑南遺址四周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景觀盡收眼底,並試著揭開園內月形石柱之謎。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